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4|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3開誠布公盡忠益時雖仇必賞理國要道公平正直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9 17: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6公平詩解3開誠布公盡忠益時雖仇必賞理國要道公平正直
題文詩: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隋代遺老,
咸稱高熲,善為相遂,觀其本傳,可謂之,
公平正直,尤識治體,隋室安危,系其存沒.
煬帝無道,枉見誅夷,何嘗不,想見此人,
廢書欽嘆!漢魏已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
平直,表廢廖立,李嚴南中,立聞亮卒,
泣曰吾,其左衽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
故陳壽稱:亮之為政,誠心,布公道盡,
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雖親必罰;
卿豈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
之善,卿亦可慕,宰相賢者,若如是則,
榮名高位,可以長守.玄齡對曰:臣聞理國,
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故尚書雲: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稱:
舉直錯,枉則民服,聖慮所尚,誠足以,
極政教源,盡至公要,囊括區宇,化成天下.
太宗曰此,直朕所懷,與卿,言之,
不行之理?私者一時,公者千古,真情公正.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朕比見隋代遺老,咸稱高熲①善為相者,遂觀其本傳,可謂公平正直,尤識治體,隋室安危,系其存沒。煬帝無道,枉見誅夷,何嘗不想見此人,廢書欽嘆!又漢、魏已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廢廖立、李嚴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②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賢者,若如是,則榮名高位,可以長守。』玄齡對曰:『臣聞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故【尚書】云:'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無黨 無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稱'舉直錯諸枉,則民服」,今聖慮所尚,誠足以極政教之源,盡至公之要,囊括區宇,化成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懷,豈有與卿等言之而不行也?』【注釋】
①高熲(jiǒnɡ)(?—607):隋渤海禱(今河北景縣)人,一名敏,字昭玄。北周末,受楊堅(隋文帝)羅致,為相府司錄。隋建立後,任尚書左僕射,執掌朝政。煬帝即位後,任太常卿。後因議論朝政,為人告發,被煬帝誅殺。
②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字承祚,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學,在蜀漢為觀閣令史,因不願屈事宦官黃皓,多次遭譴黜。入晉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集合三國時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還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書。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我近來見到隋代的舊臣遺老,他們都稱讚高熲是做宰相的人才,於是我就去翻閱他的本傳。此人真可說是公平正直,能識大體,治國方面尤其突出。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關係密切。可惜遇到隋煬帝這樣的無道昏君,卻被冤枉誅殺了。我何嘗不想見到這樣的人呢?就連讀書時也時常放下書來對他欽仰、嘆息。再者,漢、魏以來,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經上表把廖立、李嚴罷官放逐到南中,後來廖立聽到諸葛亮逝世,哭着說:'我們大概要亡國了!」李嚴聽到諸葛亮逝世,也發病而死。所以陳壽稱:'諸葛亮執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國家,在當時做了不少有益於國家的事,雖是仇人,該賞的也必須獎賞,對違犯法紀玩忽職守的人,雖是最親近的人也必須懲罰。」你們難道不仰慕學習他們嗎?我如今常仰慕前代那些賢德的帝王,你們也可仰慕那些賢德的宰相,如果能這樣做,那麼榮耀的名聲和高貴的地位,就可以長久保持了。』房玄齡對答道:『臣聽說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公平正直,所以【尚書】說:'不結黨 營私,王道就浩浩蕩蕩,不結黨 營私,王道就平平坦坦。」此外,孔子還說:'舉用正直的人而廢棄邪惡的人,百姓就心服歸順。」如今聖上推崇的治國原則,確實體現了政教的根本,極盡至公的要義,可以用來囊括宇內,教化天下。』太宗說:『這正是我所想的,但我怎能只對你們說說而不去實行呢?』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4-2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公平正直為治國之本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與房玄齡論政一節,實為千古治道之要義。太宗以隋相高熲、蜀相諸葛亮為典範,闡明"公平正直"四字,實乃治國理政之根本。

高熲之為相,"公平正直,尤識治體",其存沒關係隋室安危。觀隋煬帝誅殺高熲而國遂亂,可知正直之臣實為國家棟梁。太宗"廢書欽嘆",非徒慕其名,實感其道。至若諸葛亮治蜀,"開誠心,布公道",雖廢廖立、李嚴於南中,而二人聞其卒,或泣曰"吾其左衽矣",或發病而死。此非權勢所致,實乃公正所感。陳壽稱其"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正是為政者當效法的典範。

房玄齡對曰"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引【尚書】"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為證,又舉孔子"舉直錯諸枉,則民服"之言,可謂深得治道三昧。公平者,不偏不倚之謂;正直者,不曲不阿之稱。二者相濟,方能"囊括區宇,化成天下"。

今觀太宗君臣之論,其要義有三:其一,為政者當以公平正直為心法,不因親疏而異其賞罰;其二,治國之道貴在至公,唯有公道方能服眾;其三,君臣皆當慕善,帝王慕前代明君,宰相效歷代賢相,如此方能長守榮名高位。

太宗雲"私者一時,公者千古",實為至理。歷史證明,以私心治國者,雖得逞於一時,終難逃覆亡;唯以公心行政者,方能流芳百世。貞觀之治所以為後世稱頌,正因其以公平正直為基石。當今之世,雖時移世易,然此理未嘗變也。為政者若能以此為鑑,則國家幸甚,天下幸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