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9|回復: 0

[医药临床] 口唇红肿、干痒、脱皮?双解通圣散加减!

  [複製鏈接]
悦读中医 發表於 2022-10-18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导读

口唇是脸部重要的一部分,若口唇红肿、干痒、脱皮等,不仅不舒服,还很影响容貌,毕竟谁都不愿意顶着红肿的嘴唇出门。口唇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得了唇风,应付唇风,有一个方子很好用,让我们通过下面2则医案学习下吧。

正常的美唇

正常的美唇

医案一

赵某,女,43岁,2018年7月24日初诊。主诉:口唇发红、干痒、脱皮半年余,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唇发红、干痒、脱皮,进食后加重常欲挠抓,严重时口唇肿胀,影响睡眠。先后在北京及太原等地进行中西药治疗,效差。今日瘙痒加重,为求中医治疗故来诊。现症:患者口唇红肿、干痒、脱皮,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体胖,苔黄,脉滑数。

唇风唇炎的各种常见症状

唇风唇炎的各种常见症状

中医诊断:唇风。

西医诊断:唇炎。

辨证:表里俱热证(阳明胃经,风火凝结)。

治法:解表清里(清热祛风,泻火解毒)。

处方:双解通圣散加减。

荆芥6g,防风6g,麻黄3g,薄荷10g,生石膏20g,黄苓10g,滑石10g包,栀子10g,连翘10g,桔梗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白术10g,甘草9g,乌梢蛇10g,通草6g,生大黄6g(后下)。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8年7月30日二诊:患者药后大便通畅,日2次,口唇瘙痒明显减轻,已经可以安然入眠,舌淡苔白,脉和有力。嘱初诊方去生大黄,改为制大黄6g。继服6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8年8月6日三诊:患者药后口唇瘙痒基本消失,口唇暗,有唇裂,舌淡红,苔薄白。辨证为气阴两虚风盛;治当健脾养阴,祛风止痒。

处方: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玄参10g,生地黄20g,麦冬10g,防风6g,荆芥6g,当归10g,薄荷10g(后下),鸡内金15g,山药18g,丹皮10g,甘草9g。10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药尽后病愈

医案二

患者,男,13岁,2018年12月15日初诊。

主诉:口唇间断红肿1年余,伴额头起红痘半月。现病史:患者1年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口唇及口周红肿、脱皮及干裂,无明显渗出,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应用多种润肤及糖皮质激素类软膏治疗,效果欠佳,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近半月额头又起红痘,为求进一步诊治,故入我科,查: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既往史:4年曾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目前已痊愈。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中医诊断:唇风。

辨证:脾胃湿热,风火凝结。

治法:祛风清热,泻火解毒。

处方:双解通圣散加减。

重楼9g,防风10g,荆芥10g,麻黄5g,薄荷6g,连翘10g,栀子10g,生石膏15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川芎6g,滑石10g,桔梗10g,黄芩10g,甘草3g。3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12月17日二诊:口唇红肿及疼痛减轻,额头红痘变小,颜色变浅。继续上方3剂。

2018年12月20日三诊:口周及口唇红肿基本消退,晨起时上唇略有水肿,双下肢略有瘙痒,饮食可,大便正常。嘱上方去重楼、石膏、黄芩,加土茯苓15g、薏苡仁15g、川牛膝10g。10剂,药后患者除口唇干裂外,无其他不适,给予七味白术散加减调理脾胃而愈。


按语:唇者,肌肉之本也,脾之华也。故视其唇之色泽,可以知病之深浅,干而焦者,为邪在肌肉,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肌肉热盛也。且脾胃互为表里,口唇为阳明胃经所经之处,因此口唇的疾病和脾胃关系密切。

该患者口唇发红肿、干痒、蜕皮为阳明胃经风火凝结所致,初期治以清热泻火,祛风解毒,方用双解通圣散。

双解通圣汤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滑石、栀子清利湿热,配以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热,如此则上下分消,表里并治;火热之邪,灼血耗气,汗下并用,亦易伤正气,故用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总方配伍严谨,是治疗唇风的效验方。

后期风火热毒渐消,脾虚之本已显,给以健脾祛风以固根本,防死灰复燃。

事无巨细 發表於 2025-4-19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双解通圣散加减论唇风辨治要旨》

唇风一症,首载于《外科正宗》,陈实功谓其"阳明胃经风火凝结"。今观两则医案,皆见口唇红肿、干痒、脱皮之候,然病机同中有异,治法殊途同归,正合《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训。

首案赵姓患者,唇红肿伴便秘、苔黄脉滑数,显系阳明腑实与太阴风热相搏。《伤寒论》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双解通圣散取防风通圣散化裁,实寓深意。方中荆防麻薄解表疏风,石膏芩栀清阳明经热,更妙在大黄后下通腑泻热,暗合"釜底抽薪"之法。尤值称道者,二诊便通即易制大黄,三诊转投四君合增液,先祛实邪后补气阴,次第井然,深得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心法。

次案少年患者,唇肿伴额痘,脉滑舌红,此乃肺胃郁热上蒸。《医宗金鉴》云:"唇风多在下唇生,胃经风火结聚成。"然患者年少体稚,前医过用激素膏剂,致邪气郁伏。双解通圣散去苦寒之品,加银花、白鲜皮等轻清之剂,既清肺胃郁热,又避克伐太过。更佐焦三仙消导和中,既除积滞又护胃气,诚如叶天士"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攻伐当慎"之诫。

两案相较可见:同病异治之妙,首在明辨表里虚实。赵案表里俱实,故表里双解;少年案热郁上焦,则清宣为主。现代医学之唇炎,中医细分有风火、血燥、脾虚等证型。双解通圣散适用于风火相煽之实证,若见阴虚血燥者,当宗《外科证治全书》用四物消风饮;脾虚湿蕴者,宜参《医宗必读》健脾除湿汤。

今人治唇风,多执润肤消炎一法,殊不知《黄帝内经》早有"治病必求于本"之训。唇为脾之外候,手足阳明经环口,辨证尤当重视脾胃功能。案中三诊改用四君子汤调理,正是固本之策。另须嘱患者忌食辛辣炙煿,此《外科正宗》"节饮食以杜热源"之教,实为防复发之要诀。

要之,唇风之治,贵在明辨标本。双解通圣散乃治标良方,然须中病即止,后续调理当据证施治。医者若能参透此中机变,则不仅唇风可愈,于各类黏膜疾患辨治亦能触类旁通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