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3|回覆: 0

[墨家] 【墨子】卷6辭過詩解3舟車文飾饑寒並至當其蓄私內無拘女外無鰥夫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8-31 16: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古民未知,為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
故聖王作,為舟車以,便民之事.其為舟車,
全固輕利,可以任重,致遠也其,為用財少,
而為利多,是以民眾,樂而利之.故法令也,
不急而行,百姓不勞,而上足用,故民歸之.
當今之主,其為舟車,與此異矣;全固輕利,
皆雖已具,又必厚作,斂於百姓,以飾舟車;
車飾文采,飾舟刻鏤.女子廢織,而修文采,
故其民寒;男離耕稼,而修刻鏤,故其民飢.
君為舟車,若此故而,左右象之,是以其民,
饑寒並至,故為奸邪.奸邪多則,刑罰深也,
刑深國亂.君實欲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
不可不節.情生萬物,萬物有情,真情遍在,
至道輪迴,於天地間;真情包於,四海之內,
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雖至聖亦,
不能更也.何知其然?聖人有傳:天地也者,
則曰上下;四時也者,則曰陰陽;人情也者,
則曰男女;禽獸則曰,牝牡雌雄.真天壤情,
雖有先王,不能更也.上世至聖,雖必蓄私,
不以傷行,故民無怨.宮無拘女,是故天下,
無鰥寡夫.內無拘女,外無寡夫,故人民眾.
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
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鰥無妻,天下之女,
多拘無夫,男女失時,故人民少.君主實欲,
民之眾而,惡其民寡,當其蓄私,不可不節.
凡此五者,聖人也者,之所儉節,小人也者,
之所淫佚.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此五必節.
夫婦節而,天地則和,風雨節而,五穀則熟,
衣服節而,肌膚則和.節儉簡樸,簡樸情真.
古之民未知為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故聖王作為舟車,以便民之事。其為舟車也,全固輕利,可以任重致遠,其為用財少,而為利多,是以民樂而利之。故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勞而上足用,故民歸之。當今之主,其為舟車,與此異矣,全固輕利皆已具,必厚作斂於百姓,以飾舟車。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女子廢其紡織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離其耕稼而修刻鏤,故民飢。人君為舟車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饑寒並至,故為奸邪。奸邪多則刑罰深,刑罰深則國亂。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不可不節。
凡回於天地之間,包於四海之內,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雖至聖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聖人有傳:天地也,則曰上下;四時也,則曰陰陽;人情也,則曰男女;禽獸也,則曰牝牡雌雄也。真天壤之情,雖有先
王不能更也。雖上世至聖,必蓄私,不以傷行,故民無怨。宮無拘女,故天下無寡夫。內無拘女,外無寡夫,故天下之民眾。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男女失時,故民少。君實欲民之眾而惡其寡,當蓄私不可不節。
凡此五者,聖人之所儉節也,小人之所淫佚也。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此五者不可不節。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穀熟,衣服節而肌膚和。
譯文上古的人民不知道製造舟車時,重的東西搬不動,遠的地方去不了,所以聖王開始製造舟車,用以便利民事。他們作舟車只求堅固輕便,可以運重物、行遠路,費用花的少,而利益很大,所以民眾樂於使用。所以法令不用催促而可行使,民眾不用勞苦而財用充足,所以民眾歸順他了。現在的君主製造舟車則與此不同。舟車已經堅固輕利了,他們還要向百姓橫徵暴斂,用以裝飾舟車。在車上畫以文彩,在舟上加以雕刻。女子廢棄紡織而去描繪文彩,所以民眾受寒;男子脫離耕稼而去從事雕刻,所以民眾挨餓。國君這樣製造舟車,左右大臣跟着仿效,所以民眾饑寒交迫,不得已而作奸邪之事。奸邪之事一多,刑罰必然繁重。刑罰一繁重,國家就亂了。國君如果真的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厭惡混亂,製造舟車就不可不節省。
凡周回於天地之間,包裹於四海之內的,天地之情,陰陽之和,一切都具備了,即使至聖也不能更動。何以知道這樣呢?聖人傳下的書說:天地稱作上下,四時稱作陰陽,人類分為男女,禽獸分為牝牡雌雄。這是真正的天地之情,即使有先世賢王也不能更動。即使上代至聖,一定都養有私人侍妾,但不傷害品行,所以民眾無怨。宮中沒有拘禁的女子,所以天下沒有鰥夫。內無拘禁之婦,外無鰥夫,因而天下人民眾多。現在的國君養侍妾,大國拘禁女子數千,小國數百,所以天下男子大多沒有妻子,女子多遭拘禁而沒有丈夫。男女婚姻失時,所以百姓減少。國君如果真想人民增多而厭惡減少,養侍妾就不可不節制。
以上所說的五者,都是聖人所節儉而小人所奢侈淫佚的。節儉的就昌盛,淫佚的就滅亡,這五者不可不節制。夫婦之事有節制,天地就和順;風雨調節,五穀就豐收;衣服有節制,身體肌膚就安適。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