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55|回复: 0

[其他] 《贞观政要》卷16公平诗解7仁以广施义以正心圣敦德化而薄威刑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20 16: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16公平诗解7仁以广施义以正心圣敦德化而薄威刑
题文诗:臣闻道德,之厚莫尚,于轩唐帝,仁义之隆,
莫彰舜禹.欲继轩唐,之风将追,舜禹之迹,
必镇之以,道德弘之,以仁义举,善而任之,
择善从之.不择善,任能,委之俗吏,
既无远度,必失大体.惟奉三尺,之律以绳,
四海之人,欲求垂拱,无为其必,不可得故,
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
仁义,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
惠下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治,不严而理,
其教化亦,不肃而成.然则仁义,理之本也;
刑罚理末.理有刑罚,犹执御之,有鞭策也,
人皆从化,而刑罚之,无所施也;马尽其力,
则有鞭策,无所用之.故言刑罚,不可致理,
已明矣故,潜夫论曰:人君之治,大于,
道德教化.民有性情,有化有俗.性者,
心也本也;俗者,行也末也.是以上君,
抚世先本,而后其末,百姓,而履其行.
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是故上圣,无不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犹,
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道之以礼,务厚其性,
而明其惰.民相爱则,无相伤害,之意动则,
思义则无,畜奸邪心.若此非律,令之所理,
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
刑罚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后任咎繇,
以五刑也.凡立法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
乃防奸恶,而救祸患,检淫邪而,纳入正道.
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恶政则,
怀奸乱虑.故善化之,养民犹工,之为曲豉.
合之民,犹一荫也,黔首之属,犹豆麦也,
变化云为,在将者耳!遭良吏,则怀忠信,
而履仁厚;遇恶吏,则怀奸邪,而行浅薄.
忠厚积则,致太平;浅薄积则,致危亡故,
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德者所以,
循己威者,所以治人.民之生犹,铄金在炉,
方圆薄厚,随溶制耳!故世善恶,俗之薄厚,
皆在于君,世主诚能,使六合内,举世之人,
感忠厚情,无浅薄恶,各奉公正,之心而无,
奸险之虑,则醇酽俗,复见于兹.后王虽未,
能遵专尚,仁义,慎刑恤典,哀敬无私,
故管子曰:圣君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
故王天下,理国家.故墨子曰:兼相爱交,
相利别相,恶交相贼.正心诚意,气正风清.
《原文》

臣闻道德之厚,莫尚于轩、唐,仁义之隆,莫彰于舜、禹。欲继轩、唐之风,将追舜、禹之迹,必镇之以道德,弘之以仁义,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不择善任能,而委之俗吏,既无远度,必失大体。惟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欲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惠下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不肃而成矣。然则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为理之有刑罚,犹执御之有鞭策也,人皆从化,而刑罚无所施;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由此言之,刑罚不可致理,亦已明矣。
故《潜夫论》曰:“人君之治大于道德教化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履其行。心情苟正,则奸慝①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是故上圣无不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道之以礼,务厚其性而明其惰。民相爱,则无相伤害之意;动思义,则无畜奸邪之心。若此,非律令之所理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②,而后任咎繇以五刑③也。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也,乃以防奸恶而救祸患,检淫邪而内正道。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化之养民,犹工之为曲豉④也。六合之民,犹一荫也,黔首之属,犹豆麦也,变化云为,在将者耳!遭良吏,则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则怀奸邪而行浅薄。忠厚积,则致太平;浅薄积,则致危亡。是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也。德者,所以循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民之生也,犹铄金在炉,方圆薄厚,随溶制耳!是故世之善恶,俗之薄厚,皆在于君。世之主诚能使六合 之内、举世之人,感忠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之心,而无奸险之虑,则醇酽之俗,复见于兹矣。”后王虽未能遵,专尚仁义,当慎刑恤典,哀敬无私,故管子曰:“圣君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故王天下,理国家。【注释】
①奸慝(tè):奸诈邪恶。
②五教:古代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五刑:古代指墨、劓、剕、宫、大辟五刑。
④曲豉:发酵的曲子。
【译文】
我听说,若论道德的崇高,没人可以超过黄帝、尧帝;若论仁义的深厚,没人可比得上舜帝、大禹,如果要追慕黄帝、唐尧的风范,追上虞舜、夏禹的业绩,只有推行道德仁义,择善而从。如果不能选拔有才能的臣子,而把政务委托给凡庸的人,他们没有眼光和胸襟,必然会使国家的大体丧失殆尽。如果严刑峻法,以控制天下的百姓,要想无为而治,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圣贤的国君治理天下,移风易俗,不用严刑峻法,只是推行“仁义”二字,没有“仁”就无法广泛地在天下施行,没有“义”就无法端正自身,用“仁”来向天下人施行恩惠,用“义”来端正自身,这样,国家政务就可以不严酷而达到太平,教化就可以不严峻而有所成就。仁义是治国的根本,而刑罚是治国的辅助手段。用刑罚来治国,就像赶马车用鞭子,百姓们都已服从教化,那么刑罚就没有地方可施行了;马能自觉地尽力奔跑,那么鞭子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由此可见,刑罚不能使国家太平,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
所以王符在《潜夫论》中写道:“帝王的治国之道没有比道德教化更重要的了。百姓有自己的本性、情感,行为、风俗。本性、情感是根本;行为、风俗是枝节。因此圣明的君主治国,崇本抑末,顺应民心,从而矫正他们的行为。百姓本性纯正,那么奸邪之念就不会产生。所以有着上上智的圣人,无不关注和教化民心,所以说:'听百姓的心声,顺从民意,是为了让百姓没有意见。”君王用礼去教化百姓,使他们本性淳厚,明白他们的心愿。百姓相互爱护,坚守仁义之道,那么就不会彼此伤害怀疑。这些都不是刑罚能够办得到的,只有依赖教化之功。圣人崇尚道德礼仪,轻视刑罚,所以舜命令契推行五教,可是后来又让咎繇设置了五种酷刑。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制裁百姓的短处和错误的,而是用来防范邪恶、补救祸患、约束邪恶从而使其纳入正道的。人们受到好的教化,就会怀有君子之心;受到恶政的统治就会产生邪乱之意。所以好的教化对于人民的作用,就像酿酒工匠手中的曲酵一样。全国的老百姓就像温室里有待发酵的豆麦,怎样发展变化,全在于治政者的善恶啊!遇到好的官吏就心怀忠信而言行仁厚;遇到坏的官僚就心怀奸邪而言行浅薄。人们都忠厚了,就可以使国家太平;人们都浅薄了,就会导致国家危亡。因此,圣明的君主都致力于德化而鄙薄酷刑。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威,是用来管束别人的。人生在世就像炉中化金一样,铸出来的东西的方圆厚薄全在于模子的形状啊!因此,世事的善恶,风俗的厚薄都取决于一国之君。治世的君主如果真能使普天下的人民都怀有忠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意,有奉公之善而无奸邪之恶,那么淳朴的风俗就又可以出现了。”后来的帝王虽然不能这样崇尚仁义,也应当慎重地运用刑典,力求公正无私,所以《管子》上说:“圣君用法度礼仪而不用酷刑奸智,用至公之道而不用营私之心。”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治理好国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