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8|回覆: 0

[儒家學說] 李宗桂:董仲舒政治哲學研究的新進展 爲王博【究天人與通古今:陰陽五行視野下的董學 ...

[複製連結]

董仲舒思想研究是學術界自改革開放以來研究的重點,近年在各方面力量和各種因素的推動下,成爲熱點,是當代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的前沿問題。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思想內涵豐富,意蘊深厚,學術界多年來已經做了很多富有學術價值的工作。縱貫地看,侯外廬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第三章:【董仲舒公羊春秋學的中世紀神學正宗思想】,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第二十七章:【董仲舒公羊學和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冊第五章:【獨尊儒術與對儒家神學的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任繼愈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神學體系】,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李澤厚【秦漢思想簡議】,【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2期、李錦全【也談怎樣理解董仲舒的自然觀問題】,【新建設】1965年10月;【論漢代正宗神學奠基者董仲舒的哲學思想】,【學術研究】1981年第6期、劉澤華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第三章:【漢帝國的政治『大一統』與獨尊儒術】,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湯一介湯一介、李中華主編:【中國儒學史】兩漢卷,第二章:【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的儒學思想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金春峰【漢代思想史】:【董仲舒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第二章:【『以禮爲治』和『以德化民』——漢儒的兩種政治學說】,中華書局2011年版、賴美琴【韓非與董仲舒政治哲學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張俊峰【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等學者都做了別具一格的研究,闡發了自己的見解。

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思想

大致說來,大陸地區的學者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研究,總體上側重於董仲舒哲學思想的性質、董仲舒思想的社會歷史作用等展開闡釋,一般認爲董仲舒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形上學的,以天人感應爲中心的思想體系本質上是粗鄙的神學;董仲舒構建的以三綱五常爲核心的價值觀,是爲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是封建社會的總道德、總原則。如果從評價的角度看,這個時期對於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價值理念和發展觀念是持否定態度的。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情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討論的深入,以『兩個對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上學『兩軍對戰』爲核心和標誌的蘇聯日丹諾夫哲學史定義被揚棄,從哲學範疇、社會思潮入手研究包括董仲舒思想在內的成果日漸增多,對董仲舒思想的評價逐漸走向正面。20世紀90年代以後高潮迭起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客觀上推動了董仲舒思想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時至今日,對於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崇尚統一的政治理念、三綱五常的核心價值觀、興學重教的教育思想、貴和尚中的和諧理念、【春秋】公羊學說等方面,學界都給予了相當正面的評價。但是,對於董仲舒的陰陽五行思想,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學界的研究還頗爲不足。前面提到的諸多學者的論著中,對於董仲舒陰陽五行思想與其政治學說的關係,要麼有所缺失,忽略不計,要麼一筆帶過或者簡略介紹。真正從董仲舒思想體系切入,從陰陽五行視野對董仲舒學說進行系統闡釋的成果,實在稀缺。

陰陽五行系統圖

陰陽五行系統圖

考察海峽對岸的學界,錢穆的【國史大綱】固然對董仲舒褒揚有加,甚至說董仲舒【天人三策】與賈誼的【治安策】一道奠定了漢代文治政府的基礎,但對董仲舒陰陽五行思想卻諱莫如深錢穆:【國史大綱】第八章:【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論及董仲舒時,比較重視其天人思想,但對於陰陽五行與董學的關係,也未深究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第九章:【賈誼至仲長統】、之第三節【董仲舒】,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錢穆和蕭公權以上著作出版於1940年代,是各自的代表作,長期不斷重印直到現在,兩岸都在繼續印行,典型地反映了他們對相關問題的見解。徐復觀1970年代出版的【兩漢思想史】卷二有專章研討董仲舒,並且認爲董仲舒思想的出現,是『先秦儒家思想發展中的轉折及天的哲學大系統的建立』,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先秦儒家思想發展中的轉折及天的哲學大系統的建立——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版。強調突出董仲舒的天的哲學,但他關注的重點是關於天的哲學的方法問題、天人關係問題、天與政治的問題,儘管談到了董仲舒與【洪範】五行的關係,但卻沒有從整體上探討陰陽五行與董仲舒思想的關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王博博士的學術專著【究天人與通古今:董仲舒政治學說新闡】,是一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用新的學術視野開展董仲舒政治學說研究的新成果。可以說,這部著作的完成和出版,是在會通上述諸多學者成果的基礎上,在吸納這些年學界相關研究的條件下,獨立思考、獨出機杼的新成果,是對既往相關研究成果的超越。

王博是北京大學哲學博士。這部著作是他在其博士論文【陰陽五行視野下的董仲舒政治哲學】基礎上修訂而成。正如王博自己所說,該書嘗試在陰陽五行學說的視野中重新梳理董學體系,以董仲舒【春秋】學的核心主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作爲安置董學核心要素的基本邏輯框架,力圖展現出董仲舒在大一統政治環境中爲了實現長治久安的聖王之道所作的種種努力。該書除導論和結論外,主體部分共四章。第一章題爲【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及大一統】,在系統回顧陰陽五行學說發展史的基礎上,以政治化的陰陽五行學說作爲董學的基本思想背景。認爲陰陽五行學說政治化的每一項實質性推進,都出於大一統政治的實際需要,質言之,是在不斷趨新的歷史條件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重建或構建天人的合一。第二章題爲【陰陽五行與<春秋>大義】,從思想史層面對董仲舒【春秋】學的主旨,經世、災異、決獄三大面相,以及陰陽災異說等進行系統性的闡釋,揭示作爲核心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對董仲舒提出其政治學說的重要意義,闡明陰陽五行學說是董仲舒實現他的【春秋】學主旨『究天人』與『通古今』的理論基礎,全面系統地討論董仲舒的政治學說。第三章題爲【陰陽五行與究天人之際】,分別從天人之際、天人相副、聖人配天三個層面切入,闡釋董仲舒『究天人』的思想。認爲董仲舒以陰陽五行學說作爲工具構建起的天人之學體系,以『十天端』學說爲基礎,暗示了天人之間的距離需要依靠陰陽五行來弭平,陰陽五行之理同時也證明了天人可以相副並實現天人感應。將人副天數、同類相動、天人感應學說安置到一個逐步深入的天人相副學說中,進而論證董仲舒的人性論在於證明爲何聖人必得立教化而代天理民,以陰陽五行之理指導自己的行政,由此實現王道。第四章題爲【陰陽五行與通古今之變】,以陰陽刑德與更化、從五德到三統、官制象天爲論說對象,從通古今之變的視野中重新梳理董仲舒的陰陽刑德學說、歷史學說和官制學說。這是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理論置入於社會歷史的實際運展之中。董仲舒既以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提出新的政治原則,又要進一步用新的天命解說作爲改制的依據,並最終以完美的官制設計保證政治權力的良性運行。在這個完整的理論構造中,陰陽五行成爲核心依據。

在對相關問題進行史論結合的細緻而又深入的論證後,作者在【結論】部分提出了若干看法。作者認爲,董仲舒依託【春秋】學,利用作爲時代共法的陰陽五行構建起了究通天人、古今的大系統,其最終目標都指向了對現實政治的改造,以期實現千古一貫的聖王之道。他提出一整套理論並非僅著眼於時代的難題,而是要實現長治久安的聖王之道。今日的我們要理解董仲舒的成就,也應該把他放在政治理論家這個維度中來審視。作爲【春秋】學家,也許董仲舒並不成功,但他依託於【春秋】學所構建起的貫通天人、古今的大系統所要實現的目標不僅是古代政治理論的核心關切,也奠定了董仲舒以後學術與政治互動的基本圖式。作者還認爲,董仲舒天人合一學說的真實意趣,是禮樂興而教化行的聖王之道。董仲舒將聖王之道最終落實爲君臣、父子、夫婦各得其宜的人倫政治的和諧,卻未曾料想王道三綱逐漸演變爲禮教的核心內容,既讓以秩序爲追求的政治理論家以此爲楷模,又爲越禮教而任自然的士人所極力抨擊,更成爲今人鞭笞專制政治泯滅人性的理據。作者提出,在以秩序爲核心追求的政治學說中,爲禮制找到最堅實理據的,首推董仲舒。無論董仲舒的王道理想是否可行,比起學者們所擅長的種種居高臨下式的道德批判,董仲舒少了很多狂妄,更顯得睿智和理性。作者還提出,董仲舒用陰陽五行構建了近乎完美的天人相副學說,在理論層面實現了究天人之際的【春秋】學理想。董仲舒以王道政治作爲天人合一的現實依歸,不僅爲當時的帝王提出了努力的目標,更使自己的理論匯入中國古人關於理想政治的漫長追尋歷程中去。董仲舒提出的政治原則上承諸子,下啟後學,成爲難以逾越的理論高峰。在大一統政治成爲秦漢以後中國的主要政治運作方式後,董仲舒是第一個以系統的理論建構來限制和平衡大一統王權的學者,他對德政的強調及對法家政治的反對皆足以讓他成爲劃時代的人物。作者這些見解,人們自可見仁見智,但不得不承認,作者是經過認真研究後而得出的獨特新穎之見。

作爲一個青年學者,王博這部著作的優長之處首先表現爲其思想的敏銳度高,問題意識強。從政治哲學入手,抓住董仲舒生活時代大一統的時代主題,以陰陽五行理論統貫董仲舒學說,揭示其內涵、特質和作用,透顯其究天人、通古今之道,無疑是抓住了董仲舒思想的綱領,抓住了董仲舒學說研究的關鍵。王博這部著作的第二個優長之處,是整體感強,重點突出,邏輯嚴謹,不枝不蔓。這些年出版的相當部分學術著作,動輒洋洋數十萬言,鋪陳過度,渲染過分,曲里拐彎,冗言贅語甚多,結構鬆散,缺乏重心,看得人稀里糊塗。王博這部著作不是這樣,它主題鮮明,重心突出,觀點凝練,章與章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論點和材料扣合甚好,沒有游離主題的無端鋪陳。該書的第三個優長之處是確有創新。作者抓住董仲舒天人思想這個關鍵,彰顯其作爲核心理念的天人合一,突出陰陽五行在董仲舒政治學說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將大一統進程與陰陽學說的政治化、大一統進程與五行學說的政治化作爲董仲舒政治學說的思想文化背景與精神滋養,體現出優良的哲學素養和提煉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作者對董仲舒【春秋】陰陽災異說所作的解讀尤其深刻,較好地展現了思想家既要參與並維護大一統政治的理想,又要適度限制君權的主觀願望之間的現實落差,比較合理地詮釋了董仲舒實現政治理想的困頓所在。作者對董仲舒天人相副學說做了富有新意的闡釋,認爲董仲舒的天人相副學說包含人副天數、同類相動和天人感應三個逐步深入的層面,是一個理性化的構造。其中人副天數是天人相副的學理基礎,其核心原理爲『可數者副數,不可數者副類』;同類相動乃對天人爲何相副尤其是『不可數者』爲何『副類』的進一步論證,將經驗認識上升到普遍規律;天人感應則是在前兩者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天人之間的互感互通並非神意。在此基礎上,作者闡明了天人相副最根本的內涵是人主與天相副,從而實現天下大治而成爲聖人。作者對於董仲舒三統說的闡發饒有新意。作者認爲,三統說並非顧頡剛所說的『半截子的五德終始說』,它的創立乃是出於對五德終始說的反對,並以正朔服色方面的全面改構而徹底放棄了以五行學說解釋歷史演進的做法。在三統說中,董仲舒更爲鍾情的陰陽學說扮演了突出角色。這樣,作者徹底超越了自顧頡剛先生以來的成說。該書的第四個優長之處是平實暢達。概念平實,不故弄玄虛,不故作高深。作者坦承,研究中國學問,先要講清楚它到底是什麼,並用現代人能夠聽懂的語言講出來,『這本書就是用現代漢語講清楚董學到底是什麼的一種嘗試』。綜觀全書,我覺得作者達到了這個目的。

王博博士的這部著作,從其在北京大學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之際,就受到作爲論文評審專家的前輩學者的肯定和鼓勵。有的專家指出,該書闡釋的董仲舒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以陰陽五行爲綱骨而建構了宏大的思想體系,呈現了陰陽五行學說從先秦到漢代的發展脈絡,突出了董仲舒政治哲學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特點,是推進董仲舒研究的一個學術新成果。有的專家指出,該書以董仲舒政治化的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爲核心,挖掘和詮釋董仲舒政治哲學的內涵和基本特徵,反映了作者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自覺,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學位論文。就我閱讀這部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訂後的著作後的感覺而言,我覺得專家們的意見是嚴肅的,是符合實際的。

董仲舒思想的研究,這些年來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態勢下,勢頭迅猛。數量甚多的專著、論文、研究項目、國內外學術會議、專業學術團體、大學研究機構、學術期刊、大眾傳媒,齊心協力,共襄盛舉,把以董仲舒儒學研究爲重心的董學研究乃至漢代思想文化研究推進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高度。與此同時,在發揮老一輩和中年一輩董學研究專家的帶頭作用的基礎上,湧現出一批好學深思、思想活躍、勇於創新的青年才俊,王博博士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現在這部專著的出版,便是明證。今天,我們要光大中國精神,傳承中華文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引領董學研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更高的發展層面上、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中,守正創新,開掘董學研究的新課題,拓展董學研究的新局面,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爲此,需要在新的條件下,突破既有的研究範式,突破傳統的學科劃界,多學科協同創新。董學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董學與中華文化共同體、董學與傳統思想文化形態、董學與漢代文治政府、董學與究天人通古今的思想傳統、董學與禮法合用的治國方略等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去深究的重要課題。我曾經講過,與其說兩千年之學是荀學,不如說兩千年之學是董學;與其說兩千年之政是秦政,不如說兩千年之政是漢政。這是從秦漢到清末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和思想文化演進的宏闊層面審視董學的意涵及其影響後得出的感受。但這需要具體而細緻的學理論證和歷史分析。這個論題會引出很多頗有意味的話題和爭論,勢必有助於董學研究乃至更爲廣闊範圍的傳統思想文化研究的深化。

李宗桂頭像

李宗桂頭像

作者簡介
李宗桂,中山大學哲學系暨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國家文科重點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當代中國文化、現代新儒學。出版著作10餘部,主編學術叢書多套,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是【人民日報】向海外介紹的中國文化研究專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