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7|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3建本詩解7近而逾明春秋大義炳燭學問廣明德慧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24 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3建本詩解7近而逾明春秋大義炳燭學問廣明德慧
題文詩:
孔子曰鯉,君子,可以不學,君子見人,
不可不飾;不飾無根,無根失理;失理不忠,
不忠失禮,失禮不立.遠而有光,飾也者;
近而逾明,學也者.譬如污池,水潦注焉,
菅蒲生之,從上觀之,知其非源.公扈子曰:
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也者,生尊者驕,
生富者傲,生而富貴,又無鑒而,自得者鮮.
春秋國鑒,春秋之中,弒君三六,亡國五二,
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眾,未有不,
先見而後,從之者也.晉平公問,於師匡曰:
吾年七十,欲學恐暮.師曠:何不炳燭?
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曠曰盲臣,
安敢戲君?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陽;
壯而好學,如日中光;老而好學,如炳燭明.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平公曰善.河間獻王,
曰湯稱學,聖王道者,譬如日焉;靜居獨思,
譬如火焉.舍學,聖王之道,若舍日光,
何乃獨思,火之明也;可以見小,未可大知,
惟學問可,廣明德慧.聖道真情,精誠自學,
學以明道,真情永恆,至道不滅,薪火相傳.
【原文】  孔子曰:鯉,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則無根,無根則失理;失理則不忠,不忠則失禮,失禮則不立。夫遠而有光者,飾也;近而逾明者,學也。譬之如污池,水潦注焉,菅蒲生之,從上觀之,知其非源也。  公扈子曰: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生而尊者驕,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貴,又無鑒而自得者鮮矣。春秋,國之鑑也,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 者甚眾,未有不先見而後從之者也。
【註解】
【太史公自序】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爲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爲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爲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爲善,爲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爲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爲禁者難知。』
譯文:

所以,一國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則,當面有人進讒他看不見,背後有竊國之賊他也不知道。身爲國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則,處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樣做才合適,遇到出乎意料的事變不知用變通的權宜之計去對付。作爲一國之君和一家之長卻 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會蒙受罪魁禍首的惡名。作爲大臣和兒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會因爲陰謀篡位和殺害君父而被誅殺,得一個死罪的名 聲。其實,他們都以爲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受了毫無根據的批評而不敢反駁。因爲不通禮義的宗旨,以至於做國君的不像國君,做大臣的不像 大臣,做父親的不像父親,做兒子的不像兒子。做國君的不像國君,大臣們就會犯上作亂;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做父親的不像父親,就是沒有倫 理道德;做兒子的不像兒子,就是不孝敬父母。這四種行爲,是天下最大的過錯。把這四種最大的過錯加在這些人身上,他們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託。所以【春秋】 這部書,是關於禮義的主要經典著作。禮的作用是防患於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惡於已然;法的除惡作用容易見到,而禮的防患作用難以被人們理解。』
【原文】晉平公(1)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2)學,恐已暮(3)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4)?』 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5)?』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6)!臣聞之:少而好(7)學,如日出之陽(8);壯 (9)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10),孰與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注釋】

(1)晉平公:春秋時晉國的國君。(2)欲:想要。(3)暮:晚。(4)何:爲什麼。炳燭:點燃蠟燭照明。炳,光明,顯明。乎:呢。(5)安有:哪有。爲人臣:做臣子的。戲:戲弄。(6)盲臣:師曠是盲人,故自稱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歡,喜好。(8)陽:陽光。(9)壯:壯年,古人三十歲以上爲壯年。(10)炳燭之明:點燃蠟燭照明。(11)孰與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爲什麼不炳燭而學?』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的呢?』
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好啊!』
【原文】
  河間獻王曰:『湯稱學聖王之道者,譬如日焉;靜居獨思,譬如火焉。夫舍學聖王之 道,若舍日之光,何乃獨思火之明也;可以見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學問可以廣明德慧也。』
【譯文】
河間獻王說:『湯說學聖王的道義的人,就如太陽;離群索居、獨立思考的人,就能火把。那些捨棄聖王之道的人,就像捨棄太陽的光芒,爲什麼還要火把的光亮呢?它只要看見小的方面,而不能得到大的智慧。只有學問可以擴大、增強自已的道德修養及智慧了。』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5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建本】第七則闡發爲學之道,其義理層遞甚深。孔子誡伯魚"君子不可以不學",實以"飾"爲外顯之功,"學"爲內蘊之本。所謂"遠而有光者,飾也;近而逾明者,學也",恰如【禮記】"玉不琢不成器"之喻,然更進一層——外飾僅得形貌之美,真知乃現性理之明。污池之譬尤精警:無源之水縱有菅蒲之飾,終非活水,此即【孟子】"原泉混混"之反照。

公扈子論【春秋】大義,抉發"生而富貴者無鑒自得"之弊,直指史學根本在"鑑往知來"。所述"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之數,非徒記事,實彰"見微知著"之旨,與【易傳】"彰往察來"互爲表里。

師曠"炳燭"之對,妙契【周易】"自強不息"之精義。其分"日出、日中、炳燭"三境,非謂學有遲速,乃言時異而功同。河間獻王引湯誥,以"日""火"喻學思關係,尤得聖學真傳——獨思之火終不若聖道之日,此正【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之註腳。末段"學問廣明德慧"六字,實綰合【大學】明德、【尚書】睿智,示人以知行合一之樞機。通篇以"學"貫之,而"德""道""慧"諸義輻輳,誠爲漢儒述學之範本。
發表於 2025-3-25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建本】第七則闡發爲學之道,誠國學精要也。孔子誡伯魚曰:"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此"飾"非浮華之謂,乃禮文之顯。【禮記】云"無本不立","無根"即失禮之本,忠信之理不存,故曰"不立"。學以培根,飾以顯用,遠觀有光,近察愈明,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本。

公扈子論【春秋】爲國之鏡鑒,實發【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之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弒君亡國者眾,皆因富貴而驕,失學無鑒。太史公所謂"通古今之變",正此義也。

師曠"炳燭"之喻,與【荀子·勸學】"學不可以已"相發明。少學如朝陽,壯學如日中,老學如炳燭,蓋學無止時。河間獻王引湯誥,以日喻聖學,以火喻獨思,猶【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之辨。獨思之火僅照一隅,聖學之日乃普照萬方,【大學】"明明德"之功,非學問不能廣其明慧。

要之,此章以"學"貫之:學以立本,學以知鑒,學以廣明。聖道精誠,正在"學"字上見得真切。學者當如【中庸】所言"擇善而固執",方能薪火相傳,明德慧命永續不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