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9|回覆: 1

[其他] 賈誼【過秦論】下詩解2不知己過忠臣不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8 13: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過秦論】下詩解2不知己過忠臣不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題文詩:
秦王足己,而不,遂過不變.二世受之,
因而不改,暴虐以至,禍子嬰,孤立無親,
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宜乎?
當此時也,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
所以不敢,盡忠指過,秦俗多忌,諱之禁也,
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
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
是以三主,失道而其,忠臣不諫,智士不謀,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
蔽之傷國,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
而天下治.其強也時,禁暴誅亂,而天下服;
其弱之時,王霸征而,諸侯;其削之時,
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繁法嚴刑,
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
故周王能,序得其道,千載不絕;秦本末失,
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鄙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故所,
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
察盛衰理,審權勢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
曠日長久,社稷.情通古今,以古鑒今.
【原文】2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譯文】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於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柔弱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並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於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着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內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

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鑑)。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於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捨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chocoba 發表於 2025-4-2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賈誼【過秦論】下篇詮解:秦亡之鑑與治國之道

賈誼【過秦論】下篇直指秦朝覆滅之因,以『不知己過』為樞機,剖陳三代君主之失,更以周秦對比,申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理。其文辭峻切,義理深邃,今試為詮解。

一、 秦主之惑:諱過遂非,終至傾覆
賈誼謂秦王『足己而不問』,二世『因而不改』,子嬰『孤立無輔』,三主皆『終身不悟』。此非無智士,實因秦俗『忌諱之禁』酷烈,忠言未出而身已糜碎,遂使天下士人『重足而立,闔口不言』。暴政壅塞言路,奸亂不上聞,終致『失道而亡』。此段直指專制之弊:拒諫者必塞視聽,塞視聽者必失天下。

二、 周秦對比:本末之辨與治亂之機
賈誼以周代『序得其道』與秦『本末並失』對舉:先王設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強時禁暴,弱時守附,故能『千載不絕』;秦則『繁法嚴刑』以震天下,及衰而『百姓怨叛』。二者差異,在於周以制度容變通,秦以威權扼生機。秦法之密,適成其亡;周制之疏,反得其久。此中深意,直指治國須『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

三、 歷史之鑑:通古今而因時變
篇末引鄙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申明君子治國,當『觀上古、驗當世、參人事』。賈誼非徒論秦過,更欲漢廷以秦為鏡:法度貴在因時,政權重在通變。其『去就有序,變化因時』八字,尤見儒家『經權』智慧——固守根本而靈活施政,方為『社稷長安』之道。

結語
【過秦論】之價值,不僅在史論精闢,更在警示後世:諱疾者必亡,察過者方興。今人讀之,猶當惕然:治國、修身,皆須以『不自足、不遂非』為要。歷史雖遠,其理長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