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說苑】卷7政理詩解16身教化心孔子察微政事在應王道均平 題文詩:
齊人甚好,轂擊相犯,而以為樂,禁之不止, 晏子患之,乃為新車,良馬出與,人相犯曰: 轂擊不祥,臣其察祀,不順居處,不敬也乎? 下車棄而,去之然後,人乃不為.故是乃曰: 禁之以制,身不先行,民不肯止,故化其心, 莫若教也.魯國之法,有贖臣妾,於諸侯者, 取金於府;子貢贖人,之於諸侯,而還其金, 孔子聞曰:賜失之矣,聖人舉事,移風易俗, 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其,身之行也. 魯富者寡,今貧者眾,贖而受金,則為不廉; 不受則後,莫復肯贖,自今以來,不復贖矣. 孔子可謂,通於化矣.故老子曰:見小曰明. 為魯司寇,見季康子,康子不悅.孔子又見, 宰予進曰:昔予也常,聞夫子曰,王公不聘, 我則弗動,今夫子於,司寇日少,在司寇官, 少日淺而,屈節數矣,謂屈節數,見於季孫, 不可已乎?子曰魯國,以眾相陵,以兵相暴, 之日久矣,有司不治,則將亂也,其聘我者, 孰大於是.魯人聞曰:聖人將治,吾何不先, 自遠刑罰,自此之後,國無爭者.子謂宰予: 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在於耳,故政事也, 莫如應之.古之魯俗,塗里之間,羅門之羅, 收門之魚,獨得於禮,故孔子善,塗里之間, 富為貧出;羅門之羅,有親取多,無親取少; 收門之漁,有親取巨,無親取小.春秋有曰: 四民均平,則王道興,而百姓寧;所謂四民, 士農工商.婚姻道廢,男女道悖,淫泆路興. 【原文】 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為樂,禁之不止,晏子患之,乃為新車良馬出與人相犯也,曰:『轂擊者不祥,臣其察祀不順,居處不敬乎?』下車棄而去之,然後國人乃不為。故曰:『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也,民不肯止,故化其心莫若教也。』 【譯文】 齊人喜歡在駕車時用車轂相互撞擊並以此為樂。官府雖多次禁止,但依然沒有什麼明顯的成效,宰相晏嬰為此感到十分煩惱。一天,晏嬰乘坐一輛新車出門,故意與其他車輛相撞,事後說:『與人撞車是不吉祥的凶兆,難道是我祭拜神明時心意不夠誠敬、平日居家待人不夠謙和的緣故嗎?』於是棄車離去,從此國人皆不再以撞車為樂。所以說『用制度禁止某種事情,而自身不先行做到,老百姓就不能停止。因此改變老百姓的思想,強制不如施以教化。』
注釋①轂擊:用車轂相撞擊。轂,車輪中間車軸穿入處的圓木,安裝在車輪兩側的軸上。 【原文】 魯國之法,魯人有贖臣妾於諸侯者,取金於府;子貢贖人於諸侯而還其金,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其身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而受金則為不廉;不受則後莫復贖,自今以來,魯人不復贖矣。』孔子可謂通於化矣。故老子曰:『見小曰明。』【注釋】 源自:【呂氏春秋】卷16先識覽6察微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譯文】 魯國的法令規定,魯國人在其它諸侯國給人當奴僕,有能贖出他們的,可以從國庫中支取金錢。子貢從其它諸侯國贖出了做奴僕的魯國人,回來卻推辭,不支取金外。扎予說:『端木賜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不會再贖人了。』支取金錢,對品行並沒有損害,不支取金錢,就不會有人再贖人了。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用牛來酬謝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說;『魯國人一定會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從細小處看到結果,這是由於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觀察得遠啊。 【原文】 孔子見季康子,康子未說,孔子又見之,宰予曰:『吾聞之夫子曰:「王公不聘不動。」今吾子之見司寇也(日少,謂在司寇官少日淺而屈節)少數矣。(謂屈節數見於季孫不可以已乎?)』孔子曰:『魯國以眾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聘我者孰大乎?』於是魯人聞之曰:『聖人將治,何以不先自為刑罰乎?』自是之後,國無爭者。孔子謂弟子曰:『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尚存耳,政事無如膺之矣。』古之魯俗,塗里之間,羅門之羅,收門之魚,獨得於禮,是以孔子善之夫塗里之間,富家為貧者出;羅門之羅,有親者取多,無親者取少;收門之漁,有親者取巨,無親者取小。 【注釋】出自【孔子家語】卷19子路初見: 孔子為魯司寇,見季康子1,康子不悅。孔子又見之。宰予進曰:『昔予也常聞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則弗動,今夫子之於司寇也日少,謂在司寇官少日淺而屈節數矣,謂屈節數見於季孫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魯國以眾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則將亂也,其聘我者,孰大於是哉2。』魯人聞之曰:『聖人將治,何不先自遠刑罰,自此之後,國無爭者。』孔子謂宰予曰:『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在於耳,故政事莫如應之。3』 【注釋】 1康子:當為桓子非康子也。2言聘我使在官其為治豈復可大於此者也 3違,去也,蟪蛄蛁蟟也,蛁蟟之聲,去山十里猶在於耳,以其鳴而不已,言政事須慎聽之然後行之者也。【譯文】 孔子在魯國擔任司寇時去拜見季康子,季康子很不高興。孔子又去拜見他。宰予勸孔子說:『從前我曾聽老師講過:王公貴族要是不以禮聘請我,我不會主動去找他們。現在您擔任司寇的時間不長,但已屈節委屈自己多次了,不可以不去嗎?』孔子說:『是這樣的。魯國國內以多欺少,用士兵來侵犯別人的時間已經很久了,而有關官員不管,那將會出大亂子。執政者如果任用我,讓我來治理此事,有哪件事比這更大呢?』魯國人聽到這些話,說:『聖人將要來治理魯國,我們何不自己先遠離刑罰。』自此以後,魯國沒有相互爭鬥的人。孔子對宰予說:『離山十里,蟪蛄的叫聲仍然在耳。所以處理政事不如謹慎地聽取意見,然後找相應的辦法。』 【原文】 春秋曰:四民均則王道興而百姓寧;所謂四民者,士、農、工、商也。婚姻之道廢,則男女之道悖,而淫泆之路興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