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64|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2論政體詩解1詢訪外事知民利害政教得失滅私徇公堅守直道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28 20: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2論政體詩解1詢訪外事知利害政教得失滅私徇公堅守直道
題文詩:
貞觀初年,唐太宗謂,蕭瑀曰朕,少好弓矢,
自謂能盡,其妙近得,良弓十數,以示弓工;
弓工乃曰:皆非良材.問故工曰:木心不正,
脈理皆邪,弓雖剛勁,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猶,
不得其理.況有天下,之日淺得,為理之意,
固未及弓,弓猶失之,況於理乎?詔京官,
五品以上,中書內省,每召見皆,賜坐與語,
詢訪外事,務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貞觀元年,謂黃門,侍郎王珪:中書所出,
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相正以否.
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
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其中或有,
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
又亦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
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也,頓為萬人,
之大弊此,實亡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
朝之時,內外庶官,政以依違,而致禍亂,
人多不能,深思此理.當時皆謂,禍不及身,
面從背言,不以為患.大亂一起,家國俱喪,
雖有脫身,之人縱不,遭刑戮皆,辛苦僅免,
甚為時論,所貶黜之.卿等特須,滅私徇公,
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蕭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近得良弓十數,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猶不得其理。況朕有天下之日淺,得為理之意,固未及於弓,弓猶失之,而況於理乎?』自是詔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每召見,皆賜坐與語,詢訪外事,務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朕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張弓射箭,自以為懂得如何識別弓箭的好壞。近來得到十幾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們拿給做弓箭的師傅看,弓箭師傅說:'都不好。」我詢問其中的原因,弓箭師傅說:'木頭的中心不端正,那麼它的脈理就是歪斜的。這樣的弓雖然剛勁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卻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從這件事中我領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過戰爭取得天下的,所用過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識別弓箭的要領;更何況我得到天下的時間還很短,對於治理國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對弓箭的知識掌握得多。然而,我對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頗,更何況治理國家的要領呢?』從此以後,唐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書內省的官員,每次召見,唐太宗都要賜給他們座位並與他們悉心交談,仔細詢問宮廷外面的事,以便對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得失有全面詳細的了解。
【原文】
  貞觀元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隋日內外庶官,政以依違,而致禍亂,人多不能深思此理。當時皆謂禍不及身,面從背言,不以為患。後至大亂一起,家國俱喪,雖有脫身之人,縱不遭刑戮,皆辛苦僅免,甚為時論所貶黜。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
【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中書省所草擬頒發出的文告命令,門下省頗有不同看法,有時還發現錯誤,有沒有指出糾正?本來設置中書省、門下省,原是為了相互防止發生過錯失誤。人的意見,常有不同,有正確的也有反對的,追根溯源都是為了公事。但有的人對自己護短,不願聽到指出自己的過失,人家有所是非,就在心裡暗自怨恨;有的為了避免和人家搞壞關係,互相顧惜面子,明明知道不屬政事的範圍,仍馬上施行。這種遷就一個官員的私情,可以立刻成為萬民的大害,實在是亡國之政,你們特別需要注意防範。隋朝時候內外大小百官,辦理政事沒有主見,而釀成禍亂,人們多不能仔細想想其中的道理。當時那些人都以為災禍不會落到自己身上,當面說好話,背後搬弄是非,總認為沒有什麼;到後來大亂一起,家和國統統丟失,即使有脫身的人,雖沒有遭到刑戮,也是吃盡苦頭僅免一死,還會受到世人的輿論譴責。你們身為大臣特別應該滅除私情,秉公辦事,堅守正道,凡事互相啟發幫助,不要上下一個腔調。』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4-10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二論政體詩解詮要

貞觀初年,太宗與蕭瑀論弓矢之道,由器物理法推及治國之要,其言曰:『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此語雖論弓材,實為政體之喻。弓工所察,非止形器剛勁,更重其質性中直;治國之理,豈獨恃權術威勢,尤須本心公正?太宗悟此,遂詔五品以上京官輪值中書內省,咨以庶政,務求『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此乃由『器』入『道』,自『術』臻『理』之升華。

一、詢訪外事:察弊於微,防患於未然
太宗以弓工為鑑,明『當局者迷』之理。帝王居九重之深,易蔽於近臣阿諛,故需廣開言路,兼聽四方。其令百官更宿中書,賜坐詢事,非徒示禮賢,實欲破君臣隔閡,使下情上達。王珪任黃門侍郎時,太宗更直言中書、門下須『相防過誤』,若官員『護短忌失』『苟避私隙』,則『小情釀大弊』。此見貞觀政治之核心:以制度制衡私慾,以公議矯正獨斷。

二、滅私徇公:去偏執以存直道
隋末之禍,源於臣僚『依違兩可』『面從背言』。太宗深誡此弊,敕群臣『滅私徇公,堅守直道』。所謂『直道』,非固執己見,乃以天下公義為衡。如弓之良窳繫於木心,政之興廢亦系君心。太宗自省『為理之意未及於弓』,正是以謙卑之心求至公之境。貞觀之治,非獨制度之善,更因君臣共持『天下為公』之念,使『雷同附和』之風無所遁形。

三、政教得失:以民為本,以實為據
太宗詢訪外事,首重『百姓利害』。其理政不尚空談,必驗諸實效。如弓工辨材必觀箭直,治國亦需以民生疾苦為鏡。貞觀元年,太宗見詔敕『或有錯失』,即令門下省駁正,此乃以『公議』糾『獨斷』,以『實績』代『虛文』。後世謂貞觀之風『蕩蕩乎民無能名』,正因其政教皆本於公心,發於實察。

結語
【貞觀政要】此篇,由弓矢之微引申為治國大道,其要義有三:一曰『虛心察弊』,二曰『去私立公』,三曰『以實正名』。太宗云:『弓猶失之,況於理乎?』誠哉斯言!為政者若偏執己見、徇私廢公,縱有良法美意,終如邪木之弓,剛勁而失其直。唯守『滅私徇公』之訓,方成『天下為公』之治。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