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4|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6談叢詩解6貴在求退先傲後憂恭敬遜讓精廉無謗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29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好稱人惡,人道其惡;好憎人者,為人所憎.
衣食足而,能知榮辱;倉廩實而,能知禮節.
江河之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須臾而畢.
福生於微,禍生於忽;日夜恐懼,唯恐不卒.
已雕已琢,還反於朴,物之相反,復歸於本.
循流而下,易以至也;倍風而馳,易以遠也.
兵不豫定,無以待敵;計不先慮,無以應卒.
中而不方,名則不彰;外而不圜,禍之門也.
直不能枉,不可大任;方不能圜,不與長存.
慎之於身,無曰云雲,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能忍恥者,其則安能,忍辱者存,唇亡齒寒,
河水崩由,其懷在山.毒智者也,莫甚於酒,
留事者也,莫甚於樂,毀廉者也,莫甚於色,
摧剛者也,反已於弱.富在知足,貴在求退,
先憂事者,後樂先傲,事者後憂.福在受諫,
存之所由.恭敬遜讓,精廉無謗,慈仁愛人,
必受其賞,諫之不聽,後無與爭,舉事不當,
為百姓謗,悔在於妄,患在先唱,利民為本.
蒲且修繳,鳧雁悲鳴;逄蒙撫弓,虎豹晨嗥.
河以委蛇,故而能遠;山以凌遲,故能高也;
道以優遊,是故能化;德以純厚,故能豪也.
言人之善,澤於膏沐;言人之惡,痛於矛戟.
為善不直,必終其曲;為丑不釋,必終其惡.
好稱人惡,人亦道其惡;好憎人者,亦為人所憎。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 1 。江河之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須臾而畢。福生於微,禍生於忽;日夜恐懼,唯恐不卒。已雕已琢,還反於朴,物之相反,復歸於本。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風而馳,易以遠。兵不豫定,無以待敵;計不先慮,無以應卒。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圜,禍之門。直而不能枉,不可與大任;方而不能圜,不可與長存 2 。慎之於身,無曰云雲,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3 。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唇亡而齒寒,河水崩,其懷在山。毒智者莫甚於酒,留事者莫甚於樂,毀廉者莫甚於色,摧剛者反已於弱。富在知足,貴在求退,先憂事者後樂,先傲事者後憂。福在受諫,存之所由也。恭敬遜讓,精廉無謗,慈仁愛人,必受其賞,諫之不聽,後無與爭,舉事不當,為百姓謗,悔在於妄,患在於先唱。
蒲且修繳,鳧雁悲鳴;逄蒙撫弓,虎豹晨嗥。河以委蛇故能遠,山以凌遲故能高,道以優遊故能化,德以純厚故能豪。言人之善,澤於膏沐;言人之惡,痛於矛戟。為善不直,必終其曲;為丑不釋,必終其惡 4
注釋1、『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
【譯】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2、『直而不能枉,不可與大任;方而不能圜,不可與長存』
【譯】太過耿直而不能變通,不能給他大的任務;太過方正而不能圓滑,不能與他長久共處
3、『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譯】指任何人說的話都有其可取之處。
4、『為善不直,必終其曲;為丑不釋,必終其惡』
【譯】善言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進善言,則善亦無由入。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4-13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談叢】貴退守柔之道發微

劉向【說苑·談叢】此章以"貴在求退"為綱,實乃闡發【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微義。其文辭簡奧而義理深邃,今試為剖析:

一、處世進退之道
"富在知足,貴在求退"八字,實為全篇樞要。此與【周易】"亢龍有悔"、【尚書】"滿招損"之理相通。文中"先憂事者後樂,先傲事者後憂"之對文,尤見辯證之思。先儒所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者,正此"日夜恐懼"之謂也。至若"恭敬遜讓,精廉無謗",則【謙】卦"謙尊而光"之具體實踐。

二、修身應物之方
"毒智莫甚於酒"四句,揭示人性弱點:酒亂神、樂廢事、色毀廉、弱摧剛。較之【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之說,更顯現實警醒。"直不能枉"與"方不能圜"之戒,暗合【易傳】"變通配四時"之理。所謂"還反於朴",正是【莊子·應帝王】"雕琢復朴"之註腳。

三、禍福相倚之機
"福生於微,禍生於忽"二語,深得【老子】"禍兮福所倚"三昧。其以江河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須臾而畢為喻,猶【荀子·勸學】"不積跬步"之意,言禍福皆由漸積。至若"唇亡齒寒"之喻,與【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諫假道事相發明,可見先秦處世智慧之一貫。

四、言行善惡之鑑
篇末"言人之善"四句,與【論語】"樂道人之善"相表里。其以"膏沐"喻善言之潤澤,以"矛戟"狀惡語之傷人,較之【荀子·榮辱】"與人善言,暖於布帛"更為警策。而"為善不直"之戒,又與【孟子·盡心】"由仁義行"之說遙相呼應。

要之,此章熔鑄儒道精義,其"貴退守柔"之說非消極避世,實為【周易】"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處世智慧。劉向輯此於【說苑】,殆有鑑於西漢季世驕奢之弊,欲以古道匡正時風。學者當於"求退"中見進取,於"忍辱"中觀自強,斯得之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