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5|回复: 0

[医药资讯] 中国音乐的法、理、情

[复制链接]
龚鹏程大学堂 发表于 2022-8-23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若不是看见美丽的孔雀琴,我差点没认出英国皇家音乐博物馆明信片上那两颗大南瓜。

南瓜叫维那琴(Veena),与波斯的Sehtar琴、印度西塔琴Sitar、后来的吉他都有关。但这架北印度的孔雀琴是弓弦乐器,不仅仅靠弹拨。

维那琴(Veena)

维那琴(Veena)

这样好看的乐器,波斯、南北印度,甚至中亚、我国新疆,所在多有。

这也是世界上顶重视器乐的区域,婆罗多古梵语《舞论》所创的乐器四分法及器乐演奏论,当代还广受关注。婆罗多对弦鸣乐器的论述,即以维那琴为主。

后来它们可能还与欧洲提琴类乐器有近亲关系,也与在中国名声大噪的琵琶有关。⏤⏤然而,与中国音乐还是大异其趣。

总之,这类乐器都很晚,像弓弦,唐代(西元七世纪)才出现中土。配合着在琴筒上用绷紧的兽皮、蛇皮、蟒皮或鱼皮蒙覆(为了让皮尽量薄,有时会用初生骆驼皮或牲畜胯部的皮)当然也就晚了。

鼓上绷皮,虽然早一点。但没后来鳄鱼皮、牛皮、水牛皮、羊皮、狗皮那么多花样。

所以用皮用弓,主要是中东、南亚、中亚之风气。

至于孔雀,则是另一个大问题。因为鸟鸣到底算不算音乐,历来争论不休。可是显然印度谈到音乐时多说孔雀,而孔雀声音素称难听,唯以华丽尾羽见赏。欧洲地区则喜说夜莺、布谷、猫头鹰,其地之音乐亦往往与它们有关。

孔雀琴

孔雀琴

中国却与这些都不相同,没有孔雀琴,也不重视夜莺、布谷、猫头鹰这些小鸟。用皮用弓,亦非主要,弓弦桶箱,流行均在中世以后。

若用诗的表达方式说,我讲这一大段,殆亦如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先杂说了中东、南亚这个那个乐器,然后才叫人注意听听另一方别有醒世雷音。

若用庄子的话说,则这雷亦不过大块噫气而已,天地在呼吸呐,一切生于自然。

自然之气,通过孔窍,自然就会发出声音。这叫地籁。人籁则是模仿这个原理造出乐音来。每根竹管,风过其窍,音皆不同,所以利用竹管,排比起来,便可得出我们设计的音乐,故庄子曰:“人籁,比竹是已。”

这其实是两种。先说第一种:单独一根竹管,甚至一片树叶,卷成管状也可吹出声。所以《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的注解家,就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认为这是上古原始造作音乐之开端。籥,管子;苇籥则是以苇为管。苇草树叶都能当管子吹了,其他材料自然更可以。

骨笛

骨笛

1984年~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几十支由鹤骨制成的骨笛,就是最著名的了,距今将近 9000年。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早。

它们磨制精细,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一般是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还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故应是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

这些孔洞体现了精细的计算刻度。例如20号骨笛在开孔时,把原先计算的第二孔位置向下移动了0.1厘米,使第一孔与第二孔的音距为300音分;原第三孔的位置也向下移动了0.1厘米,使第二孔与第三孔的音分值调整到200音分,而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的音距也成了200音分。以致两个音孔的音距与音分数,与今天的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数完全相同,且形成了1235四个声音组合、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相互关系。

八九千年前就这么精密了吗?啊,是的,中国音乐最早就是要“吹管定律”的,靠吹管、开口、刻度,确定长长短短笛子的音律,然后形成一套严密的“律吕之学”。

吹管定律

吹管定律

律吕,一般就指音乐,但也可以延展到天文、历法、制造、工程、易经、象数等各方面。它才是我国科学的核心,而不是几何学。五百年来,国人荒疏了律吕,又受传教士误导,拿着西学模型、几何体系,打破头地去找科学,然后呼天喊地说找不到呀找不到!呵呵,荀子说过:观物,首先要“知类”。不知类,就难免是去鸡窝里找凤凰。

凤凰?对了,中国音乐从律管说,出于吹管定律,故是精密的测量计算、复杂的数学。属于人籁。

《吕氏春秋·古乐》说黄帝时伶伦模拟凤凰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即指其事。但这样,精巧的人为制造又有了与自然的结合。

律吕之学

律吕之学

如今可见到世界上最早的排箫,就是是距今3000年的中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由13根长短递减的禽类腿骨制成,最长管32.7、最短管11.8厘米。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距离伶伦造乐的传说并不久。

但李商隐却有诗说:“上帝钧天会众灵,昔人因梦到青冥。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认为伶伦造的不是比竹的排箫,而是单管孤生之竹,以致吹竹制律,遂带着寻找知音的惆怅。

不惆怅,就要两根甚至多根竹管,如庄子所说的“比竹”。把竹子排列起来,利用其长短参差,吹出变化多样的乐声,故它又叫参差、云箫、箫管、排箫,或直称为箫。

比竹、参差、云箫、箫管、排箫

比竹、参差、云箫、箫管、排箫

传统上认为其声特显中和,《诗经·周颂·有瞽》曰:“箫管齐举,喤喤厥声,箫雍和鸣,先祖是听。”雍和就是中和。然而中和不是平齐,而是在参差不齐中显其大和,孔子说“和而不同”即是这个意思。

箫音如此,足为典范,《书·益稷》早就说过:“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辞人继武,遂有秦穆公女儿弄玉,嫁萧史骑凤升仙的爱情故事,以及《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词牌,无数词人为之唱叹。1956年8月,中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更是以排箫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

和箫管并称的古乐器,是笙簧,如《诗·邶风·简兮》说:“籥舞笙鼓”,《诗·秦风·车邻》说:“调竽笙竾簧”。

笙,是管笛的发展,特色有四:一是多管,有十几根长短不同的管子。二、有个音箱,早期用葫芦、匏瓜,后来用铜斗,管子就插入匏瓜铜斗中。三、笙斗上有吹口,对着吹口吹气,用指头按住竹管下端开的孔,吹口里面的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笙簧就发声了。簧如小舌头,本来是竹子做的,后来也用铜。

笙

笙竽这类乐器的构造,显然比笛管复杂,然其使用却不太晚。曾侯乙墓已出土2400多年前的六支匏笙,而“滥竽充数”的故事更早在其前,故是世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也是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对西洋乐器的发展亦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笙竽的文学气质,好似不如箫笛,而其实不然,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芦管”,应该就是匏笙而不是笛。

若说它有争议,则李商隐《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可真是把玉笙清冷之情刻画入微了。倒是我看过许多诗词读本,都为这些诗配着弹琴或吹笛吹萧的图,令人难为情呐!

筝

但我这里不是要为读者做乐器科普,而是要谈点中国文化知识:

一、鸟都会唱歌,何况是人?什么地方的土人都有歌、都有乐器。但对乐音、乐器的理解各有文化差异。这种音乐文化的差异,才是不同民族最早、最根本的差异,先于文字。

二、做或不做乐器(有的民族歌或舞很多,器乐却少或不发达)?最先做什么乐器、如何做、找到什么原理、建立什么体系?是音乐最早、最核心的思维,要从这里才能辨析不同的民族音乐。

三、中国的音乐思维是如《大学》般讲“主/从”,以人(心、性、情、音)为主,以歌以器以技为从,故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指人声。

但器乐中,丝地位最高吗?不然!“学乐先丝,造乐先竹”。唱歌或习乐,可从丝(如琴瑟)开始;但由原理说,则中国音乐是从乐律开始的,律要由管来定。

西方也有音乐,但中国人会认为它们有声而无律(例如说元代回回所进笙簧“以竹为簧,有声而无律”)。就像批评牧童“短笛无腔信口吹”那样,清朝画家都说西方人不会画画,因无笔法。笔法是中国画的基础和原理,犹如律管是中国音乐的根基。《乐律全书》说得很清楚:“序八音,以竹音为首者,以律管乃万事根本,莫先乎此故也。”

四、由律管展开的音乐体系,乃“以竹为先,而匏土次之,丝又次之,金石革木,抑又次焉”的。竹是管、笛、箫、箎;匏是笙、竽;土是埙;丝是琴瑟;金是钟、石是磬。你看,这名单,事实上也就是我国雅乐的主体乐器。名单里面,即有等级之分。名单外的,更常被列入俗乐行列。

例如筝,也是丝中大将,名气响亮,来历甚古,学习者且远多于琴瑟。可是,可是,怎么样呀?跟缶一样,无论张艺谋如何歪曲历史地抬举它,总不可能把它变成雅乐。至于琴,固然地位甚高,却也不能高于笙,因为定弦必须用管。故《律吕精义》说:“八音之器,宜分三等,埙、箎、箫、管、籥、篴、笙、竽,凡口吹者,是一等也。琴瑟与歌,相须为用,次一等也。金石革木,不过结月而已,又一等也。”

造乐之算法

造乐之算法

造乐之算法

造排箫之法

造排箫之法

造排箫之法

整个传统音乐,看场面,当然编钟编磬,架势惊人,所谓金声玉振;但主体并不是钟鼓击打,而是管弦,管与弦的搭配也天然融洽。我在百度上看过无数提问:“古琴和什么乐器合奏最好?”答案不是箫就是埙,似乎也暗合了中国音乐传统的本性。

这方面,看起来与西方重视管弦乐相同,其实不,例如管风琴,是管乐还是弦乐?敲击键盘的,与打击乐又怎么分?此外,中国管弦金石革木的等级区分,内中蕴含着强烈的雅俗之辨,也是西方没有的(像排箫,世界上许多地方也有,但中国瞧不起外国形制的,说那类似汉末在街上叫卖饴汤者所吹,即是强烈的雅俗之辨)。

五、除了雅俗之辨外,我们的神圣性也有来自宗教和神话的,但更多的是诗。如凤凰意象和伶伦造乐结合、和萧史弄玉故事结合,而具体表现于《凤凰台上忆吹箫》《忆秦娥》等诗词中。说到琴、瑟、笙、笛,都是处处有诗状其情的。诗心与乐魂相生,使我们剖析音法乐理时不那么枯涩。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