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5|回覆: 2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5指武詩解10退修其德無闕後動進而知退善舉國皆服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28 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5指武詩解10退修德無闕後動進而知退善舉國皆服
題文詩:
莊王伐陳,救之,雨十日晴.左史倚相,
謂子期:吳必夜至,甲列壘壞,彼必薄我,
何不行列,鼓出待之.吳師至楚,見成.
左史倚相,曰追之.吳行六十,里而無功,
王罷卒寢.果擊之遂,大敗吳師.齊桓公時,
霖雨十旬.桓公欲伐,漅陵其城,之值雨也,
未合管仲,隰朋以卒,徒造於門,桓公曰徒,
眾何以為?管仲對曰:臣聞之也,雨則有事;
漅不,臣請攻之.公曰善!遂興師伐.
既至漅陵,大卒間外,士在內矣,桓公曰其,
有聖人乎?還旗而去.圍曹,.
司馬子魚,君曰:文王伐崇,崇軍其城,
三旬不降,退而修教,伐之,因壘而降;
今君德無,有所闕乎?君王胡不,退修,
無闕後動.吳王闔廬,戰於,柏舉大勝,
至於郢郊,五敗荊人.闔廬之臣,五人諫曰:
深入遠赴,非王之利,王其返乎?五將鍥頭,
闔廬未應,五人之頭,墜於馬前,闔廬懼召,
伍子胥.曰五臣懼,五敗之人,其懼甚矣,
王姑少進.遂入郢都,自南至江,北至方城,
方三千里,皆服於吳.真情之窟,能知所止,
知止後定,定而後安,安而能久,適可自止.
【原文】  楚莊王伐陳,吳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左史倚相謂子期曰:『吳必夜至,甲列壘壞,彼必薄我,何不行列鼓出待之。』吳師至楚,見成陳而還。左史倚相曰:『追之。』吳行六十里而無功,王罷卒寢。果擊之,大敗吳師。
【注釋】出自【韓非子】說林下:
原文:荊伐陳,吳救之,軍間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謂子期曰:『雨十日,甲輯而兵聚。吳人必至,不如備之。』乃為陳。陳未成也而吳人至,見荊陳而反。左史曰:『吳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擊之,必可敗也。』乃從之,遂破吳軍。【譯文】
楚國攻打陳國,吳國去解救,楚吳兩軍相距三十里。下了十天雨後,晚上放晴了。史官倚相對子期說:『下了十天雨,盔甲和兵器都集中存放着。吳軍一定會來,不如多加防備。』於是擺好了戰陣。戰陣還沒擺好,吳軍就到了。看到楚軍布陣,吳軍又折兵返回。倚相說:『吳軍來回六十里,當官的一定會在休息,當兵的一定會在吃飯。我們行軍三十里去襲擊他們,一定能把他們打敗。』於是跟隨過去,並把吳軍打敗了。
【原文】  齊桓公之時,霖雨十旬。桓公欲伐漅陵,其城之值雨也,未合。管仲隰朋以卒徒造於門,桓公曰:『徒眾何以為?』管仲對曰:『臣聞之,雨則有事。夫漅陵不能雨,臣請攻之。』公曰:『善!』遂興師伐之。既至,大卒間外士在內矣,桓公曰:『其有聖人乎?』 乃還旗而去之。
【注釋】
卒徒:徒眾;兵眾。
【原文】  宋圍曹,不拔。司馬子魚謂君曰:『文王伐崇,崇軍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復伐之,因壘而降。今君德無乃有所闕乎?胡不退修德,無闕而後動。』
【注釋出自【春秋左傳】:僖公十九年
宋人圍曹,討不服也。子魚言於宋公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詩】曰:『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今君德無乃猶有所闕,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內省德乎?無闕而後動。」【譯文】
宋軍包圍曹國,為了討伐曹國的不肯順服。子魚對宋公說:『文王聽到崇國德行昏亂而去攻打,打了三十天,崇國不投降。退兵回國,修明教化,再去攻打,文王就駐紮在過去所築的營壘里,崇國就投降了。【詩】說:「在嫡妻面前作出示範,由此而作為兄弟們的表率,以此來治理一家一國。」現在君王的德行恐怕還有所欠缺,而以此攻打曹國,能把它怎麼辦?何不姑且退回去自己檢查一下德行,等到沒有欠缺了再採取行動。』
【原文】  吳王闔廬與荊人戰於柏舉,大勝之,至於郢郊,五敗荊人。闔廬之臣五人進諫曰:『夫深入遠報,非王之利也,王其返乎?』五將鍥頭,闔廬未之應,五人之頭墜於馬前,闔廬懼,召伍子胥而問焉。子胥曰:『五臣者懼也。夫五敗之人者,其懼甚矣,王姑少進。』遂入郢,南至江,北至方城,方三千里,皆服於矣。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3-26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卷十五【指武】篇所載諸事,深合【周易】"進退存亡"之旨。莊王伐陳、齊桓伐漅、宋圍曹邑、吳入郢都四事,皆彰明"時中"之道。左史倚相夜觀天象而知吳師動向,管仲察霖雨而斷戰機,此所謂"知幾其神"(【易·繫辭】),非通達天人之際者不能為。司馬子魚諫宋君"退修其德",正合【孟子】"仁者無敵"之訓,與文王伐崇之事相表里,皆示"反身而誠"(【孟子·離婁】)之理。至若闔廬五將斷首而進,伍員所謂"五敗之人其懼甚矣",實乃【孫子兵法】"投之亡地然後存"之妙用。然細究其理,四事皆貫"知止"之要義:楚軍追吳六十里而止,齊桓見士在內而還,宋君聞諫修德,吳王雖入郢而終有方城之限。此即【大學】"知止而後有定"之實踐,【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印證。聖王用兵,必本於德;霸者征伐,亦度於時。今觀【指武】所陳,非獨言武事,實明"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二年】)之真諦,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其揆一也。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4-14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指武】章句析義:進退之道與王者之師

劉向【說苑】卷十五所載戰事五則,雖年代各異而理趣相通,皆闡發"退修其德,無闕後動"之精義。左史倚相料敵先機,非獨智術之勝,實乃"知止有定"之體現。其見吳師陣成而退,非怯也,待其"行六十里而無功"時擊之,正合【孫子兵法】"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之要旨。韓非子【說林】所載更詳,補"君子休而小人食"之細節,尤見古人用兵必察敵情之微。

齊桓公伐漅陵之事,管仲"雨則有事"之論,深得天人相感之妙。【管子·形勢】言"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霖雨旬月而欲攻不雨之城,正違天道。桓公聞諫即止,此霸主之明,故【左傳】稱其"不背本,不匿情"。漅陵"士在內"而退兵,非力不能克,乃畏聖人之徵,此即【司馬法】"攻其國,愛其民"之義。

宋君圍曹不克,子魚舉文王伐崇舊事為鑑。【尚書·泰誓】載文王"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其"退修教"非示弱,乃"明明德"於天下。司馬子魚所謂"德無闕而後動",實本【周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之訓。宋君若能效之,何至有泓水之敗?

柏舉之戰,闔廬五臣之諫,頗類【吳子·圖國】"五慎"之說。伍子胥"姑少進"之策,非違忠言,乃知楚人"懼甚"之心理。然吳終有夫差之敗,正因未悟"方三千里皆服"時當知止。【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此之謂也。

五事雖異,同歸"進而知退"之理。【易·艮卦】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左史之待、桓公之罷、文王之修、伍員之進,皆得其時。今人觀之,豈惟兵道?凡舉事創業,當法古人"退修其德"之智,【大學】"知止定靜"之功,庶幾可免躁進之失,成久安之勢。此劉向編錄之微意,讀者當於字外求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