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5|回復: 2

[墨家] 【墨子】卷23天志(上)诗解1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欲其义而恶不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13 17: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23天志(上)诗解1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欲义而恶不义
题文诗:
墨子言曰:今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
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若处家得,
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然亲戚兄,
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戒矣:不可不慎:
恶有处家,得罪家长,而可为也?非独处家,
处国亦然.处国得罪,于国君也,犹有邻国,
所避逃之;然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
皆曰戒矣:不可不慎!谁有处国,得罪国君,
而可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犹,
若此其厚,况无所逃,者相儆戒,岂不愈厚,
然后可哉?且言有曰:,焉而得罪,
将恶逃之?曰无所避.天不可为,林谷幽门,
无人明必,见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于天,
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
君子知小,而不知大.然则天亦,何欲何恶?
天欲义而,恶不义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
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我为天之,
所欲天亦,为我所欲.然则我之,何欲何恶?
我欲福禄,而恶祸祟.若我不为,天之所欲,
而为天之,所不欲然,我率天下,之百姓则,
以从事于,祸祟中也.然则何以,知天欲义,
而恶不义?曰天下也,有义则生,无义则死;
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然天欲其,生而恶死,欲富而恶,其贫欲治,
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
【原文】1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恶有处家而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非独处家者为然,虽处国亦然。处国得罪于国君,犹有邻国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谁亦有处国得罪于国君而可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犹若此其厚,况无所逃避之者,相儆戒岂不愈厚,然后可哉?且语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2),将恶避逃之?』曰:『无所避逃之。』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而恶祸祟。若我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然则我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祸祟中也。然则何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曰: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
注释

(1)天志即天的意志。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喜欢义,憎恶不义;希望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教导,反对人们相互攻击、相互敌视。可见,所谓天志实即是子墨子之志。它是墨子用以和当时统治者进行斗争的一种武器。(2)前『而』通『尔』。晏:清明。
文】
墨子说道: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只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从他处身于家的情况可以知道。如果一个人处在家族中而得罪了家长,他还可逃避到相邻的家族去。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识的人们彼此相互警戒,都说:『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谨慎呀!怎么会有处在家族中而可以得罪家长的呢?』不仅处身于家的情况如此,即使处身于国也是这样。如果处在国中而得罪了国君,还有邻国可以逃避。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识的人们彼此相互警戒,都说:『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谨慎呀!怎么会有处身于国而可以得罪国君的呢?』这是有地方可以逃避的,人们相互警戒还如此严重,又何况那些没有地方可以逃避的情况呢?互相警戒难道不就更加严重,然后才可以吗?而且俗语有这种说法:『在光天化日之下得了罪,有什么地方可以逃避呢?』回答是:『没有地方可以逃避。』上天不会对山林深谷幽暗无人的地方有所忽视,他明晰的目光一定会看得见。然而天下的士君子对于天,却疏忽地不知道以此相互警戒。这就是我藉以知道天下的士君子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的原因。
既然如此,那么上天也喜爱什么厌恶什么呢?上天爱好义而憎恶不义。既然如此,那么率领天下的百姓,用以去做合乎义的事,这就是我们在做上天所爱好的事了。我们做上天所喜欢的事,那么上天就会做我们所喜欢的事。那么我们又爱好什么、憎恶什么呢?我们喜欢福禄而厌恶祸患,如果我们不做上天所喜欢的事,那么就是我们率领天下的百姓,陷身于祸患灾殃中去了。那么怎么知道上天喜爱义而憎恶不义呢?回答说:天下之事,有义的就生存,无义的就死亡;有义的就富有,无义的就贫穷;有义的就治理,无义的就混乱。既然如此,那么上天喜欢人类孳生而讨厌他们死亡,喜欢人类富有而讨厌他们贫穷,喜欢人类治理而讨厌他们混乱。这就是我所以知道上天爱好义而憎恶不义的原因。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4-1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天志上》义理阐微

墨子立言,首明"知小不知大"之弊。士君子处家国之际,皆知避家长国君之罪,相戒慎行,然独于天道昭昭,反忽而不察。此所谓"明于秋毫而不见舆薪"者也。

其论有三重递进:一者,以家国喻天道。人知得罪家长"犹有邻家可避",获罪国君"犹有邻国可逃",独于"无所避逃"之天,反不戒惧。二者,揭"晏日明见"之喻。纵处林谷幽门,天目如炬,无所遁形,此较家国刑罚尤可畏。三者,明天人感应之理。天"欲义恶不义",人行义即顺天心,天必降福禄;行不义则逆天意,自招祸祟。

墨家天志之说,实为道德立法。其"天"非虚无之体,乃具意志、明善恶的至高裁判者。篇中"我为天所欲,天亦为我所欲"二句,尤见精义:天人非主仆关系,实为价值对应的共感关系。此说上承《尚书》"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下启董子"天人相与"之论,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今人读此,当思"慎独"之要。世俗之戒止于显见,圣贤之戒达于幽冥。墨子以天志为绳,非为恐吓,实欲人由外律臻于自律,终成"明明德于天下"之境。此中深意,岂仅战国救世之言?实万世立心之要也。

(全文498字)
Nesyziscase 發表於 2025-4-10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天志上》义理阐微

墨子立言,首揭“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之弊,此论实为针砭时人囿于近患而昧于天道之通病。其论证层层递进,由人伦日用推及天命纲维,诚为“明类察故”之典范。

一、人伦之戒与天道之警
墨子以“处家得罪家长”“处国得罪国君”为喻,揭示世人虽知规避现世惩戒,却无视天道监察。亲戚兄弟相儆戒之“厚”,正反衬出对“无所逃于天地”的天志之“薄”。此中机锋,直指儒家“畏大人”而不“畏天命”之偏失(《论语·季氏》)。尤以“焉而晏日焉而得罪”之诘问最显警策——天监昭昭,纵幽谷无人之境,神明如炬,此即《诗经》“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周颂·敬之》)之墨家诠释。

二、天志内涵:义利合一之纲维
“天欲义而恶不义”乃墨家天道观核心。其论证逻辑严整:
1. 经验论证:“有义则生,无义则死”三组排比,揭示义利同源(《墨经》“义,利也”);
2. 目的论证:天既好生恶死、欲治憎乱,则必以义为法则。此说实将《尚书》“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的民本思想,转化为“天-人-义”三位一体的实践哲学。

三、天人互惠的实践理性
“我为天所欲,天亦为我所欲”的命题,构建了独特的“德福一致”论:
操作层面:百姓从事于义=顺天志=得福禄;
悖逆层面:纵不义=逆天志=陷祸祟。
此说既异于儒家“天命靡常”的不可知论(《中庸》),亦有别于道家“天地不仁”的自然观(《老子》第五章),而形成“志功为辩”(《大取》)的功利化伦理体系。

结语
墨子以“知小不知大”为批判起点,终以“法天立义”为救世良方。其天志论非徒玄言,实为“兼爱”“尚同”诸说奠定形上根基。清儒汪中谓“墨学本于禹之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述学》),此篇正可见其贯通天人、崇实黜虚之特质。今日读之,于重建责任伦理、遏制工具理性泛滥,犹有镜鉴之益。

(全文798字)

注:
(2)从孙诒让《墨子间诂》校改,“焉而晏日”当作“焉而日”,即“于此光天化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