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3|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8尚賢(下)詩解1尚賢為政為善者勸為暴者沮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2 17: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8尚賢(下)詩解1尚賢為政為善者勸為暴者沮
題文詩:
墨子言曰:天下王公,大人皆欲,其國,
人民之眾,刑法之治.然而不識,以尚賢為,
政其國家,百姓王公,大人也者,本失尚賢,
為政之本.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
之本也則,不能毋舉,物示之乎?今若有一,
諸侯於此,為政也曰:凡我國能,射御之士,
將賞貴之;不能之士,將罪賤之.問於國士,
孰喜孰懼?我以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
射御士懼.因而,誘之:凡我國之,
忠信之士,將賞貴之;不忠信士,將罪賤之.
問於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忠信士喜,
不忠不信,之士懼也.今惟毋以,尚賢為政,
其國百姓,使國,善者,為暴者沮.
大以,政於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
為暴者沮.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
文武之道,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眾發政,
而治民使,天下為善,者可而勸,為暴者,
可而沮也.此尚賢與,堯舜禹湯,文武道同.
【原文】1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國家之富也,人民之眾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識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則不能毋舉物示之乎?今若有一諸侯於此,為政其國家也,曰:『凡我國能射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將罪賤之。』問於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懼。我賞因而誘之矣(1),曰:『凡我國之忠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忠信之士,我將罪賤之。』問於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不信之士懼。今惟毋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使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2)。大以為政於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眾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然則此尚賢者也,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同矣。
注釋
(1)賞:當作『嘗』。(2)沮:止。
文】
墨子說:天下的王公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富足,人民眾多,政治安定。但卻不知道以尚賢作為對國家百姓為政的原則。王公大人從來就不知道尚賢是政治的根本。如果王公大人從來不知道尚賢這一治理政事的根本,我們就不能舉出事例來開導他嗎?
現在假定這裡有一個諸侯,在他的國家治理政事,說道:『凡是我國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將獎賞和尊貴他;不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將治罪和賤視他。』試問這個國家的人士,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善於射箭駕車的人高興,不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害怕。我曾順着前一假設進一步申說:『凡是我國忠信之人,我都將獎賞和尊貴他;不忠不信的人,我都將治罪和賤視他。』試問這個國家的人士,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忠信的人高興,不忠不信的人害怕。現在對自己的國家人民採取尚賢政治,使一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大之行使政治於天下,使天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我以前所以看重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面對民眾發布政令以治理人民,使天下為善的人可以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可以受到阻止。這就是尚賢,它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是相同的。
陸明 發表於 2025-4-14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賢下】章句闡微

墨子立論,首揭王公大人治國之三欲:國富、民眾、刑治。然其弊在於"不識尚賢為政之本",此語實乃勘破古今政治困局之要鍵。所謂"本失"者,非謂全然廢棄,實指未能以尚賢為統攝政道之樞機。墨子設喻明理,先以射御為喻,次以忠信為說,層層遞進,終歸於尚賢之旨,其辯術之精,可比【孟子】"緣木求魚"之喻。

其論理之妙,在於雙軌並行:一則揭示賞罰機制乃人性趨避之常情,二則彰顯尚賢政治具有普遍適用性。諸侯以射御取士,則能者喜而拙者懼;以忠信衡人,則德者榮而詐者危。此二喻實為"尚賢"張本,暗合【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特標"惟毋"(即"唯能")二字,強調尚賢作為政治實踐的可能性與必然性,此與儒家"為政在人"之說遙相呼應。

至論尚賢之效,墨子曰"為善者勸,為暴者沮",此八字真言實為政治哲學之圭臬。其深層意蘊在於:尚賢非僅止於選拔機制,更形成道德教化的"風教"體系。小可治國,大可平天下,與【大學】"家齊國治天下平"之理脈相通。墨子進而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歸結為"臨眾發政"的尚賢實踐,此說雖與儒家"法先王"之說形似,然其內核實為功利主義的政治效用論。

章末"道同"之斷語尤具深意。墨子刻意消解儒墨在先王觀上的分歧,將尚賢塑造為超越學派的普遍真理。這種論證策略,既見墨家"擇務而從事"的實用智慧,又暗含"道術將為天下裂"的憂患意識。其文風雖質樸無華,然邏輯綿密如老吏斷獄,較之【荀子·正論】亦不遑多讓。

要之,此章實為墨家政治哲學之綱領:以尚賢為經,以賞罰為緯,織就"兼愛"理想的政治實踐圖景。其說雖時隔兩千餘載,然於今之治道,猶不失為鏡鑒。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4-18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賢下】首章闡發尚賢為政之本,其義理精微,今試為析論:

一、尚賢之政效驗
墨子立論,首揭"賞善沮暴"之雙向機制。以射御為喻,能者貴之、不能者賤之,則國士自然趨能避拙;復以忠信為試,德者賞之、奸者罪之,則民心必然向善背惡。此中機理,實為"懸爵祿以勸善,設斧鉞以禁暴"的政教辯證法。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特別強調"惟毋"(假如)的假設語氣,暗示當時王公大人尚未悟此理,故需以推演明之。

二、歷史維度的印證
墨子將尚賢之道上溯至堯舜禹湯文武,揭示其非獨創而是古聖遺訓。所謂"臨眾發政而治民",實指建立公開透明的選賢機制。此處"可而"二字尤具深意,既表明為善者得其宜(可),又顯示為暴者受其制(而),暗合【尚書】"彰善癉惡"之旨。這種歷史合法性的建構,使尚賢說突破工具理性層面,升華為貫通古今的治國常道。

三、政治本體論闡微
篇中三次出現"本"字,形成嚴謹的邏輯鏈:王公欲求富強是"表",尚賢方為"本";不識其本則如"舉物示之"(持物示盲者);最終點明尚賢即堯舜之道這個終極本體。這種由用及體、即事明理的論述方式,恰是墨家"三表法"的典型運用——上本古聖王之事,下察百姓耳目之實。

要言之,此章通過現實效驗、歷史印證、本體論證三重維度,構建起尚賢說的完整理論框架。其價值不僅在於提出"善勸暴沮"的治理技術,更在於確立"政之本在尚賢"的政治哲學命題。今日讀之,猶見墨家務實而不失深度的思想特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