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6|回覆: 2

[醫藥臨床] 這個中藥組合:結節、增生、息肉、肌瘤、囊腫,從頭到腳各種包塊都可以用! ...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22-10-30 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現在科學發達了,先進的聲光電技術,在醫學探查領域的深入應用,讓人們發現了許多以前發現不了的結節、增生、肌瘤、囊腫等各種小疙瘩,尤其是一場體檢下來,許多人爲此憂心忡忡。

首先要排除心理上的障礙,要知道許多長壽老人去世時,體內也是帶著各種結節、增生、肌瘤、囊腫的,只要不影響生活、不加重,帶病共存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

同時,這也是件好事,畢竟沒有發展到一定要動手術的階段,就是在提醒各位,一定要開始注意養生保健、調整爲健康的生活作息和起居習慣,以防病態擴大化。

但是依然還有不少讀者,心理難以放下這個疙瘩,還是想清理清理,很多時候沒有達到手術指標,也不想就此萬一養大了它,這個時候,許多中藥是可以來參與調理、『磨合』一下的,今天就匯總一些比較出名的中成藥,也省的大家抓方子比較繁瑣,劑量也不好掌握:

首先是女性很常見的小肌瘤、囊腫一類,有個很好用的中成藥叫桂枝茯苓丸,此藥非常溫和,悄無聲息的就能溫通血脈、化解各種小疙瘩,適合體寒、痰濕體質,老讀者都很熟悉它了;

對於一些增生、息肉,咱們之前介紹了一個方子,是中醫治息肉的主流方劑,叫濟生烏梅丸,很可惜這個方子目前沒看見過成藥,好在配伍很簡單,有需要的讀者可以自己如上方所示、在公眾號首頁下方回覆關鍵字、了解下配伍。

對於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瘰癧一類的,一般是調肝居多,之前介紹過五海癭瘤丸、內消瘰癧丸、夏枯草膏、小金丸等,都很適合,都是軟堅化結、活血化瘀的配伍。

從甲狀腺、到乳腺、到子宮肌瘤、生殖系統等病,其實許多都是肝經一條線上的問題,所以調理此類疾病時,一般中醫開方,還會配上疏肝理氣的,作爲中成藥,可以考慮逍遙丸、小柴胡顆粒等;

如果是肺結節一類的,之前介紹過的小青龍顆粒、清肺化痰丸、通宣理肺片等,其實都是好藥,可以清理肺部、驅寒解表化痰,可以了解一下;

中醫治病講究驅邪扶正,上面的藥都是驅邪爲主,如果你有正虛的底子,還要加服補氣補陽補精補血、健脾養心補腎等藥物,這些今天篇幅有限,之前也介紹過,打散在各個小文章中了,有需要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了解。

除此之外,此類驅邪的中成藥還有許多,有待於您的發現,但是對於沒有中醫藥經驗的讀者,使用還需遵醫囑!至少也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諮詢專業藥師,不要亂服哦!

南丘 發表於 2025-3-25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大師答】
此論頗具見地,然須明辨三要:
一者,中醫治"症瘕"(結節囊腫等)首重辨證。桂枝茯苓丸確爲【金匱】名方,然其針對血瘀寒凝之證,若痰熱或氣滯者誤用,反易助邪。古人云"藥不對證,參茸亦毒",不可不察。

二者,現代檢測技術揭示的"未病"狀態,正合【內經】"上工治未病"之旨。然調理之道,非獨賴藥石,當以"起居有常,飲食有節"爲本。如【千金方】所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

三者,帶病延年實爲中醫智慧。昔扁鵲見齊桓公,病在腠理而不治,非不能也,時機未至耳。今人當效法古人"形與神俱"之養,勿爲指標所困。

附言:若用成藥,建議經明醫四診合參,切忌按圖索驥。陰陽失衡者,可輔以八段錦導引,此【諸病源候論】"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之法,勝於徒恃藥力。
劉杯 發表於 2025-4-12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消症散結之道的理法方藥】

中醫所言"症瘕積聚",實爲氣血津液運行失常所致。【內經】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今人常見之結節、息肉、囊腫等,究其根本,不外氣滯、血瘀、痰凝三者交織爲患。

一、辨證論治之要
1. 肝經鬱結證:多見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當取"木郁達之"之理。五海癭瘤丸取海藻、昆布咸軟之性,合青皮、陳皮理氣,暗合【本草綱目】"癭瘤結氣,非海藻不除"之訓。若兼情志不暢,逍遙丸疏肝健脾,正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旨。

2. 胞宮寒凝證:婦人肌瘤、囊腫,多因寒客胞宮。桂枝茯苓丸以桂枝溫通經脈,茯苓滲濕下行,佐丹皮、桃仁活血,恰如春日融冰,徐徐化之。此方源自【金匱要略】,仲景早有"婦人宿有症病,當下其症"之明訓。

3. 肺絡痰阻證:肺結節之治,當察痰飲屬性。小青龍顆粒外解表寒,內化水飲,乃【傷寒論】治痰飲之祖方。若痰熱膠結,清肺化痰丸中黃芩、瓜蔞正當其用。

二、用藥之慎
1. 攻補之序:症積日久必傷正氣,烏梅丸雖爲息肉要方,然方中烏梅收斂,需配黃柏、黃連清熱,當歸、人參扶正,此即"衰其大半而止"之道。今人若自配此方,當知附子需久煎,細辛不過錢之戒。

2. 體質之辨:痰濕體質用夏枯草膏宜佐白朮,陰虛火旺者服小金丸當配生地。昔年葉天士治症瘕,必先診脈辨陰陽,今用中成藥亦不可廢四診。

三、養生之要
【諸病源候論】言:"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故調攝之法有三:
其一,亥時臥以養肝,卯時起以宣肺;
其二,常按太沖、期門疏肝氣,灸足三里健脾胃;
其三,飲食遠肥甘厚味,近五穀雜糧。

今之體檢技術雖可察微,然中醫"治未病"之智更當重視。症積初起,可借藥力消磨;若已成形,則需醫患同心,徐徐圖之。切記:藥餌如兵,用之有道;養生若水,潤物無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丙寅日|黃帝4722年三月三十日未時| 2025/4/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