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6|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3權謀詩解6由祭知亡蔡侈而亡國有五盡不更必亡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15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魯公索氏,將祭祀也,而亡其牲.孔子聞曰:
公索比及,三年必亡.後一年亡.弟子問曰:
昔公索氏,亡牲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今,
期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將亡.子曰祭之,
為言索也,索也者盡,乃孝子以,自盡於親;
至祭亡牲,則其餘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
其將亡矣.蔡侯宋公,鄭伯朝晉.蔡侯謂曰:
奚以語我?叔向曰蔡,言地計眾,不若宋鄭;
車馬衣裘,侈於二國,諸侯其有,圖蔡者乎?
處期年荊,伐蔡殘之.白圭昔之,中山國也,
王欲留之,固辭而去.圭又之齊,王欲留之,
又辭而去,人問其故.白圭對曰:二國將亡;
吾所學者,國有五盡,莫之必忠,則信盡矣;
莫之必譽,則名盡矣;莫之必愛,則親盡矣;
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不能用人,
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毋幸必亡;
中山與齊,皆當此五;若使中山,之與齊聞,
五盡而更,則必不亡,患在不聞,雖聞不信;
然則人主,之務在乎,善聽而已.子貢有曰:
君子之過,如日月食;過也人見,更也人仰.
魯公索氏將祭而亡其牲。孔子聞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後一年而亡。弟子問曰:『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今期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將亡也。』孔子曰:『祭之為言索也,索也者盡也,乃孝子所以自盡於親也。至祭而亡其牲,則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其將亡矣。』
參考【原文】魯公索氏,(先落反)將祭而亡其牲.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將亡,後一年而亡.』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過期而亡,夫子何以知其然?』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盡於其親,將祭而亡其牲,則其餘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參考譯文魯國的公索氏(公索家族),在要舉行祭祀禮儀時丟失了要祭神和祖先的牲物。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公索家過不了二年就會敗亡或者滅亡。』
過了一年,公索家族真的滅亡了。
孔子的弟子們就請教孔子說:『以前公索氏丟失了祭祀用的牲物,先生說,過不了二年一定會滅亡,現在真的提前(沒有二年)就滅亡了,先生是憑什麼這樣清楚的知道呢?』
孔子說:『祭祀嘛,孝子應該盡心盡力(誠心,財物)來奉獻神和他的祖先(親人),他們卻在要祭祀時給丟失了牲物,可見他們平時丟失的東西就很多了,如果這樣,他們還不滅亡,那是沒有的呀!『
蔡侯、宋公、鄭伯朝於晉。蔡侯謂叔向曰:『子亦奚以語我?』對曰:『蔡言地計眾,不若宋鄭。其車馬衣裘侈於二國,諸侯其有圖蔡者乎?』處期年,荊伐蔡而殘之。
注釋叔向(出生年不詳,約卒於公元前528年或稍後),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字叔譽,因被封於楊(今山西洪洞縣),以邑為氏,別為楊氏,又稱叔肸、楊肸。春秋後期晉國賢臣,政治家、外交家。出身晉國公族,歷事晉悼公、平公、昭公三世,為晉平公傅、上大夫,叔向和晏嬰、子產是同時代人,他不曾擔任執晉國國政的六卿,但以正直和才識見稱於時,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見解和政治風範。前546年,叔向代表晉國與楚國達成了弭兵會盟,緩和了當時的形勢。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固辭而去。又之齊,齊王亦欲留之,又辭而去,人問其辭(故)。白圭曰:『二國將亡矣。所學者國有五盡,故莫之必忠,則言(信)盡矣;莫之必譽,則名盡矣;莫之必愛,則親盡矣;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與齊皆當此。若使中山之與齊也,聞五盡而更之,則必不亡也,其患在不聞也,雖聞又不信也。然則人主之務,在善聽而已矣。』
注釋【呂氏春秋】卷16先識覽1先識
【原文】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辭,乘輿而去。又之齊,齊王欲留之仕,又辭而去。人問其故,曰:『之二國者皆將亡。所學有五盡。何謂五盡?曰:莫之必,則信盡矣;莫之譽,則名盡矣;莫之愛,則親盡矣;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者,無幸必亡。中山、齊皆當此。』若使中山之王與齊王聞五盡而更之,則必不亡矣。其患不聞,雖聞之又不信。然則人主之務,在乎善聽而已矣。夫五割而與趙,悉起而距軍乎濟上,未有益也。是棄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譯文】白圭到中山國,中山國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堅決謝絕,乘車離開了。又到了齊國,齊國君主想耍留他做官,他又謝絕,離開了齊國。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這兩個國家都將要滅亡。我聽說有「五盡」,什麼叫「五盡」?就是:沒有人信任他,那麼信義就喪盡了,沒有人讚譽他,那幺名聲就喪盡丁}沒有人喜愛他,那麼親人就喪盡了,行路的人沒有乾糧、居家的人沒有吃的,那麼財物就喪盡了;不能任用人,女不能發揮自已的作用,那麼功業就喪盡了,國家有這五種情況,必定滅亡,無可倖免。中山、齊國都正符合這五種情況。』假如讓中山的君主和齊國的君主聞知『五盡』,並改正自己的惡行,那就一定不會滅亡了。他們的禍患在於沒有聽到這些話,即使聽到了又不相信。這樣看來,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於聽取意見罷了。中山五次割讓土地給趙國,齊滑王率領全部軍隊在濟水一帶抵禦以燕國為首的五國軍隊,都沒有什麼益處,都沒有逃脫國亡身死的下場。這是由於他們拋棄了那些能使國家生存的東西,而為自己準備下了滅亡的條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