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說苑】卷7政理詩解14進善祛惡以皮爲罪財散因民擇人從時 題文詩: 齊侯問曰:爲政何患?晏子對曰:乃患善惡, 之不分也.公曰何察?晏子對曰:審擇左右, 左右倘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 孔子聞曰:此言信矣;善言倘進,則不善言, 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復槁之君, 朝齊桓公,問治民焉,復槁不對,反而循口, 操衿抑心,桓公問曰:與民共甘,苦饑寒乎? 對曰以我,爲聖人故,不言而諭.因禮千金. 晉文公時,翟人有獻,封狐文豹,之皮者於, 文公喟曰:封狐文豹,何罪也哉?以皮爲罪. 大夫欒枝,乃曰地廣,而不平也,財聚不散, 獨非封狐,文豹之罪?文公謂曰:善哉說之. 欒枝對曰:地廣不平,人將平之;財聚不散, 人將爭之.文公於是,列地分民,散財賑貧. 晉文侯昔,問政舅犯,對曰分熟,不如分腥, 分腥不如,分民以地;割以分民,益其爵祿, 故上德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貧也, 古之所謂,致師而戰,其此之謂.財散情聚. 晉侯問於,士文伯曰:三月朔而,日有蝕之, 吾學惛焉,詩經所謂:彼日而蝕,於何不臧, 此爲何也?對曰不善,政之謂也;國倘無政, 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不可不慎. 爲政有三:一曰因民,二曰擇人,三曰從時. 情通萬物,日月情通,善惡昭彰,如影隨形. 【原文】 齊侯問於晏子曰:『爲政何患?』對曰:『患善惡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對曰:『審擇左右,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孔子聞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言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譯文】 齊景公向晏子問道:『處理政事擔憂什麼?』晏子回答說:『擔憂善惡不分。』齊景公問:『靠什麼明察這個問題?』(晏子)回答說:『審慎選擇近臣。近臣善,那麼百官就能明確各自應該做什麼,善惡從而分明。』
孔子聽到這件事,說:『這話,確實啊!善的得到進用,那麼不善的就無從進入(朝廷);不善的得到進用,那麼善的就無從進入(朝廷)。』 【原文】 復槁之君朝齊,桓公問治民焉,復槁之君不對,而循口操衿抑心,桓公曰:『與民共甘苦饑寒乎?』『夫以我爲聖人也,故不用言而諭。』因禮之千金。 晉文公時,翟人有封狐、文豹之皮者,文公喟然嘆曰:『封狐文豹何罪哉?以其皮爲罪也。』大夫欒枝曰:『地廣而不平,財聚而不散,獨非狐豹之罪乎?』文公曰:『善哉!說之。』欒枝曰:『地廣而不平,人將平之;財聚而不散,人將爭之。』於是列地以分民,散財以賑貧。 【注釋】出自【韓非子.喻老】 翟人有獻豐狐、玄豹之皮於晉文公⑤。文公受客皮而嘆曰:『此以皮之美自爲罪。』夫治國者以名號爲罪,徐偃王是也⑥;以城與地爲罪,虞、虢是也⑦。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⑤ 翟: 通『狄』,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豐狐: 大的狐。玄豹: 帶赤斑的黑豹。晉文公: 名重耳,晉獻公的庶子,因受後母驪姬的迫害,出奔狄,駐十二年,並流亡到多個諸侯國,後回到晉國做國君,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⑥ 徐偃王: 名誕,徐國的國君,以仁義治國的典型。 ⑦ 虞: 春秋時諸侯國名,位於今山西平陸東北。虢(guó): 春秋時諸侯國名,位於今河南陝縣。 晉文公時候,有狄人跟他獻上大狐狸皮,和黑豹皮,文公感嘆說:『封狐文豹何罪之有,只是因爲這身皮啊!』。 【譯文】 這時,曾經跟他流亡多年的一位功臣,名叫欒枝的大夫,聽了晉文公的感嘆,就接著說:『地廣而不平,財聚而不散,獨非狐豹之罪乎?』這幾句話是很妙的雙關語,他說:『一個國家擁有廣大的土地(春秋時候,人口很少,沒有開發的地方很多),君主內府(宮廷)的財帛又那麼多,但是老百姓仍然沒有飯吃。那豈不是如這兩頭被殺害的狐狸、豹子一樣的可怕嗎?』欒枝說:『地廣而不平,人將平之;財聚而不散,人將爭之。』你沒有平均地權,把沒有開發的地區分配給人民耕種,將來就會引起老百姓的反感,別人就會起來分配。你宮廷中財產那麼多,沒有替社會謀福利,將來就會有人將你皇宮的寶藏拿走了。晉文公說:你說的全對!因此馬上就實施政治改革,『於是列地以分民,散財以賑貧。』這就是『窪則盈』的道理。 【原文】 晉文侯問政於舅犯,舅犯對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祿,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貧,古之所謂致師而戰者,其此之謂也。』 【譯文】 咎犯和欒枝,都是晉文公身邊的高級幹部,而且都是跟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吃盡苦頭的人。有一天晉文公與他討論政治的道理,咎犯對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祿,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貧。』咎犯答覆說:你要在經濟上、財政上,做平均的分配,合理的分配。再說,分食物給人家,不如分地給人家自己去耕地好。也就是說,最好是把王室的私有財產——土地,平均地權,分配給老百姓以後,『而益其爵祿』,不但分配給他土地,使其生活安適,而且給他適當的職務,使他有事情可做。這樣一來,自己的財產雖然分配給了老百姓,在形態上好像是把財產分掉了,其實老百姓富有了,也就是王室國家的富有。『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貧。』這兩句又是什麼內涵呢?因爲萬一有敵人來侵犯,全國老百姓不要你下達命令,自然會起來作戰,如果我們共有的國土被敵人占據了,那大家也完了。何謂『致師而戰者』?『致師』,是不等到下達命令,老百姓自動地都來動員,因爲國家的災難,就是人民自己的災難,這是『致師而戰』的內涵. 【原文】 晉侯問於士文伯曰:『三月朔,日有蝕之,寡人學惛焉,詩所謂:「彼日而蝕,於何不 臧」者,何也?』對曰:『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故不可不 慎也。政有三而已:一曰因民,二曰擇人,三曰從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