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6|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12諫太子詩解6群邪淫巧昵近深宮飾非拒諫必是招損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7 16: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2諫太子詩解6群邪淫巧昵近深宮飾非拒諫必是招損題文詩:
十四年時,知玄素在,東宮頻有,進諫擢授,
銀青光祿,大夫太子,之左庶子.時承乾嘗,
宮中擊鼓,聲聞於外,玄素叩見,極言切諫.
出宮內鼓,對玄素毀,遣戶奴伺,玄素早朝,
陰以馬擊,殆至於死.時承乾好,營造亭觀,
窮極奢侈,費用日廣.玄素諫曰:臣以愚蔽,
竊位兩宮,在臣雖有,江海之潤,於國而無,
秋毫之益,是用必竭,愚誠思盡,臣節者也.
伏惟儲君,之寄荷戴,殊重如其,積德不弘,
何守成業?君以殿下,親則父子,事兼家國,
所應用物,不為節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
已過七萬,驕奢之極,孰雲過此?龍樓之下,
惟聚工匠;望苑之內,不睹賢良.今言孝敬,
則闕侍膳,問豎之禮;今語恭順,則違君父,
慈訓之方;今求風聲,則無學古,好道之實;
且觀舉措,則有因緣,誅戮之罪.宮臣正士,
未嘗在側,群邪淫巧,昵近深宮.愛好者皆,
游伎雜色,施與者並,圖畫雕鏤.在外瞻仰,
已有此失;居中隱密,寧可勝計!宣猷禁門,
不異闤闠,朝入暮出,惡聲漸遠.右庶子之,
趙弘智者,經明行修,當今善士,臣嘗每請,
望數召進,與之談論,庶廣徽猷.令旨反有,
猜嫌謂臣,妄相推引.從善如流,尚恐不逮;
飾非拒諫,必是招損.古人有云:苦藥利病,
苦口利行.伏願殿下,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書入大怒,欲遣刺客,將加屠害,俄屬宮廢.
【原文】

十四年,太宗知玄素在東宮頻有進諫,擢授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時承乾嘗於宮中擊鼓,聲聞於外,玄素叩請見,極言切諫。乃出宮內鼓對玄素毀之,遣戶奴伺玄素早朝,陰以馬擊之,殆至於死。是時承乾好營造亭觀,窮極奢侈,費用日廣。玄素上書諫曰:

臣以愚蔽,竊位兩宮,在臣有江海之潤,於國無秋毫之益,是用必竭愚誠,思盡臣節者也。伏惟儲君之寄,荷戴殊重,如其積德不弘,何以嗣守成業?聖上以殿下親則父子,事兼家國,所應用物不為節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過七萬,驕奢之極,孰雲過此?龍樓之下,惟聚工匠;望苑之內,不睹賢良。今言孝敬,則闕侍膳問豎之禮;語恭順,則違君父慈訓之方;求風聲,則無學古好道之實;觀舉措,則有因緣誅戮之罪。宮臣正士,未嘗在側,群邪淫巧,昵近深宮。愛好者皆游伎雜色,施與者並圖畫雕鏤。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隱密,寧可勝計哉!宣猷禁門,不異闤闠①,朝入暮出,惡聲漸遠。右庶子趙弘智經明行修,當今善士,臣每請望數召進,與之談論,庶廣徽猷。令旨反有猜嫌,謂臣妄相推引。從善如流,尚恐不逮;飾非拒諫,必是招損。古人云:『苦藥利病,苦口利行。』伏願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書入,承乾大怒,遣刺客將加屠害,俄屬宮廢。

【注釋】

①闤闠(huán huì):泛指市區街巷。

【譯文】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得知張玄素在太子東宮頻頻進諫,於是授予他銀青光祿大夫,兼任太子左庶子。一次李承乾在宮中擊鼓作樂,聲音傳至宮外,張玄素敲宮門求見太子,極力勸諫。太子氣急敗壞,把宮中的鼓拿出來,當着張玄素的面毀掉。他又派奴僕等張玄素上早朝的時候,暗中用馬襲擊他,差點將他置於死地。那時李承乾喜好營造樓閣,窮奢極欲,耗資一天比一天增加。張玄素又上書進諫:
我身性愚鈍,卻擔當朝廷和東宮的要職,皇恩浩蕩,而我卻對國家沒有一絲一毫的好處。所以一定要盡職盡忠,想要盡到人臣的責任。太子的使命,責任十分重大,如果積德不深厚,又怎麼能擔當守護祖宗基業的大任呢?聖上與您是父子之親,您的言行於家於國關係重大,所以對您的日常用度沒有限制。聖上聖旨頒佈不到六十天,而殿下的東宮之內的財物用度已超過七萬,驕奢至極,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太子宮殿下聚集無數工匠,內苑之中卻不見賢才良臣半點蹤影。論孝敬,殿下有違晚輩向長輩問寒問暖的禮節;論恭順,殿下則與慈父的訓導背離;論名聲,殿下沒有學習古道的事實;論行為,殿下又憑藉權勢濫施刑罪。正直的人沒在身邊,而譁眾取寵 的弄臣卻不離左右。您喜歡的不外乎是聲色犬馬,所賞賜的都是圖畫雕刻。從表面看,殿下已有如此多的過失;何況朝中隱秘的大事,可能已經不可勝數了。宣佈法令的宮門無異於街市,形形色色的人時刻出入其中,壞名聲已經傳播得很廣了。右庶子趙弘智精通經術,德行高尚,是當今賢才。我常常勸告殿下,希望經常召見他,與他談論,以增進您的美德。如今殿下卻對他猜疑嫌棄,認為錯用了人才。一個人從善如流,恐怕還來不及,如果掩飾過錯,拒絕進諫,必然會招來損失。古人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希望殿下居安思危,千萬謹慎啊。

奏書送入東宮,李承乾看後大怒,想派刺客加害張玄素。不久李承乾被廢黜。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4-1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二諫太子章第六析義
——論儲君修德與拒諫之禍

一、張玄素諫諍之背景
貞觀十四年,太子承乾奢靡日甚,左庶子張玄素屢次切諫。太宗嘉其忠直,擢升為銀青光祿大夫。然承乾非但不納諫,反毀鼓泄憤,更遣戶奴暗害玄素,幾致其死。此段史實揭示儲貳失德、近邪遠賢之危局,恰應【周易·繫辭】"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之戒。

二、諫疏要義析微
玄素上疏以"江海之潤"自謙,實暗喻儲君當有包容之量。其諫言層層遞進:
1. 用度之奢:六旬耗物七萬,遠超"天子九鼎,諸侯七鼎"之禮制規範,違背【禮記·王制】"量入以為出"之訓。
2. 用人失當:龍樓唯聚工匠,望苑不見賢良,與【尚書·說命】"旁招俊乂,列於庶位"背道而馳。
3. 德行之虧:
孝道有闕:不修"晨昏定省"之禮(【孝經·紀孝行章】)
恭順有違:屢逆君父訓導(【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章)
實學不修:徒慕虛名而無"志於道"之實(【論語·述而】)

三、拒諫之禍的經典映照
承乾"飾非拒諫"之舉,恰中【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之論。其親昵群邪、疏遠正士,致使:
禁中如市("宣猷禁門不異闤闠"),應【詩經·小雅·巧言】"亂之又生,君子信讒"之譏。
惡聲遠播("朝入暮出惡聲漸遠"),合【孟子·離婁】"自作孽不可活"之誡。

四、歷史鏡鑒的現代啟示
1. 納諫如流方為明德:玄素舉趙弘智之例,暗合【墨子·尚賢】"進賢勸能"之道。承乾猜嫌賢臣,終致"苦口利行"(【孔子家語·六本】)之訓成空。
2. 居安思危是守成要義:貞觀群臣屢以"日慎一日"(【尚書·太甲】)規諫,惜承乾未能如漢惠帝納"商山四皓"之智,反效秦二世"指鹿為馬"之昏。

結語
唐太宗【帝范】云:"夫讒佞之徒,國之蟊賊也。"承乾之廢,非獨個人之失,實為拒諫親邪、德不配位之必然。讀史至此,當深味【貞觀政要】"以古為鏡"之旨,明"存亡禍福之機"(吳兢原序),則治國齊家之道,盡在其中矣。

(全文798字)

注釋
[1] 闤闠:市肆,典出【周禮·地官】。此處喻東宮秩序混亂。
[2] 趙弘智:唐初大儒,通【三禮】【春秋】,貞觀中任太子右庶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