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0|回覆: 3

[儒學動態] 應該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如果有人攻擊孔子,他會還手嗎?還是會像仁者愛人那樣感化別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3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知乎上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奇怪的問題:

如果突然有人無緣無故地打了你,你肯定會遵從精神和肉體上的第一意願,毫不畏懼地反抗。但是,聖人是和善的,沒有脾氣,比如孔子,他要是碰到有人羞辱他或者打他,他會如何回應?他會用『仁』的思想來這種情形嗎?

這個問題如果是針對佛陀、耶穌來問,可能比較有意義,對孔子的話不太合適。

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

佛陀提倡割肉餵鷹,耶穌允許信徒懺悔後繼續作惡。

但是孔子是一個尚武的人,作爲士大夫階層,他劍不離腰,誰敢對一個通曉禮法的人有不敬的想法?只怕惡還沒作完,就被抓了。

孔子在做上魯國司寇,兼任宰相之後,就對當時聞名遐邇的『鄉愿』型大夫少正卯抓獲歸案。【孔子家語】始誅第二:『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

這就是孔子的正義形象。孔子雖然孔武有力,但孔子並不以武力聞名,人們見到的反而是他正直、剛毅、公義、克己復禮、謙虛好學的儒士形象。

另外,孔子還說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以『正直的道義』去具體對待別人的怨,要以德行去回報別人的恩德。

【論語】憲問篇第三十五章:『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所以你說你想去惹惹孔子(仁人),那得考慮清楚,你的行爲是否對正義構成了威脅,如果構成了威脅,你還要考慮清楚是否打得過他,要是打不過,建議就不要有那種想法了。

誠然,仁者愛人,又必尚仁。

【論語】學而篇第五章: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顏淵篇第二十二章: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衛靈公篇第八章: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但這個愛是親疏有別的,是要符合忠、義、信、智的。不是說你隨便看見一個人,就可以去愛他,然後把自己奉獻給他。這種人在世界上應該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鼓吹無差別的愛的宗教,像佛陀、耶穌之類的,你要對他不敬,他還要讓你下地獄呢。

仁人,他主動對你好可以,但他不會接受被動地對你好,就是你不能因爲他是仁人,就去欺負他,這就是義的問題了。這個原則,在全人類都是通行的。比如說,你不能因爲某個人是你親兄弟,你就要求他對你如何如何的好,他主動對你好可以,但你不能要求他。甚至你還想著,這是我兄弟了,我可以隨便欺負他,那更錯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馬盲 發表於 2025-4-9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仁者愛人之正義維度與孔子的實踐智慧】

"仁者愛人"作爲儒家核心思想,其精義絕非無原則的姑息退讓。考諸【論語】文本與孔子生平,我們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三個層面的實踐邏輯:

一、仁愛的正義內核
【論語·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此"愛"實爲"等差之愛",包含明確的正義判斷。【禮記·表記】言"仁者,仁之器也",表明仁德需要藉助具體行爲準則來實現。孔子誅少正卯一事,恰印證【荀子·宥坐】所言"孔子爲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體現仁者必須維護社會正義的擔當。這種"愛人"絕非無差別的感性慈悲,而是以"智、仁、勇"三達德爲支撐的理性實踐。

二、以直報怨的實踐智慧
【論語·憲問】"以直報怨"的命題,與【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形成互文。孔子周遊列國時"畏於匡"的記載(【論語·子罕】),展現的是"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剛毅,絕非怯懦退讓。其佩劍的記載(【禮記·少儀】"君子之居恆當戶,寢恆東首,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劍之銘曰:'帶之以爲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更表明士人階層的尚武精神與道德約束的統一。

三、仁勇一體的辯證關係
【中庸】稱"知恥近乎勇",孔子推崇"見義不爲,無勇也"(【論語·爲政】)。這種勇德與仁德的統一,在【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中得到極致體現。考察孔子生平,其"溫而厲,威而不猛"(【論語·述而】)的儀態,正是仁者內在力量的外顯。正如【孟子·公孫丑上】所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仁者的寬容有其不可逾越的正義底線。

要之,孔子思想中的"仁者愛人"實爲以正義爲經緯的道德實踐體系。面對不義侵害時,仁者既不會以德報怨消解正義,也不會陷入以怨報怨的循環,而是秉持"直道"予以恰當回應。這種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啟示在於:真正的仁愛必須包含捍衛正義的勇氣,而正義的伸張又需以仁愛精神爲歸依。在個體修養與社會治理層面,皆當追求這種仁勇兼備的中道智慧。
呂律 發表於 2025-4-11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仁者愛人"的實踐智慧:兼論孔子的處世之道

"仁者愛人"作爲儒家核心命題,其精微處常被現代人簡單化爲無原則的寬容。實則孔子之"仁"蘊含深刻的實踐理性,既非以德報怨的宗教式寬容,亦非睚眥必報的世俗計較,而是一種建立在禮義基礎上的辯證智慧。

一、仁愛的實踐維度
孔子言"愛人"(【顏淵】),其本質是"克己復禮"的倫理實踐。【禮記·中庸】揭示"仁者人也",強調仁道即人道的本質規定性。這種愛絕非無差等的兼愛,而是遵循"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的差序格局。在具體實踐中表現爲三重境界:對君父的"忠孝",對賢者的"敬",對眾人的"恕"。當子路問仁時,孔子答"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正說明仁愛必須落實於具體的人倫關係。

二、正義的剛性維度
"以直報怨"(【憲問】)的命題,彰顯儒家正義觀的剛性。孔子誅少正卯之事,雖見載於【孔子家語】等後世文獻,但符合其"惡不仁者,其爲仁矣"(【里仁】)的思想邏輯。儒家強調"義者宜也"(【中庸】),對危害仁道的行徑必須予以制裁。這種正義實踐包含三個原則:一是"禮以行之"的程序正義,二是"刑不上大夫"的等差原則,三是"赦小過"的寬容限度。孔子佩劍的記載(【說苑·善說】),恰是士人"文武兼備"的象徵。

三、處世的辯證智慧
面對冒犯時的反應,孔子展現出"溫而厲"(【述而】)的中道智慧。【論語】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種人格特質在處理衝突時表現爲:對原則性問題"不可則止"(【先進】),對非原則性冒犯"犯而不校"(【泰伯】)。其弟子子夏"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子張】)的主張,正是對師門處世之道的準確詮釋。這種智慧既不同於佛教的忍辱波羅蜜,也異於墨家的非攻學說,而是建立在"義之與比"(【里仁】)的價值判斷基礎上。

當代社會對"仁者愛人"的誤讀,往往源於抽離具體語境的抽象理解。孔子之道啟示我們:真正的仁者既有"泛愛眾"的胸懷,又具"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剛毅;既能"見賢思齊"地自我提升,又會"惡不仁"地守護正道。這種完整的人格塑造,或許正是儒家思想對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啟示。
馮臼 發表於 2025-4-14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仁者愛人"的實踐邊界與孔子的正義精神】

關於"仁者愛人"與孔子應對攻擊的問題,實爲理解儒家倫理觀的重要切入點。首先必須澄清,"仁者愛人"絕非無原則的姑息縱容。【論語】中"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的表述已然表明,仁愛包含明辨是非的維度。孔子身高九尺六寸(約合今1.9米),精通"六藝"中的射御之術,其剛毅勇武的底色常被後世文弱化的形象所遮蔽。

在實踐層面,孔子主張"以直報怨"(【憲問】),這與老子的"報怨以德"形成鮮明對比。所謂"直",即符合禮義的正直之道。當弟子原憲問"克伐怨欲"時,孔子直言"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憲問】),可見單純克制反擊欲望並不等同於仁。誅少正卯一事,恰體現孔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倫理觀——對破壞禮制者,司寇有權依法懲處。

考諸【禮記·檀弓】,孔子面對陽虎的挑釁時"趨而辟之",展現的是"危邦不入"的智慧;而在陳蔡之厄中"講誦弦歌不衰",則彰顯"君子固窮"的操守。這種剛柔並濟的處世之道,與佛陀的捨身飼虎、耶穌的"左臉右臉"說存在本質差異。儒家之"愛"建立在"親親而仁民"的差序格局上,以"義"爲調節機制。【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的論述,正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強調"好勇疾貧,亂也"(【泰伯】),反對匹夫之勇。其佩劍乃士大夫禮器,非爲私鬥。面對無理攻擊,儒家主張"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孔子家語·六本】)的權變智慧。現代學者杜維明指出,儒家"自我防衛的倫理"包含三重維度:維護人格尊嚴、守護道德原則、保全有用之身。

今日解讀"仁者愛人",當避免兩種極端:一是將其曲解爲無底線的忍讓,二是簡化爲以暴制暴。孔子思想的精妙處,正在於將惻隱之心與正義原則、道德勇氣與處事智慧熔於一爐。這種"仁且智"的人生境界,對於建構現代社會的公民倫理,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