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4|回覆: 0

[醫藥臨床] 豨薟草俗稱『肥豬草』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22-8-13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天生我材必有用,要說這天下的各種野草,許多都可入藥,都能被中醫所用,其中有一味野藥,很有意思,它的名字,估計能讀出來的人,萬中無一哈。

先講個它的故事吧,這樣大家就能記住它的功效了:

相傳,隋朝末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茫茫多中原百姓,向南方逃難,求個生存,但是南方氣候潮濕,和北方以及中原很不相同,於是許多人水土不服,加之逃難、身體衰憊,大量的人出現了四肢關節疼痛的風濕病:四肢麻痹、筋骨疼痛、屈伸不利、腰膝酸軟。

有一對母子,相依為命,但是母親也被這個風濕,折磨的死去活來,加上缺衣少食,已經奄奄一息,快不行了,兒子最後的希望,就是母親能吃飽,就在外苦苦尋覓、要飯、乞食,但是那個年代、那個環境,自然無一所獲。

正在他心灰意冷之時,也不知是不是上天憐憫,瞄見一頭野豬在啃一種野草,這草之前也見過,但是大家都不認識,誰也不敢吃,果實還有點黏黏的,但是現在看,既然野豬能吃,它肯定不傻,那人應該也可以。

不過野豬是很兇猛的,虛人是打不過的,等野豬走了,便採集了不少這種草,回去給母親先少吃了一些,發現沒事,感覺還挺好,就連續吃了幾天,除了抗餓之外,沒料到四肢的風濕痛痹,竟然慢慢也好了,於是,告訴了其他難民,大家都去找這種野草充飢、治病,救了許多人,這個草就漸漸風靡流傳開來。

後來,就有人用這種草餵豬,有人就叫它『肥豬草』、『肥豬苗』,漸漸的,它也有了學名,但是非常難讀,叫豨薟草,豨就是豬的意思,薟是一種植物藤蔓的意思,不過這個名字,可不念豬吸草哦,念xī xiān cǎo(音譯:吸仙草)!

每年豨薟草剛開花(有沒有誰又念成豬吸草的?再說一遍,叫吸仙草!),就會見到一些鄉下老人,把它採摘、切斷、曬乾、保存起來,留着泡茶、煲湯,不僅氣味芳香,還能祛風濕,因為它強力行氣、祛風通絡、活血的功效,許多中風半身不遂、血栓病也會用它。

豨薟草入肝腎經,有點偏涼,所以也能清熱解毒,不過其雖有祛風濕功效,但是也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它有小毒,量大服用會致死,和蒼耳子這種小毒中藥一樣,不能久服、過服,中病即可,長期食用請遵醫囑。

shenshen 發表於 2025-4-23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豨薟草考略:從民俗藥用到本草正名】

豨薟草者,菊科豨薟屬草本,【新修本草】始載其名。其得名之由,誠如帖中所言:"豨"者,【說文】謂"豕走貌",古語以稱野豬;"薟"字從艸,取義於【爾雅】"蔓薟"之屬。二者合稱,正暗合其"肥豬草"之俗名,亦印證民間觀察之精微。

稽考其藥用源流,南北朝【本草經集注】已載其"主金瘡止痛"之功。至唐代【千金翼方】則明言其"治頑痹不仁"。今考【中華本草】,其性味苦寒,歸肝、腎二經,具祛風濕、利筋骨、解毒邪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所含豨薟苷、奇任醇等成分確有抗炎鎮痛作用,此與帖中所述救荒療痹之傳說頗相契合。

然其毒性之辨尤需審慎。宋【證類本草】早警示"多服令人吐",今之實驗顯示其過量可致肝損傷。故臨床應用當遵古訓:生用宜小劑(3-6克),制後可稍增(9-12克)。昔年先民以之救急,實屬權宜之計,今人用之,當以炮製減毒為要——或酒蒸,或蜜炙,此皆先賢智慧之遺法也。

至若民間以之飼豬,非獨因其無毒,實因【農政全書】載其"能肥腯",此乃古人觀察之妙。然獸藥與人藥殊途,今有研究者發現其可促進畜禽生長,恰與俗名"肥豬草"遙相呼應。

此草文化意蘊尤深:其名生僻卻存古意,其用質樸而合醫理。觀歷代方書,從【聖濟總錄】之豨薟丸,到今治中風之豨桐丸,皆見其生生不息之藥用價值。然須切記:凡藥皆毒,用當如持衡,既不可因傳說而輕忽其毒,亦不可因毒性而廢其大用。今撰此文,既考其源流,復申其禁忌,願諸君明其理而善用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