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5|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14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守正不亏立法不犯进不失廉退不失行)15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卑危穷喂灭)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14 19: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14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守正不亏立法不犯进不失廉退不失行)15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卑危穷喂灭)
题文诗:
景公问曰:为君身尊,民安为臣,事治身荣,
难乎易乎?晏子曰易.公曰何若?对曰为君,
节养其余,以顾民则,君尊民安;为臣忠信,
无逾职业,事治身荣.又问为君,何行则危?
为臣也者,何行则废?对曰为君,厚藉敛而,
讬之为民;进谗谀而,讬之用贤;远公正而,
托之不顺,行此三者,君则危矣;为臣比周,
以求进且,职业,防下隐利,求多,
从君不陈,过求亲,人臣行此,三者则废.
故明君不,以邪观民,守则不亏,立法仪而,
不犯苟有,所求于民,而不以身,害之是故,
刑政安下,民心固上.故察士不,比周而进,
不为苟求,言无阴阳,行无内外,则进,
否则退不,与上行邪,如此是以,进不失廉,
退不失行.景公问曰:持不仁,其无义耳;
不然北面,义与夫子.晏子曰婴,人臣也公,
曷出若言?公曰请终,问天下之,所以存亡.
晏子:缦密不能,蔍苴诎学,无以用人,
而又不为,人用者卑.善人不戚,恶人不能,
疏者危也.交游朋友,无以,又不能,
人者穷.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为,
谓之.修道立义,大不能专,小不能附,
之谓.此足以,观存亡矣.不仁义亡.

【原文】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第十四景公问晏子曰:『为君,身尊民安,为臣,事治身荣,难乎,易乎?』晏子对曰:『易。』公曰:『何若?』对曰:『为君节养其余以顾民,则君尊而民安;为臣忠信而无逾职业,则事治而身荣。』公又问: 『为君何行则危?为臣何行则废?』晏子对曰:『为君,厚藉敛而讬之为民,进谗谀而讬之用贤,远公正而托之不顺,君行此三者则危;为臣,比周以求进,逾职业,防下隐利而求多,从君,不陈过而求亲,人臣行此三者则废。故明君不以邪观民,守则而不亏,立法仪而不犯,苟有所求于民,而不以身害之,是故刑政安于下,民心固于上。故察士不比周而进,不为苟而求,言无阴阳,行无内外,顺则进,否则退,不与上行邪,是以进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作国君的,自身尊贵而百姓安乐;作臣子的,做好本职而自身荣耀。困难,还是容易?』晏子回答说:『容易。』景公说:『为什么?』回答说:『作国君的自奉俭省,节省下来照应百姓,就会君王尊贵而百姓安乐,作臣子的忠诚守信而不超越权限,就会做好本职而自身荣耀。』景公又问道:『作国君怎样做会危及自身,作臣子怎样做会被免官?』晏子回答说:『作国君的,加重赋税而借口是为百姓,任用谗谀之人而假托是任用贤人,疏远公正之理而借口那些道理不畅顺,国君做了这三种事就有危险了;作臣子的,结党营私而求进身,超越职权、隐瞒下情、瞒报收入而求自己多得,侍奉君主不指出过失而只求亲近,臣子做这三种事就会被免官。所以,圣明之君不用邪行示范给百姓,保护百姓的财物而不去挥霍,制定法规而自己不去违犯。如果有求之于民的地方,也不以自身的原因伤害他们。所以刑法政治稳定下民,民心对上也稳定。所以明察之士不结党营私来进身,不为不义之求,说话不阳奉阴违,做事无表里的差别,顺遂心意就进身,不合心意就引退,不亲附上司而行邪僻,因此,进身而不失其廉洁,引退而不失其德行。』【原文】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持不仁,其无义耳也。不然,北面与夫子而义。』晏子对曰:『婴,人臣也,公曷为出若言?』公曰:『请终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曰:『缦密不能,蔍苴学者诎1,身无以用人,而又不为人用者卑。善人不能戚,恶人不能疏者危。交游朋友从,无以说于人,又不能说人者穷。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为者喂。修道立义,大不能专,小不能附者灭。此足以观存亡矣。』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执政不仁,是没有公理啊。不如让位给先生,能公正一些。』晏子回答说:『我是臣子,君王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景公说:『请教先生天下存亡的根本原因。』晏子说:『精细的事不能做,粗陋的事又不学的人只能屈身事人。自身没有领导别人的才能,又不愿被人领导的人只能身处卑微。好人不能亲近,坏人不能疏远的人自身会很危险。与朋友交游,不能被人欣赏,又不欣赏别人的人终生困顿。事俸君王谋取私利,高位得不到,小官又不愿作的人终生挨饿。修养道德,建立信义,大仁大德不能专一,小善小义不愿行的人是不会成功的。这些足能显示国家的存亡之理。』
注释
(1)孫星衍云:「粗知學問,不能致密者詘于人下。玉篇『蔍,郎谷切』,非此字也,當為『麤』字省文,玉篇『麤,青五切』。」◎盧文弨云:「『蔍苴』,當與『麤粗』同,上倉胡切,下才古切,猶『鹵莽』也。詳見余札記。」◎王念孫云:「案作『縵密不能,蔍苴不學者詘』(『蔍苴』與『麤粗』同,『麤』倉胡反,『粗』在戶反,二字義同,而音異,說見廣雅疏證一),言縵密之事既不能(『縵密』,猶『綿密』,謂事之精微者),蔍苴之事又不學,則未有不詘者也。下文曰:『身無以用人,而又不為人用者卑。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交游朋友從,無以說于人(「從」字疑衍),又不能說人者窮。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為者餧。修道立義,大不能專,小不能附者滅。』語義並與此同。今本脫去『不』字,則其義相反,且與上文不對矣。外上篇曰:『微事不通,麤事不能者必勞。大事不得,小事不為者必貧。大者不能致人,小者不能至人之門者必困。』語意亦與此同。『微事不通,麤事不能』,正所謂『縵密不能,蔍苴不學』也。以是明之。」◎蘇輿云:「王說是。」◎則虞案:指海本「學」上補「不」字。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4-10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政道精义疏解

《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第十四、十五章,载录了齐景公与晏婴关于君臣之道与国家存亡的深刻对话。此二章虽分列前后,然义理贯通,共同构成了先秦政治哲学中极具实践智慧的治国纲领。

第十四章开篇,景公以"为君身尊民安,为臣事治身荣"设问,晏子以"易"字应答,此一字实含深意。其所谓易者,非谓其事简易,乃指其理至简——君道在"节养其余以顾民",臣道在"忠信无逾职业"。此与《礼记·大学》"絜矩之道"暗合,皆强调统治者当以节制为本。晏子更进而言危废之道:君之三危在于"厚敛托民、进谗托贤、远公正托不顺";臣之三废在于"比周求进、逾职隐利、从君求亲"。此六者,实为政治腐败之典型症候。

晏子提出的"守则不亏,立法仪而不犯",体现了法家"缘法而治"的思想雏形。其特别强调"不以身害民",与《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之说相呼应。至论臣道"进不失廉,退不失行",则展现了儒家"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士人品格。这种将法度精神与道德自觉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正是晏子思想的精妙所在。

第十五章转论天下存亡之机,晏子提出"卑、危、穷、喂、灭、不仁义"六征。其中"缦密不能蔍苴"喻指为政虚浮,"善人不戚恶人不能"言人才失衡,"修道立义大不能专"指价值崩坏。最具警醒意义的是"喂"之说——"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为",此即官僚体系功能退化的典型表现。最终归结于"不仁义亡",与孟子"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论断殊途同归。

此二章对话展现的治国智慧,具有三重现代启示:其一,权力运行必须建立"节养顾民"的自我约束机制;其二,官僚系统须杜绝"比周逾职"的腐败逻辑;其三,国家存亡系于"修道立义"的价值根基。晏子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为政禁条,这种"即体即用"的政治哲学,对于当代治国理政仍具重要的镜鉴价值。

(全文798字)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4-13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政道精微论——君臣守正与存亡六征疏解

一、君臣尊荣之本在于守正循道
景公问君臣尊荣难易,晏子以“易”对之,实指其道至简而守之维艰。君道之尊,在“节养其余以顾民”,此乃《尚书》“民惟邦本”之实践。晏子所倡“忠信无逾职业”,正合孔子“君君臣臣”之正名思想。其要义有三:
1. 君道三危:厚敛托名于民,是乱《周礼》“九赋”之法;进谗佞而伪称用贤,违《论语》“举直错枉”之训;远公正而饰以不顺,坏《周易》“中正”之道。此三者皆失“为政以德”之基。
2. 臣道三废:比周求进如《韩非子·有度》所斥“交众与多”;逾职隐利乃《孟子·离娄》所谓“上下交征利”;不谏而求亲,悖《孝经》“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之臣轨。

二、明君察士之德业规范
晏子提出“立法仪而不犯”的执政准则,与管仲“四维”说相表里。其“不求以身害民”深得《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之旨。察士“进不失廉,退不失行”的立身标准,实为《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的具象化:
进退之道:顺则进如《易·乾》“见龙在田”,否则退若《艮·彖》“时止则止”。
言行之戒:“无阴阳”即《春秋繁露》“正其谊不谋其利”的直道,“无内外”类《大学》“诚意正心”的慎独功夫。

三、国家存亡六征说发微
景公问存亡之道,晏子以“卑、危、穷、喂、灭”五征对之(注:原文“六说”当含“不仁义亡”总论),其说可比《荀子·王制》“六亡征”:
1. 卑征在“缦密不能蔍苴”,喻主政者如《吕览·知度》言“处虚素服”,无真才而拒谏。
2. 危征显于亲疏失序,暗合《左传》“亲仁善邻”之诫。
3. 穷征见诸交际困顿,犹《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之弊。
4. 喂征(注:通“萎”)乃利欲熏心所致,类《商君书·修权》“释法任私”之祸。
5. 灭征系道义不立,如《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下无法守”之谓。

结语
晏子之论,上承周公“明德慎罚”,下启董子“正谊明道”。其言君臣之道,实为“礼”之两仪;论存亡之征,乃是“仁”之六验。读此篇当与《管子·牧民》《荀子·君道》互参,方见先秦政道之全体大用。今人治政,尤当戒“托为民”之伪与“比周进”之险,诚如朱子所言“存天理,灭人欲”,此千古不易之政钥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