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5|回覆: 0

[道學研究] 【淮南子】卷12道應訓詩解11重耳報恩勾踐臥薪趙簡子不迫人於險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2 17: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昔晉公子,重耳出亡,過曹國其,君無禮焉.
厘負羈之,妻謂羈曰:君無禮於,晉公子吾,
觀其從者,皆賢人也;若相夫子,以返晉國,
曹必遭伐,子焉何不,先加德焉?厘負羈乃,
遺之壺餕,而加璧焉.重耳受飯,而返其璧.
及其返國,起師伐曹,克曹國令,三軍無入,
負羈之裏.故老子曰:委曲則全,枉則正也.
越王勾踐,戰吳不勝,國破身亡,困於會稽.
忿心張膽,氣如湧泉,選練甲卒,赴火若滅.
然而乃聽,文種之言,請身為臣,妻為之妾,
親執戈為,吳先馬走,臥薪嘗膽,果擒吳王,
之於干遂.故老子曰: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天下皆知,莫之能行.越王親之,故霸中國.
趙簡子死,未葬中牟,守將叛齊,已葬五日,
起兵攻圍.未合而城,自壞十丈.襄子於是,
擊金而退.軍吏諫曰:君誅中牟,守將之罪,
而城自壞,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
聞叔向曰:君子不乘,人於利不,迫人於險,
使之治城,城治後攻.中牟聞義,其乃請降.
故老子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晉公子重耳出亡,過曹,無禮焉。厘負羈之妻謂厘負羈曰:『君無禮於晉公子,吾觀其從者,皆賢人也。若以相夫子反晉國,必伐曹,子何不先加德焉?』厘負羈遺之壺餕,而加璧焉。重耳受其飯而反其璧。及其反國,起師伐曹,克之。令三軍無入厘負羈之裏。故老子曰:『曲則全,枉則正。』
譯文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經過曹國,曹國君對他很不禮貌。這時,厘負羈的妻子對厘負羈說:『我們的國君對晉公子重耳相當不禮貌。但我觀察到跟隨重耳公子流亡的幾位都是賢人,如果這些人能幫助重耳公子回到晉國執掌朝政,必定會討伐我們曹國的。你為何不乘現在先給晉公子重耳施加恩德呢?』於是厘負羈遵照妻子的話給重耳他們一壺稀粥和璧玉。重耳他們接受了稀粥而將璧玉退回給厘負羈。等到重耳他們返回晉國並執掌朝政後,就發令討伐曹國,在攻克曹國以後,特地命令三軍不許侵擾厘負羈所居住的裏巷。所以【老子】說:『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直。』
越王勾踐與吳戰而不勝,國破身亡,困於會稽。忿心張膽,氣如湧泉,選練甲卒,赴火若滅。然而請身為臣,妻為妾,親執戈,為吳兵先馬走,果禽之於干遂。故老子曰:『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親之,故霸中國。
譯文越王勾踐與吳國交戰失敗,國家破殘,人民傷亡,自己又被圍困在會稽。這時勾踐是內心憤恨、膽氣豪壯,激情豪氣像湧泉,訓練選拔士兵,決心赴湯蹈火與吳國決一雌雄。但經過大臣文種的勸說,以屈辱條件和吳國達成協議,勾踐親自為吳王作臣僕,妻子為吳王作奴僕;又親自執戈為吳王牽馬開道,經過這樣多年的臥薪嘗膽,終於在干遂將吳國打敗,並擒獲吳王夫差。所以【老子】說:『柔可以勝剛,弱可以勝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誰能夠親自實施。』而越王勾踐親自去實行了,所以他最終稱霸了中原。
趙簡子死,未葬,中牟入齊。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圍之。未合而城自壞者十丈。襄子擊金而退之。軍吏諫曰:『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聞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於利,不迫人於險。」使之治城,城治而後攻之。』中牟聞其義,乃請降。故老子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趙簡子死後還沒落葬,中牟的守將就叛變投靠齊國了。趙襄子將父親簡子下葬料理停當後,第五天發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圍還沒完全合攏,中牟城的城牆突然自行倒塌十來丈,趙襄子下令鳴金收兵。軍吏們勸諫說:『君王親率兵馬征討中牟守將的罪行,城牆自行倒塌,這說明老天爺幫助我們去討伐這些天理難容的罪人,為什麼我們要撤退呢?』趙襄子解釋道:『我聽叔向說過:「君子不該在自己有利的形勢下去欺凌別人,君子也不該在別人處險境時去逼迫他。」所以讓他們將城牆修好後我們方開戰進攻吧!』中牟城內的守將聽到趙襄子這番如此仁義的話後,便請求投降。所以【老子】說『正因為不與別人爭,所以天下也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3-31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所載三則典故,皆深契老子之道,今試析其要義:

一、重耳報恩章
晉文公流亡過曹,曹共公無禮,獨厘負羈贈璧加餕。後文公伐曹,特令"無入負羈之裏",正應【老子】"曲則全"之旨。夫禮者,德之華也。負羈以微禮結恩,終得全族;曹君失禮取禍,足為殷鑑。此見聖人"報怨以德"之深意。

二、勾踐復國章
越王兵敗會稽,能忍臣妾之辱,臥薪嘗膽,終滅強吳。非徒逞血氣之勇,乃以柔弱為存身之本,以陰柔克陽剛,正所謂"柔勝剛,弱勝強"。然世人皆知而莫能行者,蓋未能如勾踐之"守柔曰強",此正老子"知易行難"之嘆。

三、趙襄子退兵章
中牟叛而城壞,襄子不乘危而攻,反退兵待其自治。叔向"不迫人險"之訓,實與【老子】"不爭"之德相通。夫爭者事之末,不爭者德之本。襄子以德服人,終致中牟自降,可謂得"無為而無不為"之三昧。

三事雖異,其理一也:處下不爭,守柔用晦,乃成大事。觀今之世,多尚強梁,鮮知雌守,讀此能不惕然?故【淮南】引【老】證事,非徒述古,實欲後人鑑往知來,明盛衰之道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