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1|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7择官诗解7公平仁义循名责实邪正奠隐善恶自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11 15: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7择官诗解7公平仁义循名责实邪正奠隐善恶自分题文诗:
礼记有曰:权衡诚悬,轻重无欺;绳墨诚陈,
曲直无欺;规矩诚设,方圆无欺.君子审礼,
其则不可,诬以奸诈.如是然则,臣之情伪,
知之不难.国家又设,礼以待之,执法御之,
为善蒙赏,为恶受罚,则其安敢,不企及乎?
不尽力乎?国家思欲,进忠良臣,退其不肖,
十有余载,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为之何哉?
盖言之是,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
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
所爱有罪,不及于刑;所恶无辜,不免于罚.
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而欲,其死者也.
或以小恶,弃其大善,或以小过,忘其大功.
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
以有罪免.赏不劝善,罚不惩恶,而望邪正,
分明不惑,其可得乎?若上赏不,遗疏远罚,
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仁义,以为准绳,
考事以正,其名循名,求其实则,邪正奠隐,
善恶自分.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仁厚,
不居其薄,不言而化,期月可知.若徒爱其,
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言,无至公实,
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其私情,
以近邪佞,背公道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
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书奏嘉纳.
《原文》
《礼记》曰:“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然则臣之情伪,知之不难矣。又设礼以待之,执法以御之,为善者蒙赏,为恶者受罚,安敢不企及乎?安敢不尽力乎?
   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奠隐,善恶自分。然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则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
书奏,甚嘉纳之。
【译文】
此外,《礼记》说:“秤杆一提,物体的轻重就称出来了;绳墨一拉,曲直就显示出来了;规矩一比,方圆也就清楚了。有德之人都明白事理,不能妄说他们奸诈。”可见臣子尽忠与否,其实不难辨别,如果朝廷能够对他们以礼相待,以法约束,行善的能够加以褒奖,作恶的能够处以刑罚,他们怎么会不尽力呢?

朝廷想要提携忠正善良的大臣,贬斥不贤之臣,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为什么没有落实呢?是因为只说不做。表面上是行公道,实际上行为不端。这样,是与非互相矛盾,好与恶相互攻击。自己喜欢的人即使有罪,也不会受到处罚,自己不喜欢的人即使清白无辜,总会有罪名上身。这就是喜欢他就会使他存活,憎恨他就会将其置于死地。或者因为小小的过失而忘记巨大的功劳,因小小的缺点而忽略良好的品行,所以君主不可以奖赏无功之人,君主的刑罚不可以漏掉有罪的人。奖赏不能勉劢大家为善,惩罚不能禁止一些人作恶。既然这样,我们希望达到邪正分明,怎么去加以实现呢?如果赏赐时不忘被疏远的臣子,处罚时不庇护亲近的人,做到公平仁义,实事求是,那么邪恶就会无处藏身,善恶自然泾渭分明。崇尚质实,不慕虚华,观察官员是否仁厚,不到一个月就会清清楚楚。那些不诚实的臣子,他们的大公无私只表现在言语上而不落实在行动上,这样的官员是不会为民着想的。如果喜欢臣子,就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厌恶他们就认为他们一无是处,被一己私欲驱使、亲近奸邪的臣子,背离公正之道而疏远忠臣良将。一旦如此,即使夜以继日地为政务操劳,对治国也是于事无补的。

看过奏书后,唐太宗欣然接受。

《原文》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①,授司农卿②李纬户部尚书③。房玄龄是时留守京城。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由是改授洛州刺史。

【注释】

①翠微宫:在长安县,武德八年建,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复修。

②司农卿:唐时掌仓储等事的官职。

③户部尚书:户部长官。

【译文】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在翠微宫加授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房玄龄当时留守在京城任职。有个官员从京城来,唐太宗问他:“房玄龄听说李纬出任尚书之后,有什么意见呢?”那个官员回答:“只听到房玄龄说李纬喜欢留胡 子,再没有其他评语。”唐太宗听后,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庄周的蝴蝶 发表于 2025-4-12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七《择官》章所论,诚为治国之要道。其文引《礼记》权衡绳墨之喻,阐发"循名责实"之理,实得吏治之三昧。今试析其精义如下:

一、制度为纲,名实相契
文中以"权衡""绳墨""规矩"为喻,揭示制度之根本性。《礼记》所云"不可欺以轻重曲直",正是强调制度规范的客观性。太宗朝设礼执法,使"为善蒙赏,为恶受罚",此乃建立明确的价值标尺。然制度贵在落实,若"言之是而行之非",则如文中指出的"是非相乱"之弊。故"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二语,实为择官之要诀。

二、去私存公,善恶自明
文本痛陈"所爱有罪不及刑,所恶无辜不免罚"之弊,此即韩非子所谓"爱憎之政"。作者提出"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的解决之道,与《尚书》"无偏无党"之训一脉相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的辩证思维:公平是形式正义,仁义是实质正义,二者相济,方能达到"邪正奠隐,善恶自分"的境界。

三、务实去华,期月可化
篇末强调"取实不尚华"的务实精神,指出若徒有"至公之言"而无"至公之实",终难成治。此与《论语》"举直错诸枉"之教相通。所谓"不言而化,期月可知",正是《周易》"默而成之"的治理智慧。文中警示"徇私情以近邪佞"之害,实为历代吏治败坏的症结所在。

要之,此篇精义在于建立"制度-执行-监督"的完整闭环:以礼法为制度基础,以名实相副为执行准则,以公平仁义为监督标准。三者兼备,则如文中所示,虽"夙夜不怠"而不得治的困境自解。今日观之,其"循名责实"之思,仍为选贤任能的不刊之论。
覃冒 发表于 2025-4-1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七择官篇所论"公平仁义、循名责实"之要义,实为治国理政之圭臬。今试析其精微,以明圣王用人之道。

一、礼法并施,明察情伪
《礼记》所云权衡、绳墨、规矩之喻,实为考课群臣之根本准则。君子审礼则奸诈无所容,执法明则善恶自分途。太宗谓"设礼以待之,执法以御之",正是以制度防闲其非,以刑赏导扬其善。此中深意,在于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体系,使臣下"企及"有方,"尽力"有据。

二、名实相悖,治道之弊
文中指陈"言之是而行之非"的积弊,实中历代官场之要害。公道之言易发,邪径之行难改,此非独贞观初期之困,实为永恒之政治课题。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恰是人性好恶干扰政事的典型表现。小恶掩大善、小过忘大功,皆因考核失其本真,遂使赏罚失其劝惩之效。

三、循名责实,治本之策
太宗提出的解决之道极具方法论价值:其一,确立"公平为规矩,仁义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其二,建立"考事正名,循名求实"的考核程序;其三,坚持"取实尚厚"的用人标准。此三者环环相扣,形成"邪正奠隐,善恶自分"的良性机制。尤其"不言而化,期月可知"之效,正是名实相符后自然达成的治理境界。

四、历史镜鉴,当代启示
篇末警示"爱美锦而不择官"之弊,于今尤具现实意义。现代组织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常陷入"至公之言"与"至公之实"脱节的困境。太宗揭示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远忠良"现象,仍是当今用人失当的根本症结。唯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方能避免"劳神苦思而不得至理"的管理困境。

要之,此篇精髓在于将抽象的仁义道德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通过"正名-求实-尚厚"的闭环管理,实现人才甄别的客观化。这种将道德理想与制度理性相结合的思想,不仅奠定了贞观之治的用人基础,更为后世提供了超越时空的政治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