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9|回覆: 2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7政理詩解9親賢因察不以特聞任力故勞任人故逸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6-10 15: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7政理詩解9親賢因察不以特聞任力故勞任人故逸
題文詩:
魏文侯昔,使西門豹,往治於鄴,告之曰必,
全功成名,.豹曰敢問,奈何全功,
成名布義?曰子往矣!無邑不有,辨博賢豪,
無邑不有,好揚人惡,蔽人善者.必問,
豪賢,因而親之;其辨博者,因而師之;
問其好,揚人之惡,蔽人善者,因而察之,
不可以,特聞從事.耳聞之不,如目見之,
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
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
乃行.身體力行,風清氣正.宓子賤者,
治單父,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巫馬期以,星出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
單父亦治.巫馬期問,故於宓子.宓子:
我為任人,任力;任力故勞,任人故逸.
宓子君子,四肢,耳目,平心氣和,
百官治宜,任數而已.巫馬期則,弊生使精,
手足,勞煩教詔,治猶未至.至治無為,
無為用賢,君臣分業,上義公正,君逸臣勞.
【原文】
  魏文侯使西門豹往治於鄴,告之曰:『必全功成名布義。』豹曰:『敢問全功成名布義 為之奈何?』文侯曰:『子往矣!是無邑不有賢豪辨博者也,無邑不有好揚人之惡,蔽人之善者也。往必問豪賢者,因而親之;其辨博者,因而師之;問其好揚人之惡,蔽人之善者,因而察之,不可以特聞從事。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譯文】
魏文侯派西門豹去擔任鄴郡的長官,並勉勵他說:你為鄴郡長官一定要做到成全大功,廣施仁義,名揚天下。西門豹說:『怎麼樣做才能成全大功,廣施仁義,名揚天下呢請明示。』魏文侯說:『你去吧!天下無處不有賢智豪傑善辯博識的人,到處都有喜歡揭人短處,避人長處的人。你到那裏後,一定要訪問那些賢智豪傑的人,多親近他們;多請教那些善辯博識的人,向那些喜歡揭人短處,避人長處的人了解,並根據他們提供的線索去深入調查,不能光根據某個人反映的情況辦事。耳聞不如眼見,眼見不如親自去走一走,走一走不如親自動手去做一做。一個人初到一個地方當官,就好像突然進入暗室一樣,什麼也看不見,待時間長了才逐步看清,看清了就可以定出治理的辦法來。有了治理的辦法,政令就可以推行了。
【原文】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亦治單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 不出,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賤,宓子賤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固佚。』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治,任其數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性事情使精,勞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注釋】出自【呂氏春秋】卷21開春論2察賢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謂為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勞,任人者故逸。』宓子則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數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事使精,勞手足,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譯文】
宓子賤治理單父縣,只彈彈琴,自身不下殿堂而單父縣就得到治理。巫馬期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日夜不停,親自處理政事,單父縣也得到治理。巫馬期向宓子賤請教其中原因。宓子賤說:『我是靠用人,你是靠用力,用力的人因之勞累,用人的人因之安逸。』宓子賤乃是個君子,他四肢安逸,耳目保全,心平氣和,而百官治理得恰當,這只是運用了用人之術而已。巫馬期就不是這樣,他耗費生命,使用精神,勞累手腳,頻發教令,雖然治理好了單父縣,但並未達到最高境界。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4-16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政理篇第九則闡發為政之道,其要義可析為三重境界:

一、察政之基在於親賢辨奸
魏文侯誡西門豹治鄴,揭示"全功成名布義"非賴特聞,而當"因察"。此中三昧,實為古典政治智慧之精髓:賢豪者當親之,辨博者當師之,而好揚惡蔽善者當察之。尤當矚目者,文侯提出認知四重進階——"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足踐不如手辨",恰與【荀子·儒效】"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之說相呼應,形成由感官認知到實踐驗證的完整鏈條。入官如入晦室之喻,更暗合【大學】"格物致知"之理,強調漸進式明察乃為政之本。

二、任人之術關乎治道勞逸
宓子賤與巫馬期治單父之對比,彰顯黃老"無為而治"的精妙。宓子賤鳴琴治邑,實得【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要旨;巫馬期星出星入,恰如【韓非子】所言"弊生事精"。二者差異非在成效,而在施政境界——前者"任人故逸",後者"任力故勞",正合【淮南子·主術訓】"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的治理哲學。宓子賤"平心氣和而百官治"的狀態,實為【中庸】"致中和"思想在行政領域的完美體現。

三、君臣分職乃治國大道
此則最終指向"君逸臣勞"的古典政治分工理論。【慎子·民雜】云:"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與文中"逸四肢全耳目"的治理模式若合符節。然需辨明者,此"無為"絕非懈怠,而是如【韓非子·解老】所言"使智者盡其慮"的更高明作為。巫馬期之弊不在勤政,而在未達"任數"之境,此中分寸,恰為【管子·形勢】"上無事則民自試"的最佳註腳。

要之,劉向此篇熔鑄儒道法三家精義:儒家之親賢察奸、道家之無為任人、法家之循名責實,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立體圖景。今人讀之,猶見明鏡高懸,映照古今治道之通則。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4-17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政理篇第九則闡發親賢察奸、任人逸勞之理,誠為治國之要道。今試析其精義如下:

一、親賢察奸之道
魏文侯誡西門豹治鄴"必全功成名布義",實為政之綱目。其"無邑不有賢豪辨博"之論,深諳地方治理三昧:賢者當親之以咨政,辨者當師之以廣聞,而好揚惡蔽善者尤當察之。此中"不可以特聞從事"之訓,尤見古人行政智慧。蓋"耳聞不如目見"四重認知論,由感官經驗遞進至實踐驗證,恰與【荀子·儒效】"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相發明。至於"入官如晦室"之喻,更道出為政者必經由實踐而漸明事理的過程,與【尚書·說命】"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遙相呼應。

二、任人逸勞之辨
宓子賤鳴琴治單父與巫馬期星出星入之對比,實為兩種治國範式。宓子所持"任人故逸"之說,深得【周易·繫辭】"百官以治,萬民以察"之旨。其"平心氣和"而"百官治宜",正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實踐。反觀巫馬期"弊生使精"之勞,雖得治效而未臻至境,恰如【呂氏春秋】所云"君道無知無為,而賢於有知有為"。二者差異不在勤惰,而在能否"任數"——即建立制度而委任賢能。

三、當代鏡鑒
此篇所示"因察不以特聞"的調研精神,於今尤具啟示。領導幹部若僅憑匯報決策,恰似"以耳決瀆";而事必躬親如巫馬期者,又失統籌之要。至若宓子賤"逸四肢而全耳目"的治理藝術,實與現代管理學"層級授權"原理暗合。文中"明乃治,治乃行"六字,尤為行政效能提升之密鑰,與【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治理邏輯一脈相承。

要之,劉向此篇熔鑄儒道治國智慧:既強調"入晦室"的實踐認知論,又主張"任人"的制度優越性。其"親賢師博"的開放胸襟與"不以特聞"的求實精神,至今仍為從政者之圭臬。讀此篇當思【中庸】"序賢能、辨眾惡"之義,方能得古人政理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