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1|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18非攻(下)詩解2好戰失卒百姓易務是虧不足而重有餘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13 15:1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18非攻(下)詩解2好戰失卒百姓易務是虧不足而重有餘
題文詩:
今師者之,相為不利,曰將不勇,士不厲,
不利,不習,不眾,不和,
威不,之不久,爭之不疾,之不強,
植心不堅,與國諸侯,內心生,則敵生慮,
而意羸矣.偏具此物,致從事焉,則國失卒,
百姓易務.今觀說好,攻伐之國?若使興師,
君子庶人,必且數千,徒倍十萬,然後足以,
師而動矣.久者數歲,速者數月.故君,
不暇聽治,士不暇治,官府農夫,不暇稼穡,
婦人不暇,紡績織紝.是國失卒,百姓易務.
然其車馬,斃也,幔幕帷蓋,三軍之用,
甲兵之備,五分而得,其一則猶,為序疏矣.
然又與,散亡道路,道路遼遠,糧食不繼,
食飲,廁役以此,饑寒凍餒,疾病而轉,
死溝壑中,不可勝計.此其為不,利於人也,
天下害厚,王公大人,樂而行之,此樂賊滅,
天下萬民,豈不悖哉!今天下也,好戰之國,
齊晉楚越,若使四國,得意天下,此皆十倍,
其國之眾,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
地有餘也.又以,爭地之故,而反相賊,
是虧不足,而重有餘.捨本逐末,不得不亡.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本立道生,非為攻伐.
【原文】
今夫師者之相為不利者也,曰:『將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習,師不眾,率不利和(14),威不圉,害之不久(15),爭之不疾,孫之不強(16),植心不堅,與國諸侯疑。與國諸侯疑,則敵生慮而意羸矣。偏具此物,而致從事焉,則是國家失卒(17),而百姓易務也。
今不嘗觀其說好攻伐之國?若使中興師,君子,庶人也必且數千,徒倍十萬,然後足以師而動矣。久者數歲,速者數月。是上不暇聽治,士不暇治其官府,農夫不暇稼穡,婦人不暇紡績織紝。則是國家失卒,而百姓易務也。然而又與其車馬之罷斃也,幔幕帷蓋,三軍之用,甲兵之備,五分而得其一,則猶為序疏矣。然而又與其散亡道路,道路遼遠,糧食不繼,傺食飲之時(18),廁役以此饑寒凍餒疾病而轉死溝壑中者,不可勝計也。此其為不利於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樂而行之,則此樂賊滅天下之萬民也,豈不悖哉!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若使此四國者得意於天下,此皆十倍其國之眾,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餘也。今又以爭地之故,而反相賊也,然則是虧不足而重有餘也。
注釋
(14)疑應為『卒不和』。(15)『害』通『曷』。(16)『孫』為『系』字之誤。(17)『卒』應為『率』。(18)『之』為『不』字之誤。(19)『遝』通『逮』。文】
現在率領軍隊的人相互認為不利的事情,即是:『將領不勇敢,兵士不奮厲,武器不銳利,訓練不習戰,軍隊不多,士卒不和,受到威脅而不能抵禦,遏止敵人而不能久長,爭鬥而不能迅疾,轉攏來又不強大,樹立的決心不堅定,結交的諸侯內心生疑。結交的諸侯內心生疑,那麼敵對之心就會產生而共同對敵的意志就減弱了。』假若完全具備了這些不利條件而竭力從事戰爭,那麼國家就會失去法度,百姓也就要改業了。
現在何不試着看看那些喜歡攻伐的國家?假使國中出兵發動戰爭,君子身份的人(數以百計),普通人士數以千計,負擔勞役的人數十萬,然後才足以成軍而出動。(戰爭時間)久的數年,快的數月,這使在上位的人無暇聽政,官員無暇治理他的官府之事,農夫無暇耕種,婦女無暇紡織,那麼國家就會失去法度,而百姓則要改業了。然而如那種兵車戰馬的損失,帳幕帷蓋,三軍的用度,兵甲的設備,如果能夠收回五分之一,這還只是一個粗略的估計。然而又如那種士卒在道路上散亡,由於道路遙遠,糧食不繼,飲食不時,廝役們因之輾轉死於溝壑中的,又多得不可勝數。像這樣不利於人、為害天下之處就夠嚴重了。但王公大人卻樂於實行,那麼這實即是樂於殘害天下的百姓,難道不是荒唐嗎?現在天下好戰的國家為齊、晉、楚、越,如果讓這四國得意於天下,那麼,使他們的人口增加十倍,也不能全部耕種土地。這是人口不足而土地有餘呀!現在又因爭奪土地的緣故而互相殘殺,既然這樣,那麼這就是虧損不足而增加有餘了。
沙坡 發表於 2025-3-27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非攻下】析義:好戰之弊與為政之本

【非攻下】此章直指攻伐之戰"虧不足而重有餘"的本質弊害。墨子以冷峻筆法剖陳三重悖謬:其一,興師動眾則"國失卒,百姓易務",萬人輟耕織而赴戰,民生根基盡毀;其二,軍需耗損"五分而得其一",車甲糧秣之費終成虛擲,更添"饑寒凍餒"之屍骨;其三,齊晉楚越等大國縱使拓地十倍,"人不足而地有餘"的荒誕現實,恰證"爭地相賊"實為自毀之舉。

墨家算戰爭之賬,獨具匠心地採用"雙向核算"法:既計可見之損(師旅靡財),更算無形之耗(民生凋敝)。"士不暇治官府,農夫不暇稼穡"數語,直揭戰爭對社會分工體系的瓦解。尤具洞見者,乃指出"王公大人樂而行之"的統治異化——當權者以萬民膏血為博弈籌碼,恰如【兼愛】篇所謂"別相惡"之極致。

末句"虧不足而重有餘"實為墨家政治經濟學的精髓。"不足"者民命,"有餘"者虛利,此與【節用】篇"去無用之費"形成呼應。今觀戰國諸侯"散亡道路"而爭城奪地,恰似棄粟菽而逐礫石。故墨子曰"治國有常,利民為本",非攻非僅為弭兵,實乃重構"本立道生"的治國倫理。後世杜工部"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之嘆,正可為此章註腳。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9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非攻下】詮解:兵燹之害與治國之本

【非攻下】此章直指攻伐之戰乃"虧不足而重有餘"的悖謬之舉。墨子以冷峻筆觸剖陳三害:其一,興師則舉國失序——君子廢聽治,士吏怠職守,農夫荒稼穡,婦人輟紡織,此所謂"百姓易務";其二,軍備損耗竟致"五分而得其一",車馬疲斃,甲兵敝壞,更兼士卒"饑寒凍餒,疾病轉死",暴骨溝壑者不可勝數;其三,齊晉楚越等好戰之國,本已"人不足而地有餘",卻為爭虛名而"反相賊",恰如剖腹藏珠,徒耗其本。

墨子之辯尤重實證邏輯。其列"師者相為不利"諸端,非言戰之難成,實揭戰之必敗:將帥失和、器械不精、民心渙散,縱暫得城池,終必自噬。更深刻者,指斥王公"樂賊滅天下萬民"的悖亂——以萬民膏血充私慾,恰是"虧不足"(民生凋敝)而"重有餘"(土地虛擴)的倒行逆施。

末句"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乃點睛之筆。墨子非徒言"非攻",更申明"本立道生"的治國真義:唯有止戰休兵,使民歸耕織,方能實倉廩、足衣食。此與【兼愛】【尚同】諸篇一脈相承,彰顯墨家以民利為權衡的實用理性。今觀戰國兼併史,恰證墨子之智——秦雖一統而速亡,正坐"重戰輕本"之弊。後世當鑒:兵者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固非"樂而行之"者可妄執也。

(全文4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