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文詩:
孝景帝時,吳楚造反,袁盎也以,太常使吳,
吳王也欲,使將不肯,欲殺之使,一都尉以,
五百人圍;盎為吳相,之時從史,與盎侍兒,
私通袁盎,知之不泄,遇之如故,有告從史,
從史乃懼,亡歸盎追,以侍兒賜,復為從史.
及盎使吳,見圍從史,適為圍守,盎校司馬,
以裝齎置,二石醇醪,適會天寒,士卒饑渴,
飲醉皆臥,夜引盎曰:君可去矣,吳王也期,
旦日斬君.盎不信曰:公何為也?曰臣故為,
君之從史,盜侍兒者.盎乃敬曰:公幸有親,
吾不累公.對曰君去,臣避吾親,君之何患!
以刀決帳,率從醉卒,道出皆去,盎遂歸報.
與趙襄子,戰於晉陽,智伯而死,智伯之臣,
豫讓者怒,自以為其,精氣能使,襄主動心,
漆身變形,吞炭更聲,襄主將出,豫讓於是,
偽為死人,處於梁下,駟驚不進,襄主動心,
使視梁下,執得豫讓,重其義也,襄主不殺.
豫讓又盜,為抵罪被,刑人赭衣,入修繕宮,
襄主動心,曰必豫讓,襄主執而,問曰子始,
事中行君,智伯也雖,殺中行君,子不能死,
還反事之;吾殺智伯,漆身為癘,吞炭為啞,
欲殺寡人,何異先行?曰中行君,眾人畜臣,
臣亦是故,眾人事之;智伯朝士,待臣臣亦,
朝士為用.襄子謂曰:子非義也?子壯士也!
置車庫中,三日水漿,毋入口者,日禮豫讓,
豫讓自知,遂自殺也.壯士氣概,義薄雲天.
孝景時,吳楚反,袁盎以太常使吳,吳王欲使將不肯,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盎為吳相時,從史與盎侍兒私通,盎知之不泄,遇之如故人,有告從史,從史懼亡歸,盎自追,遂以侍兒賄之,復為從史。及盎使吳見圍守,從史適為守盎校司馬,夜引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盎不信,曰:『公何為者也?』司馬曰:『臣故為君從史盜侍兒者也。』
盎乃敬對曰:『公見親,吾不足以累公。』司馬曰:『君去,臣亦且亡避吾親,君何患!』乃以刀決帳,率徒卒道出,令皆去,盎遂歸報。
注釋引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及晁錯已誅,袁盎以太常使吳。吳王欲使將,不肯。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袁盎自其為吳相時,(嘗)有從史嘗盜愛偷偷地愛,即私相愛悅,亦即私通盎侍兒婢女,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遇之:對待他。如故:像從前一樣。人有告從史,言『君知爾與侍者通通姦』,乃亡歸逃回家。袁盎驅自追之,遂以侍者即上文中的『侍兒』賜之,復為從史。及袁盎使吳見守被圍困,從史適為守盎校尉司馬,乃悉以其裝齎置二石醇醪裝齎(zī,資):隨身攜帶的財物。齎,通『資』。置:買。醇醪(láo,勞):味道濃厚的酒,會天寒,士卒饑渴,飲酒醉,西南陬隅,角落卒皆臥,司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期:約定。旦日:明朝。』盎弗信,曰:『公何為者?』司馬曰:『臣故為從史盜君侍兒者。』盎乃驚謝曰:『公幸有親親:父母。弟:只管。且:將要,吾不足以累公』司馬曰:『君弟去,臣亦且亡,辟吾親辟:同『避』,躲藏,君何患!』乃以刀決張決:割開。張:通『帳』。帳幕,道從醉卒(直)隧[直]出通『導』,導引。隧:道路。司馬與分背指背道而馳,袁盎解節毛懷之即節旄,為使臣所持的信物,用竹子做成,柄長八尺,因上輟有氂牛尾的裝飾,故名,杖,步行七八里,明,見梁騎⒅,騎馳去,遂歸報。
譯文等到晁錯已被誅殺,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到吳國。吳王想讓他擔任將領,袁盎不肯。吳王想殺死他,派一名都尉帶領五百人把袁盎圍困在軍中。當初袁盎擔任吳國國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從史偷偷地愛上了袁盎的婢女,與他私通,袁盎知道了這件事,沒有泄露,對待從史仍跟從前一樣。有人告訴從史,說袁盎知道他跟婢女私通的事,從史便逃回家去了,袁盎親自駕車追趕從史,就把婢女賜給他,仍舊叫他當從史。等到袁盎出使吳國被圍困,從史剛好是圍困袁盎的校尉司馬,司馬就把隨身攜帶的全部財物賣了,用這錢購買了兩擔味道濃厚的酒,剛好碰上天氣寒冷,圍困的士兵又餓又渴,喝了酒,都醉了,圍守城西南角的士兵都醉倒了,司馬乘夜裡領袁盎起身,說道:『您可以走了,吳王約定明天一早殺您。』袁盎不相信,說:『您是幹什麼的?』司馬說:『我是原先做從史與您的婢女私通的人。』袁盎這才吃驚地道謝說:『您慶幸有父母在堂,我可不能因此連累了您。』司馬說:『您只管走,我也將要逃走,把我的父母藏匿起來,您又何必擔憂呢?』於是用刀把軍營的帳幕割開,引導袁盎從醉倒的士兵所擋住的路上出來。司馬與袁盎分路背道而走,袁盎解下了節旄揣在懷中,拄着杖,步行了七八里,天亮的時候,碰上了梁國的騎兵,騎兵奔馳而去,終於將袁盎出使吳國的情況報告了皇上。
【段意】寫袁盎使吳逃歸的過程。袁盎使吳,吳王以其不附己欲斬之。幸得袁盎相吳時一從史感懷故恩,以酒灌醉守卒,方使袁盎得以逃歸。
智伯與趙襄子戰於晉陽下而死,智伯之臣豫讓者怒,以其精氣能使襄主動心,乃漆身變形,吞炭更聲,襄主將出,豫讓偽為死人,處於梁下橋下,駟馬驚不進,襄主動心,使使視梁下得豫讓,襄主重其義不殺也。又盜,為抵罪冒充抵罪的囚犯,被刑人赭衣,入繕宮,襄主動心,則曰必豫讓也,襄主執而問之曰:『子始事中行君,智伯殺中行君,子不能死,還反事之;今吾殺智伯,乃漆身為癘,吞炭為啞,欲殺寡人,何與先行異也?』豫讓曰:『中行君眾人畜臣,臣亦眾人事之;智伯朝士待臣,臣亦朝士為之用。』襄子曰:『非義也?子壯士也!』乃自置車庫中,水漿毋入口者三,日以禮豫讓,讓自知,遂自殺也。
注釋豫讓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 【戰國策趙策一】
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智伯,智伯寵之。及三晉分智氏,趙襄子最怨智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仇矣。』
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豫讓也。刃其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殺之。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之。
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其友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知,則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讓乃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為故君賊新君,大亂君臣之義者無此矣。凡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從易也。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弒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亦將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懷二心者。』居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所當過橋下。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於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滅范中行氏,而子不為報仇,反委質事智伯。智伯已死,子獨何為報仇之深也?』
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使兵環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智伯矣。』遂伏劍而死。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譯文:戰國策趙策一
最初,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給范、中行氏做大臣,但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他就投效智伯,得到寵信。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趙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這時豫讓逃到山裡說:『唉!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復仇。』
於是豫讓就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裡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智伯的仇人趙襄子。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這時豫讓竟拿出匕首說:『我要為智伯報仇!』衛士拿下他,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制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智伯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於是趙襄子就把豫讓釋放了。
可是豫讓繼續圖謀為智伯報仇。他全身塗漆,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同時又剃光了鬍鬚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後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看到他以後只是說:『這個人長像並不像我的丈夫,可是聲音卻極像,這是怎麼回事?』於是豫讓就吞下炭,為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時對他說:『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如果說你是一個志士還可以,如果說你是一個明智之士就錯了。因為憑你這種才幹,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以後,你再實現你的復仇計劃,那你一定能成功的。』
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說:『你的意思是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劃刺殺人家,這就等於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為卻要這樣做,也就是為了羞愧天下後世懷有二心的人臣。』
這時豫讓又對趙襄子說:『據臣所知,一個賢臣不阻擋人家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為了完成志節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讚揚君王的。今天我到這裡行刺,按理您應在這裡將我處死。不過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許我在這裡刺它幾下,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願望?』趙襄子為了成全豫讓的志節,就當場脫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給豫讓。豫讓接過王袍以後拔出佩劍,奮而起身,然後用劍刺王袍仰天長嘆:『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報了仇!』豫讓說完話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聽說以後,都落淚惋惜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