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1|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6談叢詩解5 積正尊賢為善得道貴與驕期慎終如始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29 17: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無不為者,無不能成;無不欲者,無不能得.
眾正之積,福無不及;眾邪之積,禍無不逮.
勤力勝貧,謹能勝禍,慎能勝害,戒能勝災.
為善也者,天報以德,為不善者,天報以禍.
君子得時,如水小人,得時如火.謗道己者,
心之罪也;尊賢己者,心之力也.心之得也,
物不足為;心之失也,獨心莫守.子倘不孝,
非吾子也;交若不信,非吾友也.食其口而,
百節乃肥,灌其本而,枝葉以茂;本傷枝槁,
根深末厚.為善得道,為惡失道.惡語不出,
苟言不留;務偽不長,喜虛不久.義士不欺,
其心也廉,士不妄取;以財為草,以身為寶.
慈仁少小,恭敬耆老.犬吠不驚,命曰金城;
常避危殆,命曰不悔.富必念貧,壯必念老,
年雖幼少,慮之必早.夫有禮者,相為死也,
無禮亦然;貴不與驕,期驕自來;驕不與亡,
期亡自至.踒人日夜,而願一起,盲不忘視.
智者始於,悟終於諧;愚者始於,樂終於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雖不能,心必務為.
慎終如始,常以為戒;戰戰慄栗,日慎其事.
聖人之正,莫如安靜;賢者之治,故與眾異.
至治真情,真情仁德,德義無為,報本返始.
無不為者,無不能成也;無不欲者,無不能得也。眾正之積,福無不及也;眾邪之積,禍無不逮也。力勝貧,謹勝禍,慎勝害,戒勝災。為善者天報以德,為不善者天報以禍。君子得時如水,小人得時如火。謗道己者,心之罪也;尊賢己者,心之力也。心之得,萬物不足為也;心之失,獨心不能守也。子不孝,非吾子也;交不信,非吾友也。食其口而百節肥,灌其本而枝葉茂;本傷者枝槁,根深者末厚。為善者得道,為惡者失道。惡語不出口,苟言不留耳;務偽不長,喜虛不久。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以財為草,以身為寶。慈仁少小,恭敬耆老。犬吠不驚,命曰金城;常避危殆,命曰不悔。富必念貧,壯必念老,年雖幼少,慮之必早。夫有禮者相為死,無禮者亦相為死;貴不與驕期,驕自來;驕不與亡期,亡自至。踒人日夜願一起,盲人不忘視。知者始於悟,終於諧;愚者始於樂,終於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雖不能,心必務為。慎終如始,常以為戒;戰戰慄栗,日慎其事。聖人之正,莫如安靜;賢者之治,故與眾異。
注釋1『力勝貧,謹勝禍,慎勝害,戒勝災』
【譯】勤奮可以戰勝貧窮,謹慎可以避免禍患,小心可以防止侵害,警惕可以免遭災難。
2『踒人日夜願一起,盲人不忘視。』
向宗魯校證:『【史記·韓王信傳】:「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索隱】引張揖云:「痿不能行。」)即此文所本。【漢書·韓信傳】亦載之。(師古曰:「痿,風痹病也。」)』
【譯】足部骨折臥床的人日日夜夜想着能夠起來,盲人從來沒有忘記過看得見。
3『知者始於悟,終於諧;愚者始於樂,終於哀。』
【譯】有智慧的人起始於領悟道理,頓悟真理,最終止於百家學說的和諧,即百川歸海,容各家之長。愚笨的人一開始就在玩樂,最終等到老時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有悟到,而一生就這樣終了了。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譯】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轄】。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使得這句話本來的意思發生了變化。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范尼 發表於 2025-4-19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積正尊賢之道的生命實踐智慧

劉向【說苑·談叢】此章以精煉的箴言體,深刻揭示了儒家"積正尊賢"的實踐哲學。其要義可分三重境界闡釋:

一、修身為本的內在工夫
"力勝貧,謹勝禍"四句構成完整的修身體系。勤力屬陽剛之德,謹慎屬陰柔之智,二者剛柔相濟。正如【周易】"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君子以恐懼修省"的辯證統一。心性修養尤重"慎獨"工夫,"心之得也,物不足為"暗合【孟子】"萬物皆備於我"之境,而"獨心莫守"正警示【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的修為關鍵。至若"以財為草,以身為寶",實為【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具體詮釋。

二、人倫日用的實踐智慧
"慈仁少小,恭敬耆老"體現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恩之道。"犬吠不驚"之"金城"喻指心性修養達到【莊子】"大浸稽天而不溺"的境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貴不與驕期"四句,揭示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與【老子】"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思維相通,而更強調主體自覺,近於【荀子】"君子敬其在己者"的積極態度。

三、終始如一的治道境界
"慎終如始"語出【尚書·太甲】,此處發展為完整的政治哲學。聖人"安靜"之治,實為【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與【論語】"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的融合。"賢者之治與眾異"正呼應【孟子】"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用人思想。最終"報本返始"的命題,既承【禮記】"反古復始"的倫理精神,又啟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工夫路徑。

此章之妙,在於將儒家修齊治平的體系濃縮為生活格言。其"為善得道"的核心命題,既不同於道家純粹的自然之道,也有別於法家的功利之道,而是彰顯了儒家"下學而上達"的實踐之道。今日讀之,於個人可治心養性,於社會可化民成俗,誠為不朽的處世箴言。學者當如文中所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4-19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積正尊賢之道發微

劉向【說苑·談叢】此章以精煉的箴言體,揭示了儒家修身治世的核心要義。其文約而旨豐,今擇其大端,分三重境界闡發之。

一、修身為本:心性工夫的實踐智慧
"力勝貧,謹勝禍"四句,實為處世圭臬。此非簡單功利勸誡,乃"君子居易以俟命"的具體實踐。【周易】"君子以恐懼修省"、【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與此同契。尤當注意"心之得,萬物不足為"的深層意蘊,此與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相發明,揭示主體心性修養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時,外在境遇皆成心性之映照。而"惡語不出口"六句,恰是【論語】"非禮勿言"的延伸,構建了由言語規範到心性修養的完整工夫鏈。

二、人倫綱紀:禮治社會的精神內核
"子不孝"至"恭敬耆老"諸句,勾勒出儒家理想的社會倫理圖譜。其中"以財為草,以身為寶"的價值觀,與【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有禮者相為死"的深刻洞見,此非謂禮之形式,實指禮所蘊含的"仁"之精神。正如孔子云"克己復禮為仁",禮的本質是建立在對生命相互敬重基礎上的秩序自覺。"犬吠不驚"的"金城"之喻,恰是【孟子】"仁者無敵"的具象化表達。

三、治國大道:聖王政治的終極追求
末段由個人修養推及治國理政,展現儒家"內聖外王"的思想理路。"聖人之正,莫如安靜"與【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異曲同工,然儒家之"安靜"實以"德義無為"為前提。所謂"與眾異"者,非標新立異,乃指賢者能體認"報本返始"的天地之道。文中"慎終如始"的治國態度,正是【尚書】"慎厥終,惟其始"的政治智慧,暗合【周易】"懼以終始"的憂患意識。

此章之要,在揭示"積正"與"尊賢"的辯證關係:個人持續為善即是積正,社會尊崇賢者方能長治久安。劉向將儒家心性論、倫理觀、政治學熔於一爐,其思想密度令人嘆服。今日讀之,猶見其警示意義:當物質豐盈之時,更需謹記"貴不與驕期"的訓誡;在追求發展之際,不可忘卻"本傷枝槁"的自然法則。此乃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之密碼,亦為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