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3|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29礼乐诗解2定族谱欲贤进逆黜官品人才作等量定不论以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6 17: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29礼乐诗解2定族欲贤进逆黜官品才作等量定不论以往
题文诗: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
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
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士大夫.每嫁他族,
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
甚损风俗,有紊礼经.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诏吏部,尚书,士廉御史,大夫韦挺,
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
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史传,
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褒进,悖逆贬黜,
撰氏族志.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
崔干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
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
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多索财物,或才识庸,
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世,
何为重之?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
忠孝可称,道义清素,学艺通博,足为门户,
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属,惟矜远叶,
衣冠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
钱物兼与,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
今定氏族,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
犹为一等,只看卿等,我官爵;不论数代,
已前只取,今日官品,才作等级,宜一量定,
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至十二年,
书成百卷,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
实系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仁义;自魏失御,
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
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
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
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惟在,窃赀结褵,
必归富室.于是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
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
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
无礼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
实亏名教.朕夙夜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
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明加,
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②,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③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④,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⑤,贩鬻松槚⑥,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惟矜远叶衣冠⑦,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⑧惟在于窃赀⑨,结褵⑩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注释】
①累叶陵迟:累叶,累世。陵迟,盛况渐衰。累业陵迟在这里指家世衰落。
②市贾(ɡǔ):商人。
③令狐德棻(fēn):令狐,复姓。德棻,名。宜州人,博贯文史,武德初年,为起居舍人。贞观年间迁礼部侍郎。
④谱牒: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
⑤偃仰自高:心安理得,自高自大。
⑥贩鬻松槚(jiǎ):槚,木名,即楸树,常和松树一起种在坟墓前。贩鬻松槚意思是拿着前世的声望做交易。
⑦远叶衣冠:意思是远世的官绅。
⑧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⑨窃赀:这里指借机索财。
⑩结褵(lí):褵,古时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结褵即成婚的代称。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在前几代就已衰败,但他们仍依仗旧时的名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一味贪图数量,根据财礼的数目决定婚约,就像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经】的规定。既然他们的门望与事实不符,看来,现在的礼仪制度应该有所改革了。』于是下诏,命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订正姓氏,普遍收集全国家谱。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浮华,考订真假,如果一个家族上代出了忠贤,就提升等级,出了叛逆,就加以贬黜。依此标准,撰写了一部【氏族志】。后来,高士廉等人在唐太宗面前呈上所定的氏族等第时,仍把崔干列为第一等。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并无宿怨,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依此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悠然自得地自夸高门,炫耀死去的祖先,依附于富贵之列,我真不明白社会上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如果有人能建立功业,爵位隆重,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高尚,学艺通博,这样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士大夫。如今崔、卢之类,只是自恃远祖的高官厚爵,怎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呢?公卿以下的人,何苦给他们多送财物,助长他们的气势呢?他们只图虚名不顾实际,想借此增加自己的光彩。
我之所以要复位氏族,是为了树立当今显贵的地位,为什么还把崔干列在第一等,你们这不是看轻我朝的官爵吗?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定等级,并且这次量定等级将作为永久的准则。』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共一百卷,颁行天下。其后,唐太宗下令说:『氏族高下,要以官爵相联系,婚姻的正道,要以仁义为先。自从北魏失国,北齐灭亡,朝野变化,风俗衰败。早先的燕、赵古姓,后人多失去官爵,以前齐、韩旧族,行为也有悖礼义。他们名不闻于乡里;身不免于贫贱,却自称高门后裔,而不讲究嫁娶礼仪,依仗名望只在于勒索财物,女儿必嫁给富贵之家。于是就有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富贵人家的祖宗,抢着和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买卖。双方有的自愿贬低家门,受辱于姻亲,有的夸耀过去的地位,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这种做法积习 已久,已经成了风俗,至今还未改变,这既紊乱了人伦,也有亏于名教。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项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从今以后,让天下人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按照朝廷的礼仪办事,才符合我的心意。』
天道无情 發表於 2025-4-4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二十九礼乐篇所载唐太宗修订《氏族志》一事,实为唐代政治文化史上极具深意的制度改革。太宗此举非仅止于整顿婚俗,实乃通过重构社会价值体系,以巩固新兴政权之合法性。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门阀积弊与政治革新
山东崔、卢、李、郑四姓"累叶陵迟犹自矜大"之现象,折射出南北朝以来门阀制度的深层矛盾。太宗敏锐指出其"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的实质,实将门第资本异化为经济交易。这种以谱牒为质押的婚姻模式,不仅淆乱礼制,更形成与皇权抗衡的社会权力网络。诏令高士廉等重订《氏族志》,实为以史学考据为手段的政治整肃,"剪浮华、定真伪"八字,暗含摧毁旧门阀话语权的深意。

二、价值重估的标准重构
太宗提出"立功爵位""忠孝可称""道义清素""学艺通博"四条新标准,彻底颠覆了以郡望论高下的传统。其特别强调"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实则是将人才评价体系收归中央政权掌控。值得注意的是,崔干从一等降为三等的案例,生动体现了"当朝冠冕"对"远叶衣冠"的制度性替代,这种动态等级制实为科举制度的前奏。

三、礼法合治的深层意图
贞观十二年颁行《氏族志》时,太宗诏书直指"慕祖宗""竞婚姻"的实质是权力寻租。将婚姻伦理纳入"惩革蠹害"范畴,可见其视礼制改革为吏治延伸。所谓"务合礼典",实为通过法典化手段重建社会流动秩序,使人才选拔、婚姻缔结皆统合于国家治理体系。

此事件揭示贞观之治的重要特征:以文化整合推动政治集权。太宗既未如北魏孝文帝全盘门阀化,亦未似武则天时期激进打击旧族,而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制度性调整完成价值体系转换。这种"寓革命于改革"的智慧,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调适机制颇具启示。
清幽 發表於 2025-4-13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二十九《礼乐》所载唐太宗修订《氏族志》一事,实为唐代政治文化史之关键节点。太宗敕令重定氏族等第,非仅关涉门阀制度之调整,更彰显其"崇树今朝冠冕"的政治智慧与改革魄力。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改革之缘起:矫治门阀积弊
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以旧望自矜,婚嫁"同于市贾"。此现象折射出南北朝以来士族社会的两大顽疾:其一,门第观念异化为财物交易;其二,没落士族仍垄断社会评价体系。太宗敏锐指出其"轻重失宜"的本质,实为对传统门阀政治的根本性质疑。

二、修志之准则:重构价值体系
高士廉等初稿仍列崔干为一等,太宗即提出三重批判:首先,指摘旧族"才识庸下"而"依托富贵"的虚妄性;其次,确立"立功""忠孝""道义""学艺"的新评价标准;最终明令"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这种以当代功业取代世系传承的价值观,实为科举制度推行前的重要思想铺垫。

三、政治深意:构建新型士大夫阶层
太宗诏书强调"氏族之美,实系冠冕",将政治地位而非血缘出身作为社会评价核心。通过将崔干降为第三等,打破"向声背实"的旧秩序,使"新官之辈"获得与其政治贡献相匹配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设计,既消解了传统门阀的政治垄断,又为寒门士子开辟上升通道。

四、文化意义:礼法秩序的重建
贞观十二年颁行《氏族志》时,太宗特别申明"婚姻之道,莫先仁义",旨在矫正"竞结婚姻,多纳货贿"的陋习。这种将礼制改革与社会教化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贞观之治"纳礼入律"的治理特色。

要言之,《氏族志》修订工程实为太宗"致治之术"的重要实践。通过制度性调整社会评价体系,既瓦解了旧士族的残余影响力,又为新兴统治集团提供了文化合法性。其"忠贤褒进,悖逆贬黜"的原则,至今犹有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