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2|回覆: 0

[道學研究] 【淮南子】卷12道應訓詩解6善乘人資弗安而安大制無割見小曰明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1 16: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昔堯之佐,九人舜之,佐也七人,武王佐五;
堯舜武王,於九七五,不能一事.然而垂拱,
受成功者,善乘人資.人驥逐走,則不勝驥;
托於車上,驥不勝人.北方有獸,其名曰蹶,
鼠前兔後,趨則頓倒,走則顛也,常取甘草,
為之以與,蛩蛩駏驉.蹶有患害,蛩蛩駏驉,
必負而走.此以其能,托所不能.故老子曰:
代大匠斫,希不傷手.薄疑也說,王術以與,
衛嗣君也,君應之曰:予有千乘,願以受教.
薄疑對曰:烏獲能舉,千鈞又況,一斤者乎?
杜赫亦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文君謂曰:
願學安周.杜赫對曰:臣之所言,倘君不可,
不能安周;臣所言可,周自安矣.此所謂之,
弗安而安.故老子曰:大制無割,故致數輿,
而無輿也.魯國之法,魯人為妾,於諸侯有,
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
來而辭不,受金孔子,曰賜失之,聖人舉事,
移風易俗,而受教順,可施後世,非獨以適,
身之行也;今國富寡,而貧者眾,贖而受金,
則為不廉;不受金則,不復贖人;自今以來,
魯人不復,贖於諸侯.孔子亦可,謂知禮矣.
故老子曰:見小曰明/知微見著,遠見卓識.
昔堯之佐九人,舜之佐七人,武王之佐五人;堯、舜、武王於九、七、五者,不能一事焉。然而垂拱受成功者,善乘人之資也。故人與驥逐走,則不勝驥;托於車上,則驥不能勝人。北方有獸,其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頓,走則顛,常為蛩蛩駏驉取甘草以與之。蹶有患害,蛩蛩駏驉必負而走。此以其能,托其所不能。故老子曰:『夫代大匠斫者,希不傷其手。』
譯文 過去堯帝的輔佐大臣有九個人,舜帝的輔佐大臣有七個人,武王的輔佐大臣有五個人。堯帝、舜帝和武王跟他們這些輔佐大臣相比,並不具有輔佐大臣那樣的本事,但卻能相當輕鬆地取得成功,這是因為堯、舜、武王都能善於充分利用各人的能力。所以人和千里馬賽跑是跑不過千里馬的,但乘坐在由千里馬拉的車子上,情況就不一樣了。北方有一種獸,名叫『蹶』,前肢短如鼠腳,後腿卻長如兔,快步走就會叩倒,跑起來就會跌倒,常常為善走而不善覓食的蛩蛩駏驄採摘甘草,但反過來如『蹶』碰到禍害時,蛩蛩駏驄就會背着『蹶』逃跑。這二種獸都以自己的長處能力來幫助、彌補對方的短處不足。所以【老子】說:『那些硬代替工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自傷其手的。』
薄疑說衛嗣君以王術。嗣君應之曰:『予所有者,千乘也。願以受教。』薄疑對曰:『烏獲舉千鈞,又況一斤乎?』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文君謂杜赫曰:『願學所以安周。』赫對曰:『臣之所言不可,則不能安周;臣之所言可,則周自安矣。』此所謂弗安而安者也。故老子曰:『大制無割,故致數輿無輿也。』
譯文 薄疑拿着王道之術遊說衛嗣君,衛嗣君對他說:『我所擁有的只是一個千乘小國,希望先生能拿治理小國的方法指導我。』薄疑回答說:『大力士烏獲能舉起千斤重的東西,又何況這一斤重的東西呢?』杜赫拿着安邦天下的方法遊說周昭文君,周昭文君對杜赫說:『我只希望學習安定周朝的具體方法。』杜赫回答說:『如果你認為我說的安邦方法不管用,那麼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安定周朝了;如果你認為我說的安邦方法可行,那麼周朝就自然會安定。這就是所謂的認為不能安邦的方法恰恰是可以安邦的。』所以【老子】說:『用大道治理天下無所傷害』,『所以過多地計較稱譽不稱譽反而得不到稱譽』。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贛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辭不受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受教順可施後世,非獨以適身之行也。今國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而受金,則為不廉;不受金,則不復贖人。自今以來,魯人不復贖人於諸侯矣。』孔子亦可謂知禮矣。故老子曰:『見小曰明。』
譯文 魯國的法律規定,魯國人中有給諸侯作臣妾的,可以將他們贖身為平民,所需的贖金可以由國家的金庫來支付。子貢從別的諸侯國那裡贖回了作臣妾的本國人,但回來後推辭不受國庫的贖金。孔子知道後說:『賜這樣做就不對了。聖人做事情,能夠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他的行為所起的教化作用能夠影響到後世,並不是自以為品行高尚就行了。如今我們魯國是富人少而窮人多,贖回了臣妾而拿國庫的贖金和獎金,自然會被人們看輕,認為是不廉潔。但問題是,大家都贖回了臣妾後不接受贖金和獎金,以後誰還會去贖人呢?由此也可推知,魯國將不會再有從諸侯那裡贖回臣妾的人了。』事情也正如孔子預料的那樣。所以說孔子也可以算得上一個懂得事物變化發展的人了。這就是【老子】說的:『能觀察細微的叫做「明」。』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