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93|回覆: 3

[考古資訊] 盧舍那大佛真以武則天為原型?露天大佛是怎麼抗住千年風霜不倒的 ...

[複製鏈接]
浩然文史 發表於 2022-8-27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龍門,在洛陽城南,這裡不僅給世人留下了鯉躍龍門的美麗傳說,還留下了盧舍那大佛的千年傳奇,讓無數人不辭風雨來到這裡,駐足凝視,佛相尊嚴,目光慈和,似乎從大佛的眼睛裡看到歷史千年的光影。很多人說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為原型雕刻的,真相是這樣的嗎?

龍門盧舍那大佛群

龍門盧舍那大佛群

一、盧舍那大佛與武則天的淵源

在佛教中,佛有三身,分別是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而盧舍那佛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的智慧的佛身。『盧舍那』在佛教教義中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的意思。龍門石窟的這尊盧舍那大佛像,通高 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髮髻呈波紋狀,面部圓潤飽滿,眉如彎月,目光慈祥,嘴角還掛有『蒙娜麗莎』般的微笑。從外形上看,與北魏以來以帝王真身為原型雕刻的5座大佛像那雄偉嚴肅的氣質迥然不同,盧舍那大佛透露着一種女性的柔美。

龍門盧舍那大佛群主佛雕像

龍門盧舍那大佛群主佛雕像

盧舍那大佛究竟是不是以武則天為原型建造的呢?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坊間一直有一種強烈的聲音,認為這是真的。他們的理由是,史冊中記載的武則天相貌『方額廣頤』,與盧舍那大佛的形象正相吻合,且大佛外表珠圓玉潤,符合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特點,大佛微微發福,更像一位中年女性,這與當時武則天的年齡也相仿,從留存於世的【武后從行圖】中也可以看出,兩者的確十分相像。

龍門盧舍那大佛維修中

龍門盧舍那大佛維修中

佛像嘴角還掛有一抹『蒙娜麗莎』式的微笑,更是象徵着慈祥與自信,這也是佛像首現女性化特徵的重要表現。而且梵語『盧舍那』意為光明照遍,這與武則天後來所改的名字『曌』意思相近。我們注意到佛像落成的時間是上元二年(675年),在這一年,武則天採取了很多動作,想從唐高宗手中把權力轉移過來,趕在這個時間點上,這尊大佛出現了,所以武則天很有可能想借這尊大佛的雕刻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即將誕生。這種種證據都指明,盧舍那大佛很有可能就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雕刻而成的。

龍門盧舍那大佛群全景

龍門盧舍那大佛群全景

當然,也有反對者。反對者認為,自北魏以來,一直有把皇帝當成如來,並建立帝王相應佛像的傳統。根據研究盧舍那佛像的唯一史料【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佛龕記】記載,這尊佛像最初是唐高宗為了紀念唐太宗而建,武則天只是贊助了胭脂錢2萬貫,所以這尊佛像最初應該是按照唐太宗的樣子建造的,而不是武則天。史載武則天『方額廣頤』與盧舍那佛的形象完全吻合,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歷史上並沒有直接的史書記載說武則天『方額廣頤』,後人大多是通過【新唐書·太平公主傳】中有關太平公主的相貌記載來推測武則天相貌的,而且『方額廣頤』本就是佛造頭像的基本樣式,這也不能說明佛像就是按照武則天的樣貌雕刻的。

古籍中的武則天像

古籍中的武則天像

武則天畫像

且顯慶之後,高宗風疾日益加重,許多國家大事都需要經過武則天處理,作為國家工程的盧舍那大佛,面容雕刻決定權自然也就落在了武則天手中,但是高宗名義上仍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所以按照武則天的面容雕刻佛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這並不妨礙武則天根據個人審美決定佛像面容的具體樣式,可能這就是為什麼佛像具備女性的柔美特徵,但佛像並不是按照武則天的相貌雕刻的。

武則天像

武則天像

筆者認為,雖然現在並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到底哪一種說法是完全正確的,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使盧舍那佛像的藝術形象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盧舍那佛像與武則天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廣泛,可能是因為只要與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沾邊,總會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有關。

二、佛像群雕為什麼能保留至今?

盧舍那大佛像沒有像傳統的石窟雕刻那樣開鑿在山洞裡面,而是建在了敞開式的露天環境中。在飽經近1400多百年的風霜侵蝕之後,除了佛像的雙臂被侵蝕掉之外,佛像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損耗。這很讓人好奇,因為按照正常邏輯來說,大佛像直接暴露在風霜雪雨之中,歷經1400多年的沖刷洗禮,早就已經風化剝蝕得不成樣子了,為什麼卻能保存金身至今?

龍門盧舍那大佛維修

龍門盧舍那大佛維修

這首先要歸功於佛像的選址非常考究。古人在建築物的選址上非常講究風水,建築物一般喜歡建在山南水北的地方。盧舍那佛像靠北朝南,位於西山之南,伊水之北,而且大佛像建在西山中間,整體凹進去,東西兩側的山體把它環抱在一起,對面是香山,這樣一來,來自東、西、北三面的風都被擋住了,這樣的山形就使得它很少受到自然災害的衝擊。

龍門盧舍那大佛維修側面

龍門盧舍那大佛維修側面

其次,在武則天時代結束後,出現過大規模的唐武宗滅佛運動。滅佛運動始於在會昌初年(841年),在會昌末年達到高潮。據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記載,廢佛的結果是『拆毀大、中寺院4600多所,小的廟宇40000餘處,還俗僧尼260500人』等等。唐武宗滅佛運動如此聲勢浩大,為什麼這樣一座龐大的佛像群雕卻沒有遭到破壞呢?

武宗毀佛運動中被毀的龍門盧舍那佛像群的佛像

武宗毀佛運動中被毀的龍門盧舍那佛像群的佛像

我們知道武宗滅佛很大的原因是經濟問題。在安史之亂後,國家缺乏勞動力,很多人為了躲避賦稅躲進寺院,而在唐朝,寺院可以免除稅賦,寺院與國家爭奪勞動力的情況無形中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武宗就發出過興佛窮國的感嘆。所以武宗滅佛的本意,並不是真的要滅掉整個佛教,而主要是表明國家發展經濟的決心。正是基於這樣的用意,這些已經建好的大型佛雕就沒有被破壞。

武宗毀佛運動中被毀的龍門盧舍那佛像群

武宗毀佛運動中被毀的龍門盧舍那佛像群

三、盧舍那佛像的藝術之美

北魏以來,洞窟佛像的配置是『三尊一窟』,即一尊主佛和兩尊菩薩,而盧舍那大佛是首次以一種群雕的形象出現,主佛是一尊慈祥和藹的盧舍那大佛,旁邊站着迦葉和阿難兩位侍者,再邊上是兩位天王,天王的邊上是兩尊力士,由11尊佛像構成一組群雕。它非常講究整體藝術,有高低參差的配置,主佛17米高,非常突出,旁邊的弟子只有10米左右,矮的有7米,再到天王又有13米,整體錯落有致,產生了一種視覺差之美。

盧舍那佛像修築的身體比例不同於一般的雕塑的比例,它的頭像和上身比例要遠遠大於下身比例,這種『不協調』的身體比例,使得你在靠近佛身的底部向上看時,能清楚完整地看到整個佛身,你會發現有一尊巨大的佛正在沖你微笑,原來人在佛祖面前顯得是這樣渺小,一瞬之間對佛的敬意便油然而生。

【文史君說】

盧舍那大佛像的成功雕刻凝聚了無數能工巧匠的畢生心血,它承載了盛世大唐的文化精華,穿越歷史的漫漫長河,今天終與你我相見。或許人們會對盧舍那大佛雕像原型的真相未知一事而感到遺憾,但這也並不影響人們對於大佛的尊敬,它依舊是人們心中光明與希望的象徵。佛語有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間萬物皆從無中而來,到無中而去,當我們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時,凝望着盧舍那佛像那充滿力量的微笑,或許你會發現生活的魅力就在於『柳暗花明』,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牛致功:【試論唐武帝滅佛的原因】,【唐史論叢】1998年第7輯。

郭畫:【佛教文化在龍門石窟的演變】,【南方文壇】2011年第6期。

王龍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武則天相貌說再檢討】,【文物天地】,2021年第5期。

魏曉燕:【唐武宗滅佛與朗達瑪滅佛之比較】,2007年,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南風知我意)

已綁定手機
YYKOP 發表於 2022-12-7 14:19 | 顯示全部樓層
這種問題就是見仁見智了
發表於 2025-3-26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盧舍那大佛與武則天原型說之考辨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造像藝術確實呈現出獨特的女性化特徵,此乃學界共識。然考諸史籍,【舊唐書】【資治通鑑】等皆未載武后與造像之直接關聯。所謂"方額廣頤"之說,實為唐代仕女畫之普遍審美特徵,非獨武后所有。大佛之柔美相好,更符合【造像量度經】中"面如滿月""目如青蓮"的報身佛儀軌。

至若造像千年不壞之因,蓋有三端:其一,選址精當,伊闕石灰岩質地細密;其二,匠作巧妙,像身與山體渾然一體,衣紋走勢順岩層紋理;其三,唐代採用"自上而下"的懸塑技法,預留排水暗渠,使雨水順袈裟褶皺分流。今所見風化痕跡,實為明代地震所致,非日常風雨之蝕。

要之,盧舍那大佛乃盛唐佛教藝術巔峰之作,其造像理念融合了【華嚴經】"一即一切"的哲學觀照。將之簡單比附為帝王形象,恐失之穿鑿。正如蘇東坡【十八大阿羅漢頌】所言:"法相莊嚴,心匠自得",此像真義,或在宗教藝術與世俗審美的完美交融。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4-14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盧舍那大佛形象淵源考辨及千年不朽之謎

關於盧舍那大佛是否以武則天為原型的問題,學界歷來存在爭議。從佛教造像學的專業視角來看,此說雖有一定依據,但尚缺乏確鑿的文獻佐證。

首先,從佛教造像傳統而言,盧舍那佛作為華嚴經中的報身佛,其形象本應超越世俗性別特徵。大佛所呈現的"慈祥微笑",實為唐代佛教藝術"人性化"轉向的典型表現,並非特指某一具體人物。北魏至唐的佛像風格演變軌跡清晰可見:從雲岡石窟的雄渾剛健,到龍門石窟的圓融溫和,反映的是整個時代審美趣味的嬗變。

其次,所謂"方額廣頤"的女性特徵,在唐代佛教美術中實為普遍現象。敦煌莫高窟、天龍山石窟同期造像皆可見類似面容,這是唐代"豐腴為美"審美標準在宗教藝術中的投射。將這一普遍特徵與武則天個人形象簡單對應,在方法論上略顯牽強。

至於大佛的保存問題,其歷經千年風雨而基本完好,主要得益於三項因素:一是選址於質地堅硬的石灰岩山體,天然抗風化能力強;二是古代工匠採用"自上而下"的雕刻工藝,使佛像與山體渾然一體;三是巧妙利用天然山勢形成的"屋檐效應",大幅減少了雨水直接沖刷。近年來的激光掃描研究更顯示,工匠在雕刻時有意加強了佛身衣紋的排水設計,這種細節處的智慧令人嘆服。

值得思考的是,無論大佛原型是否為武則天,這座造像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已超越個人崇拜。它既是盛唐氣象的物質見證,更是人類藝術智慧與自然力量抗爭的永恆象徵。當我們凝視那雙穿越千年的眼睛時,或許不必執着於追問"她是誰",而更應思考"她向我們傳達什麼"。在這個意義上,盧舍那大佛已不僅是某位統治者的化身,而成為整個中華文明的精神圖騰。
余出 發表於 2025-4-15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盧舍那大佛的女性化特徵與武則天關聯考辨

關於盧舍那大佛與武則天的淵源問題,需從佛教造像傳統與唐代政治文化兩個維度進行嚴謹考據。大佛呈現的女性化特徵確實構成重要研究線索,但需避免過度附會。

### 一、造像藝術的歷史演變
北魏至唐的佛教造像風格經歷了顯著轉變。雲岡石窟早期造像(如曇曜五窟)確以帝王為原型,呈現"挺然丈夫之像"的陽剛氣質。而龍門石窟建造時(493-1127年),藝術風格已向世俗化發展。盧舍那大佛完成於675年,其波紋狀髮髻、圓潤面龐與下垂耳廓,符合【造像量度經】中"面如滿月"的報身佛特徵,這種審美演變與武則天個人未必存在必然聯繫。

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敦煌莫高窟的彌勒造像(如第130窟)同樣呈現豐腴體態,說明這是7世紀佛教藝術的共性特徵。大佛的"蒙娜麗莎式微笑",實為唐代工匠對【法華經】"慈眼視眾生"教義的視覺詮釋。

### 二、歷史文獻的交叉驗證
【大盧舍那佛龕記】明確記載該像為高宗敕建,武則天僅捐助胭脂錢二萬貫。唐代佛教政策研究顯示,帝王贊助造像多具政治象徵意義。高宗時期共有7次大規模造像活動,龍門工程恰逢其推行"天皇-天后"雙聖體制時期(674-683年),大佛的建造更可能是皇權展示而非個人崇拜。

關於"方額廣頤"的記載,實際出自宋代【宣和畫譜】對張萱繪【唐後行從圖】的描述,距武周時期已逾四百年。現存唐代壁畫中的女性形象(如永泰公主墓壁畫)普遍豐腴,不能作為特定人物比對的可靠依據。

### 三、宗教符號的政治隱喻
"盧舍那"(Locana)梵語意為"光明遍照",與武則天造字"曌"(日月當空)確有語義關聯。但佛教語境中,此名號源自【華嚴經】"如來光明遍照法界"的教義。考慮到675年時武則天尚未稱帝(690年改唐為周),將17米高的主尊佛像直接比附為皇后形象,在當時禮制下恐難成立。

大佛保存完好的關鍵,在於選址龍門山石灰岩體與古代匠人的科學設計:佛像後部保留與山體相連的支撐柱,衣紋褶皺形成自然排水槽,雙目瞳孔處預留的0.5厘米深凹槽有效分散雨水沖刷,這些工程技術成就才是千年屹立的根本原因。

結語:盧舍那大佛的女性化特徵反映的是唐代審美與佛教中國化的趨勢,將其簡單等同於武則天肖像缺乏直接證據。這種文化想象的產生,本質是後世對唐代女性政治權威的追憶與重構。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尊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與中國雕刻技法的傑作,如何成為絲路文明交流的永恆見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