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4|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23天志(上)詩解1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欲其義而惡不義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13 17: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23天志(上)詩解1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欲義而惡不義
題文詩:
墨子言曰:今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
何以知之?以其處,家者知之,若處家得,
罪於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然親戚兄,
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戒矣:不可不慎:
惡有處家,得罪家長,而可為也?非獨處家,
處國亦然.處國得罪,於國君也,猶有鄰國,
所避逃之;然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
皆曰戒矣:不可不慎!誰有處國,得罪國君,
而可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猶,
若此其厚,況無所逃,者相儆戒,豈不愈厚,
然後可哉?且言有曰:,焉而得罪,
將惡逃之?曰無所避.天不可為,林谷幽門,
無人明必,見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於天,
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
君子知小,而不知大.然則天亦,何欲何惡?
天欲義而,惡不義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
從事於義,則我乃為,天之所欲.我為天之,
所欲天亦,為我所欲.然則我之,何欲何惡?
我欲福祿,而惡禍祟.若我不為,天之所欲,
而為天之,所不欲然,我率天下,之百姓則,
以從事於,禍祟中也.然則何以,知天欲義,
而惡不義?曰天下也,有義則生,無義則死;
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
然天欲其,生而惡死,欲富而惡,其貧欲治,
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原文】1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何以知之?以其處家者知之。若處家得罪於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惡有處家而得罪於家長而可為也?』非獨處家者為然,雖處國亦然。處國得罪於國君,猶有鄰國所避逃之;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誰亦有處國得罪於國君而可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猶若此其厚,況無所逃避之者,相儆戒豈不愈厚,然後可哉?且語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2),將惡避逃之?』曰:『無所避逃之。』夫天,不可為林谷幽門無人,明必見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然則天亦何欲何惡?天欲義而惡不義。然則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義,則我乃為天之所欲也。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所欲。然則我何欲何惡?我欲福祿而惡禍祟。若我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然則我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禍祟中也。然則何以知天之欲義而惡不義?曰: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然則天欲其生而惡其死,欲其富而惡其貧,欲其治而惡其亂。此我所以知天欲義而惡不義也。
注釋

(1)天志即天的意志。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天喜歡義,憎惡不義;希望人們相互幫助、相互教導,反對人們相互攻擊、相互敵視。可見,所謂天志實即是子墨子之志。它是墨子用以和當時統治者進行鬥爭的一種武器。(2)前『而』通『爾』。晏:清明。
文】
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只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從他處身於家的情況可以知道。如果一個人處在家族中而得罪了家長,他還可逃避到相鄰的家族去。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識的人們彼此相互警戒,都說:『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謹慎呀!怎麼會有處在家族中而可以得罪家長的呢?』不僅處身於家的情況如此,即使處身於國也是這樣。如果處在國中而得罪了國君,還有鄰國可以逃避。然而父母、兄弟和相識的人們彼此相互警戒,都說:『不可不警戒呀!不可不謹慎呀!怎麼會有處身於國而可以得罪國君的呢?』這是有地方可以逃避的,人們相互警戒還如此嚴重,又何況那些沒有地方可以逃避的情況呢?互相警戒難道不就更加嚴重,然後才可以嗎?而且俗語有這種說法:『在光天化日之下得了罪,有什麼地方可以逃避呢?』回答是:『沒有地方可以逃避。』上天不會對山林深谷幽暗無人的地方有所忽視,他明晰的目光一定會看得見。然而天下的士君子對於天,卻疏忽地不知道以此相互警戒。這就是我藉以知道天下的士君子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的原因。
既然如此,那麼上天也喜愛什麼厭惡什麼呢?上天愛好義而憎惡不義。既然如此,那麼率領天下的百姓,用以去做合乎義的事,這就是我們在做上天所愛好的事了。我們做上天所喜歡的事,那麼上天就會做我們所喜歡的事。那麼我們又愛好什麼、憎惡什麼呢?我們喜歡福祿而厭惡禍患,如果我們不做上天所喜歡的事,那麼就是我們率領天下的百姓,陷身於禍患災殃中去了。那麼怎麼知道上天喜愛義而憎惡不義呢?回答說:天下之事,有義的就生存,無義的就死亡;有義的就富有,無義的就貧窮;有義的就治理,無義的就混亂。既然如此,那麼上天喜歡人類孳生而討厭他們死亡,喜歡人類富有而討厭他們貧窮,喜歡人類治理而討厭他們混亂。這就是我所以知道上天愛好義而憎惡不義的原因。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4-1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天志上】義理闡微

墨子立言,首明"知小不知大"之弊。士君子處家國之際,皆知避家長國君之罪,相戒慎行,然獨於天道昭昭,反忽而不察。此所謂"明於秋毫而不見輿薪"者也。

其論有三重遞進:一者,以家國喻天道。人知得罪家長"猶有鄰家可避",獲罪國君"猶有鄰國可逃",獨於"無所避逃"之天,反不戒懼。二者,揭"晏日明見"之喻。縱處林谷幽門,天目如炬,無所遁形,此較家國刑罰尤可畏。三者,明天人感應之理。天"欲義惡不義",人行義即順天心,天必降福祿;行不義則逆天意,自招禍祟。

墨家天志之說,實為道德立法。其"天"非虛無之體,乃具意志、明善惡的至高裁判者。篇中"我為天所欲,天亦為我所欲"二句,尤見精義:天人非主僕關係,實為價值對應的共感關係。此說上承【尚書】"天命靡常,惟德是輔",下啟董子"天人相與"之論,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

今人讀此,當思"慎獨"之要。世俗之戒止於顯見,聖賢之戒達於幽冥。墨子以天志為繩,非為恐嚇,實欲人由外律臻於自律,終成"明明德於天下"之境。此中深意,豈僅戰國救世之言?實萬世立心之要也。

(全文498字)
Nesyziscase 發表於 2025-4-10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天志上】義理闡微

墨子立言,首揭『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之弊,此論實為針砭時人囿於近患而昧於天道之通病。其論證層層遞進,由人倫日用推及天命綱維,誠為『明類察故』之典範。

一、人倫之戒與天道之警
墨子以『處家得罪家長』『處國得罪國君』為喻,揭示世人雖知規避現世懲戒,卻無視天道監察。親戚兄弟相儆戒之『厚』,正反襯出對『無所逃於天地』的天志之『薄』。此中機鋒,直指儒家『畏大人』而不『畏天命』之偏失(【論語·季氏】)。尤以『焉而晏日焉而得罪』之詰問最顯警策——天監昭昭,縱幽谷無人之境,神明如炬,此即【詩經】『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周頌·敬之】)之墨家詮釋。

二、天志內涵:義利合一之綱維
『天欲義而惡不義』乃墨家天道觀核心。其論證邏輯嚴整:
1. 經驗論證:『有義則生,無義則死』三組排比,揭示義利同源(【墨經】『義,利也』);
2. 目的論證:天既好生惡死、欲治憎亂,則必以義為法則。此說實將【尚書】『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泰誓】)的民本思想,轉化為『天-人-義』三位一體的實踐哲學。

三、天人互惠的實踐理性
『我為天所欲,天亦為我所欲』的命題,構建了獨特的『德福一致』論:
操作層面:百姓從事於義=順天志=得福祿;
悖逆層面:縱不義=逆天志=陷禍祟。
此說既異於儒家『天命靡常』的不可知論(【中庸】),亦有別於道家『天地不仁』的自然觀(【老子】第五章),而形成『志功為辯』(【大取】)的功利化倫理體系。

結語
墨子以『知小不知大』為批判起點,終以『法天立義』為救世良方。其天志論非徒玄言,實為『兼愛』『尚同』諸說奠定形上根基。清儒汪中謂『墨學本於禹之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述學】),此篇正可見其貫通天人、崇實黜虛之特質。今日讀之,於重建責任倫理、遏制工具理性泛濫,猶有鏡鑒之益。

(全文798字)

註:
(2)從孫詒讓【墨子間詁】校改,『焉而晏日』當作『焉而日』,即『於此光天化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