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7|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8辨物詩解13君非德義自誣者窮再辱三死師曠神明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12 18: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晉平公出,畋見乳虎,伏不動顧,謂師曠曰:
吾聞之也,霸王之主,出則猛獸,伏不敢起;
今寡人出,見乳虎伏,而不動此,其猛獸乎?
師曠對曰:鵲之食蝟,蝟食鵔鸃,鵔鸃食豹,
豹之食駁,駁之食虎;夫駁之狀,有似駁馬,
今君之出,必驂駁馬,而出畋乎?平公曰然.
師曠乃曰:臣聞之一,自誣者窮,再誣者辱,
三誣者死;今夫虎所,以不動者,為駁馬也,
固非主君,之德義也,君奈何而,一自誣乎?
平公異日,出朝有鳥,環公不去,晉平公顧,
謂師曠曰:吾聞之也,霸王之主,鳳乃下之;
今者出朝,有鳥環吾,終朝不去,是其鳳乎?
師曠對曰:東方有鳥,名曰諫珂,其為鳥也,
紋身朱足,憎鳥愛狐;今者吾君,必衣狐裘,
以出朝乎?平公曰然.師曠曰臣,已嘗言之,
一自誣窮,再誣者辱,三誣者死;今其鳥為,
狐裘之故;固非吾君,之德義也,君奈何而,
再自誣乎?平公不悅.異日置之,酒虒祁台,
使郎中馬,章布蒺藜,於階上令,人召師曠;
履而上堂.平公問曰:安有人臣,敢履而上,
人主堂乎?師曠解履,刺足刺膝,仰天而嘆,
公起引曰:今與叟戲,叟遽憂乎對曰憂夫,
肉自生蟲,還自食也;木自生蠹,還自刻也;
人自興妖,還自賊也;五鼎具不,當生藜藿,
君堂廟不,當生蒺藜.平公曰今,為之奈何?
師曠答曰:妖已在前,無可奈何;入來月八,
日修百官,而立太子,君將死矣.來月八日,
得旦謂曰:今日為期,寡人如何?師曠不樂,
謁歸歸未,幾日公死,乃知師曠,至神明矣.
至知自知,至明自明,物物而能,不物於物.
晉平公出畋,見乳虎伏而不動,顧謂師曠曰:『吾聞之也,霸王之主出,則猛獸伏不敢起。今者寡人出,見乳虎伏而不動,此其猛獸乎?』師曠曰:『鵲食蝟蝟,食鵔鸃,鵔鸃食豹,豹食駁,駁食虎;夫駁之狀有似駁馬,今者君之出必驂駁馬而出畋乎?』公曰:『然。』師曠曰:『臣聞之,一自誣者窮,再自誣者辱,三自誣者死。今夫虎所以不動者,為駁馬也,固非主君之德義也,君奈何一自誣乎?』
平公異日出朝,有鳥環平公不去,平公顧謂師曠曰:『吾聞之也,霸王之主,鳳下之;今者出朝有鳥環寡人,終朝不去,是其鳳鳥乎?』師曠曰:『東方有鳥名諫珂,其為鳥也,文身而朱足,憎鳥而愛狐。今者吾君必衣狐裘,以出朝乎?』平公曰:『然。』師曠曰:『臣已嘗言之矣,一自誣者窮,再自誣者辱,三自誣者死。今鳥為狐裘之故。非吾君之德義也,君奈何而再自誣乎?』
平公不悅。異日置酒虒祁之台,使郎中馬章布蒺藜於階上,令人召師曠;師曠至,履而上堂。平公曰:『安有人臣履而上人主堂者乎?』師曠解履刺足,伏刺膝,仰天而嘆,公起引之曰:『今者與叟戲,叟遽憂乎?』對曰:『憂夫肉自生蟲,而還自食也;木自生蠹,而還自刻也;人自興妖,而還自賊也。五鼎之具不當生藜藿,人主堂廟不當生蒺藜。』平公曰:『今為之奈何?』師曠曰:『妖已在前,無可奈何。入來月八日,修百官,立太子,君將死矣。』至來月八日得旦,謂師曠曰:『叟以今日為期,寡人如何?』師曠不樂謁歸,歸未幾而平公死,乃知師曠神明矣。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4-12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師曠諫君三誣之戒發微

【說苑·辨物】所載晉平公與師曠三問三答之事,實為先秦政治哲學中"君德與天道"關係的典型註腳。師曠以"三誣之戒"為綱,層層遞進地揭示了人君失德自欺的嚴重後果,其諫言中蘊含的"天人感應"思想與"名實相副"的政治倫理,值得深入剖析。

一、物類相制與德義之辨
師曠解乳虎伏地之謎,展現先秦"物類相制"的認知體系。鵲→蝟→鵔鸃→豹→駁→虎的食物鏈,實為【周易】"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的具象化表達。駁馬威懾乳虎乃自然法則,平公卻附會為"霸王之主"的德政感應,此即"自誣"之始。師曠特別強調"固非主君之德義",直指人君常將自然現象強行比附德政的認知謬誤。這種將偶然現象神聖化的傾向,在【春秋繁露·同類相動】中亦有深刻批判。

二、諫珂環飛與名實之辯
當平公將尋常飛鳥誤認為祥鳳時,師曠指出"文身朱足"的諫珂鳥實因狐裘而來。此段深得孔子"正名"思想精髓,【論語·子路】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君主若不能明辨物象本質,必導致政治象徵體系的混亂。師曠重申"再誣者辱",警示名實相悖將損及君權神聖性。這種對"符號政治"的清醒認知,較之漢代讖緯神學更具理性精神。

三、蒺藜之兆與妖由人興
虒祁台設蒺藜試探師曠,實已墮入"三誣"死地。師曠"肉蟲自食"之喻,源自【老子】"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的哲學觀。其預言"來月八日君將死",非為占卜之術,而是基於"妖不自作,由人而興"的政治規律判斷。【左傳·莊公十四年】"妖由人興"說與此互為表里,共同構成先秦理性主義的天人觀。

師曠三諫呈現出嚴謹的邏輯遞進:一誣則失察(窮),再誣則失明(辱),三誣則失道(死)。這種"德義-認知-天命"的三重論證結構,實為董仲舒"天人三策"之先聲。其思想內核在於:君主必須建立"物物而不物於物"(【莊子·山木】)的主體性,方能避免將政治正當性建構在虛妄的祥瑞感應之上。這種穿越兩千年的政治智慧,對於今人理解權力與真理的關係,仍具鏡鑒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