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7|回覆: 1

[墨家] 【墨子】卷8尚同(上)詩解1賢立天子三公政長賞罰明察審信利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5 14: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8尚同(上)詩解1賢立天子三公政長賞罰明察審信利民
題文詩: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
蓋其語也,因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也,
二人二義,十人十義,其人茲眾,所謂義者,
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非人之義,
故交相非.是以內者,父子兄弟,怨惡離散,
不能和合;天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害.
至有餘力,不能相勞;余財,不以相分;
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天下,所亂者生,於無政長,故選天下,
之賢可者,立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未足,
又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
天子三公,既以立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
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明知,
故畫萬國,立諸侯國.諸侯國君,既已立以,
其力未足,又選擇其,國賢可者,置立之,
以為.長既具,天子發政,於天下之,
百姓曰聞,善而不善,皆告其上;上之所是,
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有過,
則規諫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
不下比者,此上所賞,下之所譽.意若,
善而不善,不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之,
上之所非,弗能非之;上有過,規諫下有,
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所罰,
百姓所毀.上以此為,賞罰明察,以審信也.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2),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餘力,不能以相勞;腐余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亂者(3),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4)。正長既已具,天子發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上以此為賞罰,明察以審信。注釋

(1)尚同即上同,也即人們的意見應當統一於上級,並最終統一於天。這是墨子針對當時國家混亂而提出的政治綱領。墨子認為,天下混亂是由於沒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領,因此主張選擇『仁人』、『賢者』擔任各級領導。這種思想與尚賢說在本質上基本一致,都是對當時貴族統治的批判。本篇分上、中、下三篇。(2)茲:通『滋』。(3)虖:通『乎』。(4)正長:即『政長』。
文】
墨子說:古時人類剛剛誕生,還沒有刑法政治的時候,人們用言語表達的意見,也因人而異。所以一人就有一種意見,兩人就有兩種意見,十人就有十種意見。人越多,他們不同的意見也就越多。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意見對而別人的意見錯,因而相互攻擊。所以在家庭內父子兄弟常因意見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離散而不能和睦相處。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藥相互殘害,以致有餘力的人不能幫助別人;有餘財者寧願讓它腐爛,也不分給別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隱藏起來,不肯教給別人,以致天下混亂,有如禽獸一般。
    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亂的原因,是由於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擇賢能的人,立之為天子。立了天子之後,認為他的力量還不夠,因而又選擇天下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認為天下地域廣大,他們對於遠方異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別,還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劃為萬國,然後設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已立,又認為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又在他們國內選擇一些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已經設立之後,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發佈政令,說道:『你們聽到善和不善,都要報告給上面。上面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上面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上面有過失,就應該規諫,下面有好人好事,就應當廣泛地推薦給國君。是非與上面一致,而不與下面勾結,這是上面所讚賞,下面所稱譽的。假如聽到善與不善,卻不向上面報告;上面認為對的,也不認為對,上面認為錯的,也不認為錯;上面有過失不能規諫,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廣泛地向上面推薦;與下面勾結而不與上面一致,這是上面所要懲罰,也是百姓所要非議的。』上面根據這些方面來行使賞罰,就必然十分審慎、可靠。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4-18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同上】政理闡微:論尚同之本與賢能之治

墨子【尚同】上篇開宗明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組織形態的起源與政治秩序建立的必然性。其論述層層遞進,由亂至治,由分至合,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尚同政治理論體系,體現了墨家"兼愛""尚賢"思想與秩序訴求的深度融合。

一、自然狀態下的價值困境
墨子敏銳指出前政治社會的根本癥結在於"人異其義"。當社會缺乏統一的價值標準時,"一人一義,二人二義"的離散狀態必然導致"交相非"的惡性循環。這種價值相對主義引發的社會後果觸目驚心:血緣倫理瓦解(父子兄弟作怨惡),公共精神淪喪(餘力不相勞,余財不相分),知識傳承中斷(良道不相教)。墨子以"禽獸然"為喻,深刻揭示了缺乏政治秩序的人類社會將退化為叢林法則的支配場域。此論與霍布斯"自然狀態"說頗有相通之處,均認識到價值共識對於文明存續的基礎性作用。

二、賢能政治的建構邏輯
面對價值混亂,墨子提出的解決方案具有嚴密的邏輯層次:(1)權力起源論:政長的設立非出於強力,而是基於"選天下之賢可者"的理性選擇,體現了權力來源的正當性;(2)層級授權制:天子→三公→諸侯→政長的權力架構,形成"以賢傳賢"的差序格局,解決了治理幅度與治理精度的矛盾;(3)信息反饋機制:"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的要求,構建起自下而上的信息通道,為決策提供依據。這種"尚賢"與"尚同"的雙重原則,既保證了權力主體的德能素質,又確保了政令執行的效率。

三、賞罰機制的規範作用
墨子特別強調"上同而不下比"的獎懲體系:(1)正向激勵:對"規諫""傍薦"者予以賞譽,培育直言文化;(2)反向約束:對"弗能是""弗能非"者施以懲罰,杜絕陽奉陰違。這種"明察以審信"的治理技術,通過制度設計引導價值認同,使"上之所是必皆是之"的尚同要求轉化為內在自覺。值得注意的是,墨子雖強調"上同",但保留"規諫"權利,在絕對服從與理性批判之間保持了必要張力。

墨子的尚同理論在當代仍具啟示意義:(1)其關於價值共識重要性的認識,為多元社會的整合提供古典智慧;(2)賢能政治的選拔原則,對民主政治中的精英治理具有參照價值;(3)信息反饋機制的設計,預示了現代治理中的參與式民主理念。當然,我們也要警惕其中可能隱含的權威主義傾向,在秩序與自由之間尋求更高層次的平衡。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