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5|回覆: 1

[道學研究] 【淮南子】卷12道應訓詩解16知足不辱賤為貴本下為高基用假弗用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4 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公儀休也,相魯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弗受.
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曰唯嗜魚,
故而弗受;夫受魚而,免於相也,雖嗜魚不,
能自給魚;毋受而不,免於相能,長自給魚.
此明為人,為己者也.故老子曰: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能成其私.
知足不辱.狐丘丈人,謂孫叔敖:人有三怨,
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之也?對曰爵高.
而士妒之;官大也者,而主惡之;祿厚也者,
怨乃處之.孫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
以免三怨,其則可乎?故老子曰:貴必以賤,
為本高必,以下為基.大司馬也,有捶鈎者,
年八十矣,不失鈎芒.大司馬曰:子巧有道?
曰臣有守,臣年二十,而好捶鈎,於物無視,
非鈎無察.是以用之,者必假於,弗用而以,
長得其用;而況持而,不用者乎?物孰不濟!
故老子曰:從事於道,乃同於道.不用而用.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弗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夫受魚而免於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於相,則能長自給魚。』此明於為人為己者也。故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曰:知足不辱。
譯文公儀休擔任魯國的國相,非常喜歡吃魚。全魯國的人都向他獻魚,公儀休一律謝絕不收。他的弟子勸他說:『先生你喜歡吃魚,又不接受別人送的魚,為什麼呢?』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才不接受別人送的魚。如果你收下了別人送的魚,就有可能被君王罷免相位,這樣反倒吃不到官府供給的魚;不接受別人獻的魚,也就保着了相位,反倒能長期吃到官府提供的魚。』這位公儀休真算是懂得為人也為己的人。所以【老子】說:『置自身於最後,結果反而能佔先;置自身於度外,結果反而能安存。這不正是由於他沒有私心?所以能成就他的私心。』換一種說法是:『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對曰:『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處之。』孫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故老子曰:『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
譯文狐丘的一位老人對孫叔敖說:『人有三件容易招怨恨的事情,你知道嗎?』孫叔敖說:『哪三件?』老人回答說:『爵位高了,士人就會嫉妒他;官做大了,君王便會嫌惡他;俸祿豐厚了,怨恨就會找上門來。』孫叔敖說:『我爵位越高,我的態度越卑恭;我官做得越大,我的心欲越小;我的俸祿越豐厚,我的布施越廣泛。我用這種方法來避免三方面怨恨,你看可以嗎?』所以【老子】說:『尊貴必以賤卑為根本,高大必以低下為基礎。』
大司馬捶鈎者,年八十矣,而不失鈎芒。大司馬曰:『子巧邪?有道邪?』曰:『臣有守也。臣年二十好捶鈎,於物無視也。非鈎無察也。』是以用之者,必假於弗用也,而以長得其用。而況持而不用者乎?物孰不濟焉!故老子曰:『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譯文楚國的大司馬有位捶制鈎的工匠,年紀已經八十歲了,可是製造出來的鈎仍然鋒芒銳利。大司馬問他:『你是有技藝呢?還是有別的道術呢?』老工匠回答說:『我是堅守着一種信念的。我從二十歲起就喜歡上捶制鈎了,這樣,我對別的事物均不關心,除了鈎我什麼都不留意。』所以這位工匠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捶制鈎上來,這樣也就能長期管用,何況又把握了無論什麼都管用的道,那麼什麼事情不能從『道』那裏得到幫助?所以【老子】說:『從事於「道」的,便同於「道」。』
注釋出自【莊子】外篇卷15知北游:
大馬之捶鈎者大馬:官名,指楚國之大司馬。捶:鍛造。鈎:劍名,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豪芒:鋒利有光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曰:『臣有守也守:持守,畢生專心持守於此。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鈎,於物無視也於物無視:對別的東西部視而不見,一心只在造鈞上,非鈎無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用之者:指打造鈎的技藝。假:藉助、憑藉。不用之者:指平時於物無視,專注於此道。(用,用心),以長長期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於物皆不用心,而至於無無之境,達於至道之域,則萬物無不資取於他者乎!物孰不資焉!譯文:楚國大司馬有一位造劍的人,已經八十歲了,造出之劍仍然鋒利有光芒。大司馬說:『你是技藝高呢?還是其中有什麼道理?』回答說:『臣有所持守。臣在二十歲時就喜好造劍,對他物視而不見,不是劍就不去察看。』這是造劍之技藝藉助於平時的專註上,因此能長期得以熟練運用,何況於物皆不用心而達於至道的人呢!萬物誰不資借於他呀!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黎仕 發表於 2025-4-8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兩則寓言的哲學闡釋

一、公儀休嗜魚:用與弗用的辯證智慧
公儀休相魯而拒受國人所獻魚,其言『夫唯嗜魚,故弗受』深得老子『後其身而身先』之旨。表面觀之,拒魚似悖常情;實則公儀休洞明『受魚免相』與『弗受長給』的因果鏈,以『弗用』保全『大用』。此正合【道德經】第十三章『外其身而身存』之理——唯有超越短期利慾,方能成就長遠之利。王弼注『無私成私』云:『不私其子而君其子,故長而無所爭也。』公儀休以相位為『體』,以嗜魚為『用』,體用相資而不相害,恰是『知足不辱』的實踐註腳。

二、孫叔敖三怨:貴賤根基的處世哲學
狐丘丈人所言『爵高士妒、官大主惡、祿厚怨處』,揭示權位伴生的結構性矛盾。孫叔敖『三益』對策(志益下、心益小、施益博)實為道家『反者道之動』的具象化。【文子·道德】釋『貴以賤為本』曰:『江河之大,始於涓流;聖人之尊,起於卑賤。』孫叔敖以謙卑消解妒忌,以謹慎規避主惡,以廣施化解怨懟,將矛盾轉化為共存之道。此非權術,乃是對『高以下為基』的本體論認知——猶如樹木根系深藏而枝葉自茂,上位者唯有紮根於卑下,方能持盈保泰。

三、捶鈎者的『不用之用』:道技合一的隱喻
大司馬所見八十歲捶鈎者『於物無視,非鈎無察』,與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異曲同工。匠人通過『不用』(不分散注意力)實現『長用』(技藝精熟),印證【老子】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的修行路徑。莊子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此捶鈎者之『守』,實為對『道』的專一持守。其『假於弗用』的實踐智慧,揭示認知活動的根本法則:主體必須通過自我限制(弗用)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運用(用)。

結語:道家處世之道的三維統一
公儀休的理性計算、孫叔敖的謙抑智慧、捶鈎者的專注工夫,共同構成【淮南子】對『道應』的立體闡釋。三者皆以『反』為策略:以不受保全所愛,以卑下穩固尊貴,以不用成就大用。這種辯證思維超越簡單的功利權衡,上升為『與道同構』的存在方式。正如河上公注【老子】所言:『自守卑弱,法道之柔弱也。』此即中國古典哲學『體用一源』的終極啟示——唯有在形下實踐中貫徹形上之道,方能實現『物孰不濟』的圓融境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