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55|回覆: 1

[道學研究] 諸葛亮【將苑】卷2詩解4情勢各異擊勢有別整師居禮動威應旄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9 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將苑卷2詩解4情勢各異擊勢有別整師居禮動威應旄
題文詩:
夫將,勇而輕死,急而心速,貪而喜利,
仁而不忍,智而心怯,謀而情緩.是故之於,
勇而輕死,可暴;急而心速,可久戰之;
貪而喜利,可遺誘;仁而不忍,使勞也;
智而心怯,戰使;謀而情緩,之.
古善斗者,必探敵情,而後圖之.敵之有:
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
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
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敵之有:
用賢授能,糧食羨餘,甲兵堅利,四鄰和睦,
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因勢制宜.
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賞罰不明,法令不信,
金之不止,鼓之不進,百萬,無益於用.
所謂整師,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
退不可逼,前後應接,左右應旄,不與,
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情勢【原文】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譯文】
將帥的性情對作戰有直接的影響。有的將帥勇猛頑強不懼怕死亡,有的將帥性情急躁沒有耐心一味追求速決,有的將帥貪愛小功、小財,有的將帥過於仁慈失去了威嚴,有的將帥雖有計謀但常常猶豫不決,有的將帥則謀略有餘而不能身體力行。所以,對待上述不同性情的將帥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對待僅有匹夫之能的將帥要設法使其暴躁起來然後消滅他;對待性情急躁沒有耐心的將帥,要用持久戰、消耗戰去消滅他;對待貪圖功利的將帥,要用財、色去賄賂引誘他;對待仁慈有餘威嚴不足的將帥要使用各種辦法使他整日奔忙;對待智而心怯的將帥,可以用猛烈的進攻使他陷入窘迫的境地;對待謀而情緩的將帥可以用突然襲擊的辦法使他徹底滅亡。
擊勢
【原文】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餘,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譯文】
古代善於用兵的將領,一定會首先打探敵人的情況然後再採取相應的對策。凡是敵人處於下列情況:軍隊長期征戰失去銳氣,糧食供應不上;百姓對戰爭怨聲不斷;士兵不熟悉軍中的各項法令;武器裝備不充足;行動作戰沒有任何計劃可言;戰時孤立無援;將、官對部下刻薄無度又暴斂資財;賞罰不清,士兵懈怠;陣營混亂,沒有秩序;偶爾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大,這時就可以向敵人發起進攻。凡是敵處於下列情況:能選派賢良之士輔助將帥,糧餉充足有餘,百姓生活安定,鎧甲、兵器銳利精良,能與周邊國家保持和睦友善的關係,又有大國作後盾,這時,就應設法避開敵人,不可輕舉妄動。
整師【原文】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後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譯文】
部隊作戰以保持整體的戰鬥力為勝利的關鍵。如果將帥對部下賞罰不公,賞罰無度,將官的命令不能讓部下信服,如果士兵不服從指揮,該進時不進,該止時不止,就是有百萬大軍,也起不到任何實際的作用。所謂部隊的整體戰鬥力,是指軍隊平時井然有序,駐留時能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行動起來威武有勢,進攻進銳不可擋,後退地則敵人無縫隙可鑽,部隊能前後呼應,左右一致,服從指揮調度,所以很少出現危險的局面,這樣的部隊內部團結,士兵有很高的組織紀律性,能經受任何考驗,總是保持旺盛的鬥志。

胡姚 發表於 2025-4-2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將苑】卷二【情勢】【擊勢】章句疏解

諸葛亮【將苑】論將帥性情與攻守之勢,實為兵家『因敵制變』之要義。其文分述『情勢』與『擊勢』二章,前者析將帥心性之弊而制策,後者察敵軍虛實而定謀,二者互為表里,共構用兵之綱目。今試以經學註疏之法,條析其理。

一、情勢篇:將性有偏,制敵以權
文中舉六類將帥之弊:勇而輕死者易躁,急而心速者難久,貪利者可誘,仁柔者可疲,智怯者可迫,謀緩者可襲。此六者,皆【孫子·九變】所謂『將有五危』之延伸。諸葛亮更以『可暴、可久、可遺、可勞、可窘、可襲』六法對應,暗合【鬼谷子】『因其勢而利導之』的權謀思想。

其理在於:兵形似水,水避高趨下,兵避實擊虛。若敵將勇猛,則激其暴怒以亂其謀;若敵將貪吝,則餌以利祿以分其心。此非詭道,實為『以敵之短,成我之長』的辯證之法。昔項羽勇而輕死,韓信以十面埋伏困之;袁紹謀而情緩,曹操以火燒烏巢襲之——皆史證也。

二、擊勢篇:察敵虛實,因勢而動
【擊勢】章列十二種可攻之敵態:師老兵疲、糧絕民怨、法令不修、器械不備等,皆屬『虛』象;反之,若敵國賢能當政、甲兵堅利、外援穩固,則當『引而計之』,即避其鋒而徐圖。此論與【吳子·料敵】『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一脈相承。

尤需注意的是,『戰勝而驕』亦為可攻之機。此乃人性通病,如淝水之戰前秦軍勢大而驕,終致潰敗。諸葛亮特標此條,正是對『驕兵必敗』的兵訓深化。

三、整師為勝:禮威並重,眾不可疲
篇末強調『整師』之道,謂『居則有禮,動則有威』。此非獨言軍紀,實乃儒家『禮以治軍』與法家『信賞必罰』之融合。【司馬法】云:『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諸葛亮以『金之不止,鼓之不進』為戒,正是申明『令行禁止』為整軍之本。所謂『左右應旄』,即旌旗所指,三軍同趨,此【尉繚子·制談】『百萬人為一死賊』之境界也。

結語
【情勢】【擊勢】二章,上承孫吳之學的『知彼』傳統,下啟後世『攻心為上』的謀略。其價值不僅在於戰術指導,更在揭示『兵者,詭道亦人道』的深層哲理。將帥之性情、士卒之整散、敵我之勢異,皆需以『因勢制宜』四字統攝。讀此篇者,當以史為鑑,以理貫之,方不負武侯遺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