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1|回复: 0

[其他] 《晏子春秋》卷8外篇(下)诗解1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孔圣真情说仁道义导民向善)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30 2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8篇(下)诗解1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孔圣真情说仁道义导民向善
题文诗:仲尼之齐,见景公悦,欲封之以,尔稽之地,
以告晏子.对,自顺,不可教下;
好乐,不可使治;立命,不可守职;
厚葬破民,贫国久丧,哀费日,不可使民;
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无其外,故异于服,
勉于容不,可以,而驯百姓.自大贤灭,
周室之卑,威仪加多,民行滋薄;声乐繁充,
世德滋衰.今孔丘盛,声乐侈世,饰弦歌鼓,
舞以聚徒,繁登降礼,趋翔之节,以观,
博学不可,仪世劳思,不可补民,寿不能,
殚其教也,壮年不能,其礼,积财不能,
赡其乐也,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
淫愚.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
可以导民.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俗非所以,
导众存民.公曰善.于是厚礼,留封敬见,
不问其道,仲尼迺行.孔圣真情,真情精诚,
身逢乱世,礼崩乐坏,人心浇薄,游说著书,
以仁爱人,以礼正人,传情递义,导民向善.
《原文》
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1〕〔2  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3〕,以告晏子。晏子对曰:不可〔4〕。彼浩裾自顺〔5〕,不可以教下〔6〕;好乐缓于民〔7〕,不可使亲治;立命而建事〔8〕,不可守职;〔9〕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10〕,不可使子民〔11〕;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无其外〔12〕,故异于服,勉于容〔13〕,不可以道众而驯百姓〔14〕。自大贤之灭,周室之卑也,威仪加多,而民行滋薄;声乐繁充,而世德滋衰〔15〕。今孔丘盛声乐以侈世〔16〕,饰弦歌鼓舞以聚徒〔17〕,繁登降之礼〔18〕,趋翔之节以观众〔19〕,博学不可以仪世〔20〕,劳思不可以补民〔21〕,兼寿不能殚其教〔22〕,当年不能究其礼〔23〕,积财不能赡其乐〔24〕,繁饰邪术以营世君〔25〕,盛为声乐以淫愚其民〔26〕。其道也,不可以示世〔27〕;其教也,不可以导民〔28〕。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29〕,非所以导众存民也?〔30〕。公曰:善。于是厚其礼而留其封〔31〕,敬见不问其道〔32〕,仲尼乃行〔33〕。
【译文】
孔子到了齐国,拜见齐景公,景公很喜欢孔子,准备将尔稽封赏给孔子。景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不行。他傲慢而自以为是,不可以用来教导百姓;喜好礼乐对百姓宽缓,不能让他亲自治理百姓;好修身从命,而疲于作实际工作,不能勤于职守;主张厚葬破费民财,使国家贫困;丧仪长久衰念不止枉费时日,不能作父母官。德行修养最难的在于内心,而儒者只注意修饰外表,所以服饰奇特;过分注重容仪举止,不能引导众人,教化万民。自从大贤之人死之后,周王室就衰落了,礼仪的细则更加繁琐,百姓的行为却日益浇薄,世风日下;歌舞礼乐沉闷繁冗,而世间的道德日渐衰微。现在孔子用盛大的歌乐来使世风日趋奢靡,用弦歌鼓舞来聚集众人,用繁琐的上下尊卑进退的礼仪细节、以步趋的庄敬来使百姓效法。他们博学切不能于世为法,思虑劳顿却不能于人民有所补益,有加倍的寿命,也学不完他们的礼教,人到壮年也难搞清他们的仪轨,积蓄的财产不足供他们礼乐的费用。繁饰邪术以蛊惑世上的国君,盛为声乐来愚弄百姓。他们的主张,不能示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能用来教育人民。您现在打算封赏孔子,用他们的一套来改变齐国的风俗,可不是用来教育百姓、保护人民的好办法。景公说:“好。”于是留下了封赏的土地而赠给他厚重的礼物,迅速接见了他而没有问他的道德学问, 孔子受接见完就走了。
【注释】
  〔1〕 卢文弨云:‘吴本不分篇。’◎苏舆云:‘旧以此与上篇并合为一卷,意在合七略之数,今从之。’
  〔2〕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并下五章,皆毁诋孔子,殊不合经术,故着于此篇。”’
  〔3〕 孙星衍云:‘墨子作“尼谿”。“尼”、“尔”,“稽”、“谿”,声皆相近。’◎则虞案:诘墨作‘尼谿’,史记孔子世家作‘尼谿田’。
  〔4〕 则虞案:孔子世家有‘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
  〔5〕 孙星衍云:‘墨子作“浩居”,史记作“倨傲”。’◎洪颐烜云:‘“浩裾”,即“傲倨”假借字。’◎则虞案:孙诒让墨子闲诂云:‘家语三恕篇“浩浩倨者则不亲”,王肃注云:“浩浩,简略不恭之貌。”大戴礼文王官人篇云“自顺而不让”,又云“有道而自顺”,孔广森云:“自顺,谓顺非也。”’
  〔6〕 则虞案:‘教’,史记作‘为’。黄本捝‘下’字。
  〔7〕 孙星衍云:‘今本“缓”误“绥”,盐铁论作“繁于乐而舒于民”,因“舒”知为“缓”字。墨子作“好乐而淫人”。’◎钱熙祚云:‘“缓”上似脱“而”字。’◎则虞案:元刻本、吴勉学本、子汇本作‘绥’,凌本作‘缓’。
  〔8〕 孙星衍云:‘墨子作“怠事”,是言恃命而怠于事也。“建”或“逮”讹,“逮”亦为“怠”假音与。’◎孙诒让扎移云:‘孙说未塙。“建”与“券”声近字通,“建事”,谓厌倦于事也。考工记辀人云:“左不楗”,杜子春云:“书‘楗’或作‘券’。”郑康成云:“‘券’,今‘倦’字也。”墨子号令篇云:“慎无厌建。”厌建,即厌倦也。’◎则虞案:诘墨作‘怠事’。
  〔9〕 黄以周云:‘墨子“不可”下有“使”字。’◎苏舆云:‘拾补有“使”字,注云“脱”。’◎则虞案:指海本据补‘使’字。
  〔10〕孙星衍云:‘墨子作“宗丧循哀”,孔丛引墨子作“崇丧遂哀”。’◎王念孙云:‘案“道”当为“遁”,字之误也。“遁”与“循”同。墨子非儒篇云“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文义正与此同。问上篇曰“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即循哀也。(问下篇“晏子逡遁而对”,又曰“晏子逡遁对”,外上篇“晏子遵循而对”,是“遁”即“循”也。管子戒篇“桓公蹴然逡遁”,小问篇“公遵遁”,亦以“遁”为“循”。)“循”之言遂也,“遂哀”谓哀而不止也,说见谏下篇“修哀”下。’
  〔11〕孙星衍云:‘墨子作“慈民”,“子”当读为“慈”。’
  〔12〕苏舆云:‘拾补“传”作“儒”,注云:“‘传’讹。”’◎黄以周云:‘按卢校是,下章“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元刻两“儒”字亦作“传”。“无”,读为“妩”,说文:“妩,媚也。”“妩其外”,即下所谓“异于服,勉于容”。’◎于鬯云:‘“传”当为“儒”,“儒”或作“〈亻{亠舄}〉”,形与“传”形相近,故“儒”误为“传”。“无”,与“有无”之“无”本异字,说文“无”训“丰”,在林部;“〈橆,下"林中加亡"〉”训“亡”,在亡部。“有无”之“无”乃“〈橆,下"林中加亡"〉”字,特书传通作“无”字耳。此“无”字正是林部之“无”,非亡部之“〈橆,下"林中加亡"〉”,林部又云:“或说规模字。”此“无”字正规模字也。上文云“行之难者在内”,是晏子之意以儒者不务内而务外,故曰“而儒者无其外”,谓儒者徒规模其外耳。下文“异于服,勉于容”,以及“盛声乐”,“饰弦歌鼓舞”,“繁登降”,“趋翔”一切云云,皆伸发儒者规模其外之实也。“儒”误为“传”,又不察“无”字而认为“有无”之“无”,则语不可通矣。或曰:儒者亦务内,而传儒道者辄略内而务外,此后代儒者通弊,宜为世所讥,非儒道本然也,则作“传”亦未始无义。鬯谓:非晏子意也。晏子之道,墨道也。彼非儒,固举儒而非之,犹儒家之非佛,固举佛而非之,岂能曰佛是而所非者僧邪?且晏子所讥者,孔子也,下章云“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彼元刻本正作“始吾望传而贵之,今吾望传而疑之”。孙星衍音义云:“‘望儒’,今本‘儒’作‘传’,据孔丛改。”则孙本亦原作“传”,改作“儒”。墨子非儒篇“儒者迎妻”,“儒”旧本亦误作“传”,毕沅本据彼下文改“传”为“儒”,岂非并“儒”误为“传”之的证与。’◎刘师培校补云:‘“传”字当从卢校作“儒”,“无”与“膴”同。盐铁论论诽篇丞相史引晏子曰:“儒者并于言而寡于实,繁于乐而舒(此即本书‘绥于民’。广雅释诂四:‘绥,舒也。’孙改‘绥’为‘缓’,非是)于民,久丧以害生,厚葬以伤业,礼烦而难行,道近而难遵,称往古而訾当世,贱所见而贵所闻。”与此节略同。“膴”,犹“华”也。’
  〔13〕孙星衍云:‘墨子作“机服勉容”,孙诒让闲诂云:“‘机’,危也。‘危服’盖犹言‘危冠’。‘勉’,‘俛’之假字,言其冠高而容俛也。”’◎则虞案:‘异于服’者,如儒行所谓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也。亦即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也’。说苑:‘蟹螺者宜禾。’蟹螺,盖高地;解果,即高冠,亦即所谓危冠也。‘勉于容’,即儒行所谓坐起恭敬。
  〔14〕孙星衍云:‘“道”,墨子作“导”。’◎文廷式云‘“驯”通作“训”。’
  〔15〕则虞案:史记作‘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
  〔16〕孙星衍云:‘墨子作“盛容修饰以蛊世”。’
  〔17〕则虞案:墨子无‘饰’字。
  〔18〕孙星衍云:‘墨子下有“以示仪”三字。’◎则虞案:当据补。
  〔19〕孙星衍云:‘墨子作“劝众”。’◎文廷式云:‘趋翔,即趋跄也。(吕览尊师篇“病趋翔”,毕沅曰:“‘翔’与‘跄’同。”)◎则虞案:‘趋’上,墨子有‘务’字。
  〔20〕孙星衍云:‘墨子作“儒学不可使议世”。’◎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博’误‘传’。
  〔21〕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脱‘以’字。
  〔22〕孙星衍云:‘墨子作“絫寿不能尽其学”。’◎则虞案:史记作‘累世不能殚其学’。
  〔23〕孙星衍云:‘“究”,墨子作“行”。’◎苏舆云:‘尔雅云:“丁,当也。”“丁”“当”一声之转。此云“当年”者,“丁年”也;“丁年”者,“壮年”也。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女有当年而不绩者。”淮南齐俗篇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妇人当年而不织。”管子揆度篇曰:“老者谯之,当壮者遣之边戍。”“当壮”即“丁壮”。轻重丁篇“男女当壮”,轻重戊篇又作“丁壮”。是皆“丁”“当”同义之证也。’
  〔24〕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赡’误‘瞻’,黄本误‘胆’。
  〔25〕孙星衍云:‘说文:“〈膋,下"月改目上"〉,惑也。”高诱注淮南:“营,惑也。”二通。’
  〔26〕孙星衍云:‘墨子作“以淫遇民”。’◎苏舆云:‘“愚”、“遇”古字通。庄子则阳篇“匿为物而愚不识”,释文:“‘愚’一本作‘遇’。”秦策“今愚惑,与罪人同心”,姚本作“遇惑”,并其证矣。’◎苏时学云:‘“其”字误衍。’
  〔27〕孙星衍云:‘今本脱“其道”字,“世”字据墨子增。’◎黄以周云:‘元刻脱“其道”字“世”字。’
  〔28〕孙星衍云:‘墨子作“导众”,孔丛作“家”,非。’◎则虞案:‘教’,墨子作‘学’。作‘学’者是,盖‘𢽾’‘教’形近而讹。
  〔29〕孙星衍云:‘“移”,墨子作“利”。’◎则虞案:作‘移’者是。又墨子无‘国之’二字。
〔30〕孙星衍云:‘墨子作“导国先众。”’◎则虞案:史记作‘非所以先细民也’。
  〔31〕孙星衍云:‘今本脱“封”字,据墨子增。’◎则虞案:活字本、嘉靖本、子汇本均脱。
  〔32〕俞樾云:‘按“敬”字当作“苟”。尔雅释诂:“亟,疾也。”释文曰:“字又作‘苟’。”是“苟”与“亟”通,“苟见”犹云“亟见”,孟子万章篇“穆公亟见于子思”,与此同义。亟见而不问其道,仲尼所以行也。“苟”字经传罕见,浅人遂加“攴”作“敬”耳。’
  〔33〕孙星衍云:‘墨子非儒篇此作“孔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归于鲁”云云,疑本晏子春秋。后人以其诋讥孔子,乃删去其文,改为“仲尼乃行”四字。墨子非儒篇又载:“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丘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戮。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不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易而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而孔丘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本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丘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鸣呼!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丘之与白公同也。’”亦晏子春秋本文后人删去者,疑在此章之前。据墨子知之。’
《墨子》31非儒
孔某之齐,见景公。景公悦,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⑫,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⑬,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崇丧遂哀⑭,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⑮,不可使导众。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⑯,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⑰,务趋翔之节以观众⑱,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⑲,累寿不能尽其学⑳,当年不能行其礼㉑,积财不能赡其乐㉒,繁饰邪术以营世君㉓,盛为声乐以淫遇民㉔。其道不可以示世㉕,其学不可以导众。今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㉖。”公曰:“善!”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注释
⑫ 浩居而自顺: 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浩居,即倨傲。 ⑬ 淫人: 迷惑人。 ⑭ 崇丧遂哀: 崇厚丧礼,悲哀不止。 ⑮ 机服勉容: 穿着异服,故作仪容。 ⑯ 蛊世: 蛊惑世人。 ⑰ 繁登降之礼以示仪: 繁琐进退的礼节,以显示仪轨。 ⑱ 务趋翔之节以观众: 致力于快步盘旋的礼仪,以取悦观众。 ⑲ 补民: 补益于人民。 ⑳ 累寿不能尽其学: 几辈子都不能弄通他们的学问。 ㉑ 当年不能行其礼: 人到壮年还不能实行他们的礼节。 ㉒ 积财不能赡其乐: 积累的财富不能供给他们乐舞的需求。 ㉓ 繁饰邪术以营世君: 包装美丽的邪说,以迷惑当世君主。 ㉔ 淫遇民: 祸乱人民。 ㉕ 示世: 公之于世。 ㉖ 导国先众: 引导国家,率领民众。
文》
孔子到齐国,拜见景公。景公高兴,想把尼溪封给他,来告诉晏子。晏子说:“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张,不可以教导下民;喜欢音乐而混乱人,不可以让他们亲自治民;主张命而懒于作事,不可以让他们任官;崇办丧事哀伤不止,不可以使他们热爱百姓;异服而作出庄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们引导众人。孔某人盛容修饰以惑乱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纷增登降的礼节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盘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而不可让他们言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处,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的学问,壮年人也无法行他们繁多的礼节,累积财产也不够花费在音乐上。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他们的道术不可公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民众。现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对齐国风俗有利,不是引导民众的方法。”景公说:“好。”于是赠孔子厚礼,而不给封地,恭敬地接见他而不问他的道术。
题文诗:仲尼之齐,见景公悦,欲封之以,尔稽之地,
以告晏子.对,自顺,不可教下;
好乐,不可使治;立命,不可守职;
厚葬破民,贫国久丧,哀费日,不可使民;
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无其外,故异于服,
勉于容不,可以,而驯百姓.自大贤灭,
周室之卑,威仪加多,民行滋薄;声乐繁充,
世德滋衰.今孔丘盛,声乐侈世,饰弦歌鼓,
舞以聚徒,繁登降礼,趋翔之节,以观,
博学不可,仪世劳思,不可补民,寿不能,
殚其教也,壮年不能,其礼,积财不能,
赡其乐也,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
淫愚.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
可以导民.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俗非所以,
导众存民.公曰善.于是厚礼,留封敬见,
不问其道,仲尼迺行.孔圣真情,真情精诚,
身逢乱世,礼崩乐坏,人心浇薄,游说著书,
以仁爱人,以礼正人,传情递义,导民向善.
《原文》
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1〕〔2  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3〕,以告晏子。晏子对曰:不可〔4〕。彼浩裾自顺〔5〕,不可以教下〔6〕;好乐缓于民〔7〕,不可使亲治;立命而建事〔8〕,不可守职;〔9〕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10〕,不可使子民〔11〕;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无其外〔12〕,故异于服,勉于容〔13〕,不可以道众而驯百姓〔14〕。自大贤之灭,周室之卑也,威仪加多,而民行滋薄;声乐繁充,而世德滋衰〔15〕。今孔丘盛声乐以侈世〔16〕,饰弦歌鼓舞以聚徒〔17〕,繁登降之礼〔18〕,趋翔之节以观众〔19〕,博学不可以仪世〔20〕,劳思不可以补民〔21〕,兼寿不能殚其教〔22〕,当年不能究其礼〔23〕,积财不能赡其乐〔24〕,繁饰邪术以营世君〔25〕,盛为声乐以淫愚其民〔26〕。其道也,不可以示世〔27〕;其教也,不可以导民〔28〕。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29〕,非所以导众存民也?〔30〕。公曰:善。于是厚其礼而留其封〔31〕,敬见不问其道〔32〕,仲尼乃行〔33〕。
【译文】
孔子到了齐国,拜见齐景公,景公很喜欢孔子,准备将尔稽封赏给孔子。景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晏子,晏子回答说:“不行。他傲慢而自以为是,不可以用来教导百姓;喜好礼乐对百姓宽缓,不能让他亲自治理百姓;好修身从命,而疲于作实际工作,不能勤于职守;主张厚葬破费民财,使国家贫困;丧仪长久衰念不止枉费时日,不能作父母官。德行修养最难的在于内心,而儒者只注意修饰外表,所以服饰奇特;过分注重容仪举止,不能引导众人,教化万民。自从大贤之人死之后,周王室就衰落了,礼仪的细则更加繁琐,百姓的行为却日益浇薄,世风日下;歌舞礼乐沉闷繁冗,而世间的道德日渐衰微。现在孔子用盛大的歌乐来使世风日趋奢靡,用弦歌鼓舞来聚集众人,用繁琐的上下尊卑进退的礼仪细节、以步趋的庄敬来使百姓效法。他们博学切不能于世为法,思虑劳顿却不能于人民有所补益,有加倍的寿命,也学不完他们的礼教,人到壮年也难搞清他们的仪轨,积蓄的财产不足供他们礼乐的费用。繁饰邪术以蛊惑世上的国君,盛为声乐来愚弄百姓。他们的主张,不能示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能用来教育人民。您现在打算封赏孔子,用他们的一套来改变齐国的风俗,可不是用来教育百姓、保护人民的好办法。景公说:“好。”于是留下了封赏的土地而赠给他厚重的礼物,迅速接见了他而没有问他的道德学问, 孔子受接见完就走了。
【注释】
  〔1〕 卢文弨云:‘吴本不分篇。’◎苏舆云:‘旧以此与上篇并合为一卷,意在合七略之数,今从之。’
  〔2〕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并下五章,皆毁诋孔子,殊不合经术,故着于此篇。”’
  〔3〕 孙星衍云:‘墨子作“尼谿”。“尼”、“尔”,“稽”、“谿”,声皆相近。’◎则虞案:诘墨作‘尼谿’,史记孔子世家作‘尼谿田’。
  〔4〕 则虞案:孔子世家有‘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
  〔5〕 孙星衍云:‘墨子作“浩居”,史记作“倨傲”。’◎洪颐烜云:‘“浩裾”,即“傲倨”假借字。’◎则虞案:孙诒让墨子闲诂云:‘家语三恕篇“浩浩倨者则不亲”,王肃注云:“浩浩,简略不恭之貌。”大戴礼文王官人篇云“自顺而不让”,又云“有道而自顺”,孔广森云:“自顺,谓顺非也。”’
  〔6〕 则虞案:‘教’,史记作‘为’。黄本捝‘下’字。
  〔7〕 孙星衍云:‘今本“缓”误“绥”,盐铁论作“繁于乐而舒于民”,因“舒”知为“缓”字。墨子作“好乐而淫人”。’◎钱熙祚云:‘“缓”上似脱“而”字。’◎则虞案:元刻本、吴勉学本、子汇本作‘绥’,凌本作‘缓’。
  〔8〕 孙星衍云:‘墨子作“怠事”,是言恃命而怠于事也。“建”或“逮”讹,“逮”亦为“怠”假音与。’◎孙诒让扎移云:‘孙说未塙。“建”与“券”声近字通,“建事”,谓厌倦于事也。考工记辀人云:“左不楗”,杜子春云:“书‘楗’或作‘券’。”郑康成云:“‘券’,今‘倦’字也。”墨子号令篇云:“慎无厌建。”厌建,即厌倦也。’◎则虞案:诘墨作‘怠事’。
  〔9〕 黄以周云:‘墨子“不可”下有“使”字。’◎苏舆云:‘拾补有“使”字,注云“脱”。’◎则虞案:指海本据补‘使’字。
  〔10〕孙星衍云:‘墨子作“宗丧循哀”,孔丛引墨子作“崇丧遂哀”。’◎王念孙云:‘案“道”当为“遁”,字之误也。“遁”与“循”同。墨子非儒篇云“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文义正与此同。问上篇曰“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即循哀也。(问下篇“晏子逡遁而对”,又曰“晏子逡遁对”,外上篇“晏子遵循而对”,是“遁”即“循”也。管子戒篇“桓公蹴然逡遁”,小问篇“公遵遁”,亦以“遁”为“循”。)“循”之言遂也,“遂哀”谓哀而不止也,说见谏下篇“修哀”下。’
  〔11〕孙星衍云:‘墨子作“慈民”,“子”当读为“慈”。’
  〔12〕苏舆云:‘拾补“传”作“儒”,注云:“‘传’讹。”’◎黄以周云:‘按卢校是,下章“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元刻两“儒”字亦作“传”。“无”,读为“妩”,说文:“妩,媚也。”“妩其外”,即下所谓“异于服,勉于容”。’◎于鬯云:‘“传”当为“儒”,“儒”或作“〈亻{亠舄}〉”,形与“传”形相近,故“儒”误为“传”。“无”,与“有无”之“无”本异字,说文“无”训“丰”,在林部;“〈橆,下"林中加亡"〉”训“亡”,在亡部。“有无”之“无”乃“〈橆,下"林中加亡"〉”字,特书传通作“无”字耳。此“无”字正是林部之“无”,非亡部之“〈橆,下"林中加亡"〉”,林部又云:“或说规模字。”此“无”字正规模字也。上文云“行之难者在内”,是晏子之意以儒者不务内而务外,故曰“而儒者无其外”,谓儒者徒规模其外耳。下文“异于服,勉于容”,以及“盛声乐”,“饰弦歌鼓舞”,“繁登降”,“趋翔”一切云云,皆伸发儒者规模其外之实也。“儒”误为“传”,又不察“无”字而认为“有无”之“无”,则语不可通矣。或曰:儒者亦务内,而传儒道者辄略内而务外,此后代儒者通弊,宜为世所讥,非儒道本然也,则作“传”亦未始无义。鬯谓:非晏子意也。晏子之道,墨道也。彼非儒,固举儒而非之,犹儒家之非佛,固举佛而非之,岂能曰佛是而所非者僧邪?且晏子所讥者,孔子也,下章云“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彼元刻本正作“始吾望传而贵之,今吾望传而疑之”。孙星衍音义云:“‘望儒’,今本‘儒’作‘传’,据孔丛改。”则孙本亦原作“传”,改作“儒”。墨子非儒篇“儒者迎妻”,“儒”旧本亦误作“传”,毕沅本据彼下文改“传”为“儒”,岂非并“儒”误为“传”之的证与。’◎刘师培校补云:‘“传”字当从卢校作“儒”,“无”与“膴”同。盐铁论论诽篇丞相史引晏子曰:“儒者并于言而寡于实,繁于乐而舒(此即本书‘绥于民’。广雅释诂四:‘绥,舒也。’孙改‘绥’为‘缓’,非是)于民,久丧以害生,厚葬以伤业,礼烦而难行,道近而难遵,称往古而訾当世,贱所见而贵所闻。”与此节略同。“膴”,犹“华”也。’
  〔13〕孙星衍云:‘墨子作“机服勉容”,孙诒让闲诂云:“‘机’,危也。‘危服’盖犹言‘危冠’。‘勉’,‘俛’之假字,言其冠高而容俛也。”’◎则虞案:‘异于服’者,如儒行所谓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也。亦即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也’。说苑:‘蟹螺者宜禾。’蟹螺,盖高地;解果,即高冠,亦即所谓危冠也。‘勉于容’,即儒行所谓坐起恭敬。
  〔14〕孙星衍云:‘“道”,墨子作“导”。’◎文廷式云‘“驯”通作“训”。’
  〔15〕则虞案:史记作‘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
  〔16〕孙星衍云:‘墨子作“盛容修饰以蛊世”。’
  〔17〕则虞案:墨子无‘饰’字。
  〔18〕孙星衍云:‘墨子下有“以示仪”三字。’◎则虞案:当据补。
  〔19〕孙星衍云:‘墨子作“劝众”。’◎文廷式云:‘趋翔,即趋跄也。(吕览尊师篇“病趋翔”,毕沅曰:“‘翔’与‘跄’同。”)◎则虞案:‘趋’上,墨子有‘务’字。
  〔20〕孙星衍云:‘墨子作“儒学不可使议世”。’◎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博’误‘传’。
  〔21〕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脱‘以’字。
  〔22〕孙星衍云:‘墨子作“絫寿不能尽其学”。’◎则虞案:史记作‘累世不能殚其学’。
  〔23〕孙星衍云:‘“究”,墨子作“行”。’◎苏舆云:‘尔雅云:“丁,当也。”“丁”“当”一声之转。此云“当年”者,“丁年”也;“丁年”者,“壮年”也。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女有当年而不绩者。”淮南齐俗篇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妇人当年而不织。”管子揆度篇曰:“老者谯之,当壮者遣之边戍。”“当壮”即“丁壮”。轻重丁篇“男女当壮”,轻重戊篇又作“丁壮”。是皆“丁”“当”同义之证也。’
  〔24〕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赡’误‘瞻’,黄本误‘胆’。
  〔25〕孙星衍云:‘说文:“〈膋,下"月改目上"〉,惑也。”高诱注淮南:“营,惑也。”二通。’
  〔26〕孙星衍云:‘墨子作“以淫遇民”。’◎苏舆云:‘“愚”、“遇”古字通。庄子则阳篇“匿为物而愚不识”,释文:“‘愚’一本作‘遇’。”秦策“今愚惑,与罪人同心”,姚本作“遇惑”,并其证矣。’◎苏时学云:‘“其”字误衍。’
  〔27〕孙星衍云:‘今本脱“其道”字,“世”字据墨子增。’◎黄以周云:‘元刻脱“其道”字“世”字。’
  〔28〕孙星衍云:‘墨子作“导众”,孔丛作“家”,非。’◎则虞案:‘教’,墨子作‘学’。作‘学’者是,盖‘𢽾’‘教’形近而讹。
  〔29〕孙星衍云:‘“移”,墨子作“利”。’◎则虞案:作‘移’者是。又墨子无‘国之’二字。
〔30〕孙星衍云:‘墨子作“导国先众。”’◎则虞案:史记作‘非所以先细民也’。
  〔31〕孙星衍云:‘今本脱“封”字,据墨子增。’◎则虞案:活字本、嘉靖本、子汇本均脱。
  〔32〕俞樾云:‘按“敬”字当作“苟”。尔雅释诂:“亟,疾也。”释文曰:“字又作‘苟’。”是“苟”与“亟”通,“苟见”犹云“亟见”,孟子万章篇“穆公亟见于子思”,与此同义。亟见而不问其道,仲尼所以行也。“苟”字经传罕见,浅人遂加“攴”作“敬”耳。’
  〔33〕孙星衍云:‘墨子非儒篇此作“孔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归于鲁”云云,疑本晏子春秋。后人以其诋讥孔子,乃删去其文,改为“仲尼乃行”四字。墨子非儒篇又载:“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丘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戮。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不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易而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而孔丘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本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丘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鸣呼!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丘之与白公同也。’”亦晏子春秋本文后人删去者,疑在此章之前。据墨子知之。’
《墨子》31非儒
孔某之齐,见景公。景公悦,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⑫,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⑬,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崇丧遂哀⑭,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⑮,不可使导众。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⑯,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⑰,务趋翔之节以观众⑱,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⑲,累寿不能尽其学⑳,当年不能行其礼㉑,积财不能赡其乐㉒,繁饰邪术以营世君㉓,盛为声乐以淫遇民㉔。其道不可以示世㉕,其学不可以导众。今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㉖。”公曰:“善!”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注释
⑫ 浩居而自顺: 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浩居,即倨傲。 ⑬ 淫人: 迷惑人。 ⑭ 崇丧遂哀: 崇厚丧礼,悲哀不止。 ⑮ 机服勉容: 穿着异服,故作仪容。 ⑯ 蛊世: 蛊惑世人。 ⑰ 繁登降之礼以示仪: 繁琐进退的礼节,以显示仪轨。 ⑱ 务趋翔之节以观众: 致力于快步盘旋的礼仪,以取悦观众。 ⑲ 补民: 补益于人民。 ⑳ 累寿不能尽其学: 几辈子都不能弄通他们的学问。 ㉑ 当年不能行其礼: 人到壮年还不能实行他们的礼节。 ㉒ 积财不能赡其乐: 积累的财富不能供给他们乐舞的需求。 ㉓ 繁饰邪术以营世君: 包装美丽的邪说,以迷惑当世君主。 ㉔ 淫遇民: 祸乱人民。 ㉕ 示世: 公之于世。 ㉖ 导国先众: 引导国家,率领民众。
文》
孔子到齐国,拜见景公。景公高兴,想把尼溪封给他,来告诉晏子。晏子说:“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张,不可以教导下民;喜欢音乐而混乱人,不可以让他们亲自治民;主张命而懒于作事,不可以让他们任官;崇办丧事哀伤不止,不可以使他们热爱百姓;异服而作出庄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们引导众人。孔某人盛容修饰以惑乱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纷增登降的礼节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盘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而不可让他们言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处,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的学问,壮年人也无法行他们繁多的礼节,累积财产也不够花费在音乐上。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他们的道术不可公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民众。现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对齐国风俗有利,不是引导民众的方法。”景公说:“好。”于是赠孔子厚礼,而不给封地,恭敬地接见他而不问他的道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