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1|回覆: 3

[墨家] 【墨子】卷35貴義詩解3今士不慎為所欲為書以記言得意忘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23 16: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35貴義詩解3今士不慎為所欲為書以記言得意忘言
題文詩:
墨子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
之慎也哉.商人用一,布布不敢,繼苟而讎,
必擇良者.今士之用,身則不然,意之所欲,
則為之,厚者,刑罰薄者,被毀丑則,
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布慎.子墨子曰:
世之君子,其義,而助之修,其身則慍,
是猶欲其,牆成而人,助築則慍.豈不悖哉!
子墨子曰:古之聖王,欲傳其道,於後世故,
書之竹帛,鏤之金石,傳遺後世,欲後世,
子孫法之.今聞先王,不為,是廢先王,
之傳.墨子南遊,使衛,載書甚多,
弦唐子見,而怪之曰:夫子教,公尚過曰:
揣曲直,如此而已.今夫子,載書甚多?
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讀百篇夕,十士,
故周公旦,佐相天子,修至於今.上無,
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書?
聞之:同歸之物,信有誤者;然而民之,
,是以書多.公尚過,之心者數,
逆於精微.同歸之物,既知其要,是以不教,
以書也而,子何怪焉?文以載道,書以記言,
傳情遞義,情通古今,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原文】3子墨子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8)。商人用一布布(9),不敢繼苟而讎焉(10),必擇良者。今士之用身則不然,意之所欲則為之,厚者入刑罰,薄者被毀丑,則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子墨子曰:『世之君子欲其義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則慍,是猶欲其牆之成,而人助之築則慍也。豈不悖哉!』子墨子曰:『古之聖王,欲傳其道於後世,是故書之竹帛,鏤之金石,傳遺後世子孫,欲後世子孫法之也。今聞先王之遺而不為(11),是廢先王之傳也。』子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12),弦唐子見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過曰:'揣曲直而已。」今夫子載書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漆十士(13),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於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翟聞之:'同歸之物,信有誤者。」然而民聽不鈞(14),是以書多也。今若過之心者,數逆於精微。同歸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書也。而子何怪焉?』子墨子謂公良桓子曰:『衛,小國也,處於齊、晉之間,猶貧家之處於富家之間也。貧家而學富家之衣食多用,則速亡必矣。今簡子之家(15),飾車數百乘,馬食菽粟者數百匹,婦人衣文繡者數百人,吾取飾車食馬之費(16),與繡衣之財,以畜士,必千人有餘。若有患難,則使百人處於前,數百於後,與婦人數百人處前後,孰安?吾以為不若畜士之安也。』
注釋
(8)布:古代錢幣。(9)後一『布』字當作『市』,購物之意。(10)繼:疑『縱』字之誤;讎:通『售』,以錢買物。(11)遺:『道』字之誤。(12)關中:指車上橫闌之內,即車中。(13)漆:『七』之借音字。(14)鈞:通『均』。
文】
墨子說:『現在士以身處世,不如商人使用一錢慎重。商人用一錢購買東西,不敢任意馬虎地購買,一定選擇好的。現在士使用自己的身體卻不是這樣,隨心所欲地胡作非為。過錯嚴重的陷入刑罰,過錯輕的蒙受非議羞恥。士以身處世,不如商人使用一錢慎重。』
墨子說:『當代的君子,想實現他的道義,而幫助他修養身心卻怨恨。這就象要築成牆,而別人幫助他卻怨恨一樣,難道不荒謬嗎?』
墨子說:『古時候的聖王,想把自己的學說傳給後代,因此寫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傳留給後代子孫,要後代子孫效法它。現在聽到了先王的學說卻不去實行,這是廢棄先王所傳的學說了。』
墨子南遊到衛國去,車中裝載的書很多。弦唐子見了很奇怪,問道:『老師您曾教導公尚過說:'書不過用來衡量是非曲直罷了。」現在您裝載這麼多書,有什麼用處呢?』墨子說:『過去周公旦早晨讀一百篇書,晚上見七十士。所以周公旦輔助天子,他的美善傳到了今天。我上沒有承擔國君授予的職事,下沒有耕種的艱難,我如何敢拋棄這些書!我聽說過:天下萬事萬物殊途同歸,流傳的時候確實會出現差錯。但是由於人們聽到的不能一致,書就多起來了。現在象公尚過那樣的人,心對於事理已達到了洞察精微。對於殊途同歸的天下事物,已知道切要合理之處,因此就不用書教育了。你為什麼要奇怪呢?』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3-26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貴義】第三段闡發

墨子以商賈之慎反襯士行不謹,其言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商者擇良而讎,雖一布之微必精其選;而士人縱慾妄為,或陷刑戮,或蒙詬恥,此用身之怠也。其喻精警,直指當時士風之弊。

復言君子求義而惡人規正,猶欲築牆而怒人助之,此『悖哉』之嘆,實刺世人之心障。聖王載道於竹帛金石,欲垂範後世,而今人廢先王之傳,豈非斷文化之脈乎?

至若墨子載書南遊,弦唐子之疑,正顯墨家『書以記言,得意忘言』之旨。公尚過能揣曲直而略文字,猶庖丁解牛,得技忘筌;然常人未達精微,故需典籍為舟筏。周公勤讀百篇、日晤七十士,方成其相業,墨子雖無官職農事之累,猶以書為薪火相傳之具,此『同歸之物,信有誤者』之深意也。

末段『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八字,實通莊玄,墨家亦重言意之辨。書者,道之跡而非道本身,然舍跡無以尋道。今人讀此,當思慎身如商、承學如周公,更須由文字入,復超文字而出,方得貴義之真諦。

(全文計496字)
xie4566 發表於 2025-3-30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墨家貴義精神與經典傳承之道】

【貴義】篇所載墨子訓誡,實為墨家實踐哲學之精要。墨子以布商之慎喻士人之輕身,非僅作市井之比,乃揭示"貴義"之深層邏輯:義者非空談,必以謹身慎行踐履之。商人擇布之審慎,恰如君子修身之當慎——每念每行皆須經義理權衡。此與【修身】篇"君子察邇而邇修"互為表里,形成墨家獨特的道德實踐論。

觀周公旦"朝讀百篇夕見七十士"之典,可見墨家對經典傳承之獨到見解。周公治世不忘典籍,墨翟遊學必載群書,此非拘泥文字,實乃"三表法"中"本之者"的具體實踐。墨子點明"同歸之物信有誤"的認知困境,恰與其"言有三表"的認識論相呼應——經典作為先王之道載體,乃檢驗言行的根本依據。

然墨家絕非經院式的考據學派。所謂"得意忘言"之論,實將道家體悟融入實踐哲學:典籍如匠人之矩,雖不可廢,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公尚過能"數逆精微",正在於超越文字表象而直契道樞。這種"以經為矩,不拘於經"的態度,與儒家"述而不作"形成鮮明對照,彰顯墨家"述而重作"的創新精神。

今人觀此,當思經典傳承之真義。典籍非束之高閣的古董,實為淬鍊智慧的熔爐。墨家訓示啟示我們:讀書貴在得聖賢用心,而非記誦章句;踐行須遵義理法度,卻要通權達變。此中真諦,於信息泛濫之當代尤具鏡鑒價值——既不可如浪士般縱意妄為,亦不當效腐儒般死守陳編,要在慎思明辨中求索大道真義。
xie4566 發表於 2025-4-6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貴義】篇第三段闡發了士人修身、載道傳世與為政節儉三大命題,其思想脈絡可析解如下:

一、士人修身當如商賈慎行
墨子以"布帛交易"為喻,揭示士人修身之弊:商賈擇良布而市,雖一布之微必慎;士人任欲而行,輕則招毀辱,重則陷刑戮。此喻直指戰國士風之弊——"意之所欲為則為之"的恣肆態度,恰與儒家"克己復禮"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將市井倫理提升為道德準則,體現其"貴義"思想的生活化特質。所謂"欲其義之成而慍於修身",恰似拒人築牆反求牆固,此悖論直刺當時"慕義而不修"的虛偽士風。

二、載道傳世必藉文獻傳承
墨子提出"三不朽"的物質載體說:竹帛、金石非徒為存跡,實乃"使後世子孫法之"的教化工具。其車載典籍遭疑的典故尤具深意——當弟子以"揣曲直而已"質疑載書之繁時,墨子以周公"朝讀百篇,夕見七十士"為證,揭示"民聽不鈞"故需"書多"的傳播規律。此論與【易傳】"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形成對話,而"數逆於精微者可不教以書"的補充,則暗合道家"得意忘言"的認知層級論。

三、為政之道貴在去奢崇儉
篇末"衛國情勢論"雖為片段,然"貧家效富家則速亡"的譬喻,與【節用】【辭過】諸篇形成互證。墨子將國家經濟比作家庭預算,指出"飾車食馬"之奢靡必耗國本,此說直指戰國貴族"務淫佚之修"的積弊。其數值化表述(數百乘飾車、數百匹食馬)非徒寫實,更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辭過】)提供實證依據。

要而論之,此章呈現墨子思想的三重維度:在個人層面主張"慎身如市"的實用倫理,在文化層面構建"鏤金傳道"的教化體系,在政治層面堅持"量入為出"的治國原則。其說理特色在於:善用市井常識解構高深義理,以物質載體詮釋精神傳承,借生活經驗論證政治哲學。這種"下學而上達"的言說方式,正是墨家"賤人"本色與"士人"理想的奇妙融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