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90|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3內篇問(上)詩解14景公問君臣身尊而榮難乎晏子對以易(守正不虧立法不犯進不失廉退不失行)15景公問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對以六說(卑危窮餵滅)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4 19: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3內篇問(上)詩解14景公問君臣身尊而榮難乎晏子對以易(守正不虧立法不犯進不失廉退不失行)15景公問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對以六說(卑危窮餵滅)
題文詩:
景公問曰:為君身尊,民安為臣,事治身榮,
難乎易乎?晏子曰易.公曰何若?對曰為君,
節養其餘,以顧民則,君尊民安;為臣忠信,
無逾職業,事治身榮.又問為君,何行則危?
為臣也者,何行則廢?對曰為君,厚藉斂而,
託之為民;進讒諛而,託之用賢;遠公正而,
托之不順,行此三者,君則危矣;為臣比周,
以求進且,職業,防下隱利,求多,
從君不陳,過求親,人臣行此,三者則廢.
故明君不,以邪觀民,守則不虧,立法儀而,
不犯苟有,所求於民,而不以身,害之是故,
刑政安下,民心固上.故察士不,比周而進,
不為苟求,言無陰陽,行無內外,則進,
否則退不,與上行邪,如此是以,進不失廉,
退不失行.景公問曰:持不仁,其無義耳;
不然北面,義與夫子.晏子曰嬰,人臣也公,
曷出若言?公曰請終,問天下之,所以存亡.
晏子:縵密不能,蔍苴詘學,無以用人,
而又不為,人用者卑.善人不戚,惡人不能,
疏者危也.交遊朋友,無以,又不能,
人者窮.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為,
謂之.修道立義,大不能專,小不能附,
之謂.此足以,觀存亡矣.不仁義亡.

【原文】景公問君臣身尊而榮難乎晏子對以易第十四景公問晏子曰:『為君,身尊民安,為臣,事治身榮,難乎,易乎?』晏子對曰:『易。』公曰:『何若?』對曰:『為君節養其餘以顧民,則君尊而民安;為臣忠信而無逾職業,則事治而身榮。』公又問: 『為君何行則危?為臣何行則廢?』晏子對曰:『為君,厚藉斂而託之為民,進讒諛而託之用賢,遠公正而托之不順,君行此三者則危;為臣,比周以求進,逾職業,防下隱利而求多,從君,不陳過而求親,人臣行此三者則廢。故明君不以邪觀民,守則而不虧,立法儀而不犯,苟有所求於民,而不以身害之,是故刑政安於下,民心固於上。故察士不比周而進,不為苟而求,言無陰陽,行無內外,順則進,否則退,不與上行邪,是以進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作國君的,自身尊貴而百姓安樂;作臣子的,做好本職而自身榮耀。困難,還是容易?』晏子回答說:『容易。』景公說:『為什麼?』回答說:『作國君的自奉儉省,節省下來照應百姓,就會君王尊貴而百姓安樂,作臣子的忠誠守信而不超越權限,就會做好本職而自身榮耀。』景公又問道:『作國君怎樣做會危及自身,作臣子怎樣做會被免官?』晏子回答說:『作國君的,加重賦稅而藉口是為百姓,任用讒諛之人而假託是任用賢人,疏遠公正之理而藉口那些道理不暢順,國君做了這三種事就有危險了;作臣子的,結黨營私而求進身,超越職權、隱瞞下情、瞞報收入而求自己多得,侍奉君主不指出過失而只求親近,臣子做這三種事就會被免官。所以,聖明之君不用邪行示範給百姓,保護百姓的財物而不去揮霍,制定法規而自己不去違犯。如果有求之於民的地方,也不以自身的原因傷害他們。所以刑法政治穩定下民,民心對上也穩定。所以明察之士不結黨營私來進身,不為不義之求,說話不陽奉陰違,做事無表里的差別,順遂心意就進身,不合心意就引退,不親附上司而行邪僻,因此,進身而不失其廉潔,引退而不失其德行。』【原文】景公問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對以六說第十五景公問晏子曰:『寡人持不仁,其無義耳也。不然,北面與夫子而義。』晏子對曰:『嬰,人臣也,公曷為出若言?』公曰:『請終問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曰:『縵密不能,蔍苴學者詘1,身無以用人,而又不為人用者卑。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交遊朋友從,無以說於人,又不能說人者窮。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為者喂。修道立義,大不能專,小不能附者滅。此足以觀存亡矣。』
【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我執政不仁,是沒有公理啊。不如讓位給先生,能公正一些。』晏子回答說:『我是臣子,君王怎麼能說這樣的話?』景公說:『請教先生天下存亡的根本原因。』晏子說:『精細的事不能做,粗陋的事又不學的人只能屈身事人。自身沒有領導別人的才能,又不願被人領導的人只能身處卑微。好人不能親近,壞人不能疏遠的人自身會很危險。與朋友交遊,不能被人欣賞,又不欣賞別人的人終生困頓。事俸君王謀取私利,高位得不到,小官又不願作的人終生挨餓。修養道德,建立信義,大仁大德不能專一,小善小義不願行的人是不會成功的。這些足能顯示國家的存亡之理。』
注釋
(1)孫星衍云:「粗知學問,不能緻密者詘於人下。玉篇『蔍,郎谷切』,非此字也,當為『麤』字省文,玉篇『麤,青五切』。」◎盧文弨云:「『蔍苴』,當與『麤粗』同,上倉胡切,下才古切,猶『鹵莽』也。詳見余札記。」◎王念孫云:「案作『縵密不能,蔍苴不學者詘』(『蔍苴』與『麤粗』同,『麤』倉胡反,『粗』在戶反,二字義同,而音異,說見廣雅疏證一),言縵密之事既不能(『縵密』,猶『綿密』,謂事之精微者),蔍苴之事又不學,則未有不詘者也。下文曰:『身無以用人,而又不為人用者卑。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交遊朋友從,無以說於人(「從」字疑衍),又不能說人者窮。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為者餧。修道立義,大不能專,小不能附者滅。』語義並與此同。今本脫去『不』字,則其義相反,且與上文不對矣。外上篇曰:『微事不通,麤事不能者必勞。大事不得,小事不為者必貧。大者不能致人,小者不能至人之門者必困。』語意亦與此同。『微事不通,麤事不能』,正所謂『縵密不能,蔍苴不學』也。以是明之。」◎蘇輿云:「王說是。」◎則虞案:指海本「學」上補「不」字。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4-10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政道精義疏解

【晏子春秋】卷三內篇問上第十四、十五章,載錄了齊景公與晏嬰關於君臣之道與國家存亡的深刻對話。此二章雖分列前後,然義理貫通,共同構成了先秦政治哲學中極具實踐智慧的治國綱領。

第十四章開篇,景公以"為君身尊民安,為臣事治身榮"設問,晏子以"易"字應答,此一字實含深意。其所謂易者,非謂其事簡易,乃指其理至簡——君道在"節養其餘以顧民",臣道在"忠信無逾職業"。此與【禮記·大學】"絜矩之道"暗合,皆強調統治者當以節制為本。晏子更進而言危廢之道:君之三危在於"厚斂托民、進讒托賢、遠公正托不順";臣之三廢在於"比周求進、逾職隱利、從君求親"。此六者,實為政治腐敗之典型症候。

晏子提出的"守則不虧,立法儀而不犯",體現了法家"緣法而治"的思想雛形。其特別強調"不以身害民",與【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之說相呼應。至論臣道"進不失廉,退不失行",則展現了儒家"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的士人品格。這種將法度精神與道德自覺相結合的治國理念,正是晏子思想的精妙所在。

第十五章轉論天下存亡之機,晏子提出"卑、危、窮、餵、滅、不仁義"六征。其中"縵密不能蔍苴"喻指為政虛浮,"善人不戚惡人不能"言人才失衡,"修道立義大不能專"指價值崩壞。最具警醒意義的是"餵"之說——"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為",此即官僚體系功能退化的典型表現。最終歸結於"不仁義亡",與孟子"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論斷殊途同歸。

此二章對話展現的治國智慧,具有三重現代啟示:其一,權力運行必須建立"節養顧民"的自我約束機制;其二,官僚系統須杜絕"比周逾職"的腐敗邏輯;其三,國家存亡繫於"修道立義"的價值根基。晏子將道德要求轉化為具體的為政禁條,這種"即體即用"的政治哲學,對於當代治國理政仍具重要的鏡鑒價值。

(全文798字)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4-13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政道精微論——君臣守正與存亡六征疏解

一、君臣尊榮之本在於守正循道
景公問君臣尊榮難易,晏子以『易』對之,實指其道至簡而守之維艱。君道之尊,在『節養其餘以顧民』,此乃【尚書】『民惟邦本』之實踐。晏子所倡『忠信無逾職業』,正合孔子『君君臣臣』之正名思想。其要義有三:
1. 君道三危:厚斂託名於民,是亂【周禮】『九賦』之法;進讒佞而偽稱用賢,違【論語】『舉直錯枉』之訓;遠公正而飾以不順,壞【周易】『中正』之道。此三者皆失『為政以德』之基。
2. 臣道三廢:比周求進如【韓非子·有度】所斥『交眾與多』;逾職隱利乃【孟子·離婁】所謂『上下交征利』;不諫而求親,悖【孝經】『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之臣軌。

二、明君察士之德業規範
晏子提出『立法儀而不犯』的執政準則,與管仲『四維』說相表里。其『不求以身害民』深得【老子】『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之旨。察士『進不失廉,退不失行』的立身標準,實為【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的具象化:
進退之道:順則進如【易·乾】『見龍在田』,否則退若【艮·彖】『時止則止』。
言行之戒:『無陰陽』即【春秋繁露】『正其誼不謀其利』的直道,『無內外』類【大學】『誠意正心』的慎獨功夫。

三、國家存亡六征說發微
景公問存亡之道,晏子以『卑、危、窮、餵、滅』五征對之(註:原文『六說』當含『不仁義亡』總論),其說可比【荀子·王制】『六亡征』:
1. 卑征在『縵密不能蔍苴』,喻主政者如【呂覽·知度】言『處虛素服』,無真才而拒諫。
2. 危征顯於親疏失序,暗合【左傳】『親仁善鄰』之誡。
3. 窮征見諸交際困頓,猶【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之弊。
4. 餵征(註:通『萎』)乃利慾薰心所致,類【商君書·修權】『釋法任私』之禍。
5. 滅征系道義不立,如【孟子·離婁上】『上無道揆,下無法守』之謂。

結語
晏子之論,上承周公『明德慎罰』,下啟董子『正誼明道』。其言君臣之道,實為『禮』之兩儀;論存亡之徵,乃是『仁』之六驗。讀此篇當與【管子·牧民】【荀子·君道】互參,方見先秦政道之全體大用。今人治政,尤當戒『托為民』之偽與『比周進』之險,誠如朱子所言『存天理,滅人慾』,此千古不易之政鑰也。

(全文798字)
孤鴻 發表於 2025-4-22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三內篇問(上)二章義疏

【晏子春秋】所載君臣問對,實為政道之圭臬。今就第十四、十五兩章作義理闡發,以明聖賢治國之要。

第十四章"守正立身"論,晏子以"易"答景公"身尊民安"之問,其理有三:一曰"節養其餘,以顧民"乃君道根本。君者當節制用度,取民有制,如【尚書】"克儉於家"之訓。二曰"立法不犯"為臣綱。管仲所謂"法行而不苛",即此義也。三曰"進廉退行"乃仕途樞機。【禮記·儒行】云"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正與此章"不失廉""不失行"相發明。晏子之對,實熔鑄儒法兩家精義,謂尊榮非由權術,而在持守正道。

第十五章"六征存亡"說,晏子舉"卑、危、窮、餵、滅"五字(原文當有闕文),實為邦國興衰之鏡鑒。"卑"者,如周室衰微而諸侯不朝;"危"者,似桀紂暴虐而眾叛親離;"窮"者,若智伯貪得而三晉反目。此五者遞進相因,終致"滅"國。管子【牧民】篇言"國有四維",晏子此論更剖判其敗亡次第,可謂深明歷史周期之律。

二章合觀,可見晏子政治哲學之要義:於個體則重修身守正,於群體則察微知著。其言淺近而意深遠,與孔子"政者正也"之旨若合符契。今日治政者尤當體味"節養顧民"四字——節用方能厚生,養德乃可化民,顧念百姓則天下歸心。至若"六征"之誡,非獨春秋為然,後世文景之治、開元盛世之轉衰,莫不由此途轍。

昔太史公贊晏子"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觀此二章,誠哉斯言!其智慧非特齊國之寶,實為華夏政道之精微所在。學者當以經史互證之法,於字句間求其大義,始得古人立言之深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