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4|回復: 0

[其他] 刘向【说苑】卷1君道诗解8【荀子】卷12君道篇诗解8便嬖卿相使者国具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9 11: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人主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略而知也。
天下之变,境内之事,弛易齵差,主无由知,
则是拘胁,蔽塞之端。耳目之明,如是其狭;
人主守司,如是其广,其中之情,不可不知,
如是其危。然则人主,将何以知?便嬖左右,
人主所以,窥远收众,门户牖向,其必早具,
足信后可,慧足规物诚,足定物,是谓国具。
其人主者,不可以独,不能不有,游观安燕,
疾病物故。如是国者,事至如泉,一物不应,
乱之端也。卿相辅佐,人主基杖,其必早具。
足任后可,德音足以,填抚百姓,知虑足以,
应待万变,是谓国具。四邻诸侯,相与相接,
不必相亲。人主必有,足使喻志,决疑远方,
辩说解烦,智虑决疑,齐断距难,不秩不反,
应薄捍患,足持社稷。是谓国具。暗独孤危,
国虽若存,古人曰亡。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里:居民区,周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里,里有里门。里之前:指里门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易齵差者矣弛易:即『施易』,通『移易』(于鬯说),变动的意思。齵[yú音愚]差:参差不齐,此指不协调、出了乱子,而人主无由知之,则是拘胁蔽塞之端也。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广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据上文『不可不略知也』『人主无由知之』可推知,这句上当更有『人主之不知也』一句,盖涉上文『不知也』而误脱。然则人主将何以知之?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也收:通『纠』,监督。门户牖(yǒu音有)向:古代双扇的门叫『门』,单扇的门叫『户』,『牖』即窗,『向』即北窗。这里喻指君主的耳目,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其知慧足使规物、其端诚足使定物然后可知:通『智』。慧:【集解】作『惠』,据宋浙本改。夫是之谓国具。
译文墙壁外面,眼睛看不到;里门前面,耳朵听不到;但君主所掌管的,远的遍及天下,近的国境之内,不可不概略地知道一些。天下的变化,境内的事情,已经有变动纷乱的了,然而君主却无从知道这种情况,那么这就是被挟制蒙蔽的开端了。耳朵眼睛的辨察力,这样的狭窄;君主的掌管范围,这样的广大,其中的情况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其中的情况,就会有被挟制蒙蔽的危险。既然如此,那么君主将靠什么来了解情况呢?回答说:『君主身边的亲信和侍从,是君主用来观察远处监督群臣百官的耳目,不能不及早配备好。所以君主一定要有了足可信赖的亲信侍从,然后才行;他们的智慧要足可用来谋划事情,他们的正直诚实要足可用来决定事情,然后才行。这种人叫做治国的工具。』
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如是,国者,事物之至也如泉原,一物不应,乱之端也。故曰:人主不可以独也。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基:通『几』,一种小桌子,古代设于座侧,用来靠身。几杖:古代老人坐着依靠几案,走路依靠手杖,所以此文用来喻指君主的依靠,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卿相辅佐足任者然后可,其德音足以填抚百姓、其知虑足以应待万变然后可填[zhèn音镇]:通『镇』(世德堂本作『镇』),安定,夫是之谓国具。
译文君主不能没有游览安逸的时候,也不可能没有疾病死亡的变故。在这种时候,国家的事情还像源泉一样不断地涌来,一件事情不能应付,就是祸乱的发端。所以说:君主不能单枪匹马。卿相辅佐,是君主的依靠,不能不及早配备好。所以君主一定要有了足可胜任的卿相辅佐,然后才行;他们的道德声望要足可用来安抚百姓、他们的智慧心计要足可用来应付千变万化,然后才行。这种人叫做治国的工具。
四邻诸侯之相与,不可以不相接也,然而不必相亲也,故人主必将有足使喻志决疑于远方者然后可,其辩说足以解烦,其知虑足以决疑,其齐断足以距难齐:指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距:通『拒』,拒绝,指拒之于外,不还秩还:归还,改变。秩:官吏的职位俸禄。还秩:改变秩序,不反君反:通『返』,然而应薄扜患足以持社稷薄:通『迫』,急迫。扜:同『捍』,抵御,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
译文四邻诸侯国互相交往,不可能不互相接触,但是不一定都互相友好,所以君主一定要有了足可出使到远方去传达君主旨意、解决疑难问题的人,然后才行;他们的辩说要足可用来消除麻烦,他们的智慧心计要足可用来解决疑难,他们的敏捷果断要足可用来排除危难,他们既不推御职责,也不改变君主的意愿,然而应付紧急情况、抵御患难的时候却足可保住国家政权,只有这样才行。这种人叫做治国的工具。
故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暗,无卿相辅佐足任者谓之独,所使于四邻诸侯者非其人谓之孤其人:指理想的人选。此指上文的『治人』,孤独而晻谓之危晻:同『暗』。国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诗】曰引诗见【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译文君主没有足可信赖的亲信侍从叫做不明,没有足可胜任的卿相辅佐叫做单独,被派遣到四邻诸侯国的使者不是那称职的人叫做孤立,孤立、单独而不明叫做危险。国家虽然似乎存在着,但古代的人却说它灭亡了。【诗】云:『人才济济多精英,文王因此得安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17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与《荀子》君道思想发微——论人主之"国具"体系构建

刘向《说苑·君道》与《荀子·君道篇》第八节共同揭示的治国要义,实为古典政治哲学中关于君主认知体系构建的深刻论述。本文试从"国具"理论入手,解析人主统御天下的认知机制。

一、君主认知的时空困境
典籍以"墙之外目不见""里之前耳不闻"的具象描写,揭示君主面临的感知局限。这种"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与"守司如是其广"的矛盾,构成统治的根本性困境。当"天下之变""境内之事"出现"弛易齵差"(移易参差)时,认知盲区即转化为"拘胁蔽塞之端",此乃韩非子所谓"壅塞"之祸的先兆。

二、三级"国具"系统的建构
(一)近侍系统:感知延伸
"便嬖左右"作为"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实为君主感官的延伸。其选拔标准有三重:信(足信)、慧(知慧足使规物)、诚(端诚足使定物)。《韩非子·八奸》虽警示近臣之患,但此处强调其作为"国具"的正面功能,体现儒法思想的交融。

(二)辅弼系统:决策中枢
卿相乃"人主之基杖",须具备三维素质:德音(填抚百姓)、知虑(应待万变)、任力(足任后效)。此与《尚书·说命》"股肱惟人,良臣惟圣"之说相呼应,将相权纳入君权延伸的有机体系。

(三)外交系统:远交近攻
针对"四邻诸侯相与相接"的复杂局势,需配置"足使喻志决疑"的外交人才。其"辩说解烦"之才与"齐断距难"之能,恰合《鬼谷子》"反应""飞箝"之术,体现战国纵横家的实践智慧。

三、系统失效的警示意义
"暗独孤危"的统治状态,虽表面"国若存",实已符合古人"亡"的标准。《诗经·大雅》"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的例证,揭示人才系统与国运的深层关联。这种将人才储备提升到存亡高度的思想,较《墨子·尚贤》更为系统化。

要而论之,两篇文献共同构建的"国具"理论,实为君主突破认知局限的三维解决方案。其中蕴含的"系统治理"思想,对现代组织管理仍具启示意义——领导者必须建立多层次的信息收集与决策支持体系,方能应对复杂治理环境。这种古老的政治智慧,至今闪烁着理性之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