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7|回復: 1

[其他] 《逸周书》卷9大明武解诗解十艺十因靡敌不荒强转明武既克和服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2-15 17: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书》卷9大明武解诗解十艺十因靡敌不荒强转明武既克和服
题文诗:
畏严大武,四方,畏威乃宁.天作武,
修戎兵以,助义正违.顺天行五,官候厥政,
谓有所亡.城郭沟渠,高厚是量.既践戎野,
备慎其殃,敬其严君,乃战赦否.十艺必明,
加以十因,靡敌不荒.阵若云布,侵若风行,
轻车翼卫,在戎二方.我师,靡人不刚.
十艺也乃,大援明从,余子长兴,伐人刑余
三疑闲书,用少,兴怨.十因者为:
树仁胜欲,宾客通旅,亲戚无告,同事程巧,
能利事.艺因伐用,是谓强转,应天顺时,
时有寒暑,风雨饥疾,民乃不处,移散不败,
农乃商贾,委以淫乐,赂以美女.主人若杖,
至城下,高堙临内,日夜不懈.方阵并功,
云何能御.虽易必敬,是谓明武.城高难平,
湮之以土,开以走路,俄传器橹.因风行火,
障水下惠;用元元,文诲其寡.旁隧外权,
堕城湮溪,老弱单处,其辩乃离.既克和服,
使众咸宜,竟其金革,是谓大夷.仁爱其民.
【原文】
畏严大武,曰维四方畏威,乃宁。天作武,修戎兵,以助义正违。顺天行五官,官候厥政,谓有所亡。城郭沟渠,高厚是量。既践戎野,备慎其殃,敬其严君,乃战赦。十艺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敌不荒。阵若云布,侵若风行,轻车翼卫,在戎二方。我师之穷,靡人不刚。十艺:一大援,二明从,三余子,四长兴,五伐人,六刑余,七三疑,八闲书,九用少,十兴怨。十因:一树仁,二胜欲,三宾客,四通旅,五亲戚,六无告,七同事,八程巧,九□能,十利事。艺因伐用,是谓强转,应天顺时,时有寒暑,风雨饥疾,民乃不处,移散不败,农乃商贾,委以淫乐,赂以美女。主人若杖,□至城下,高堙临内,日夜不解。方阵并功,云何能御。虽易必敬,是谓明武。城高难平,湮之以土,开之以走路,俄传器橹。因风行火障水,水下惠,用元元,文诲其寡。旁隧外权,堕城湮溪,老弱单处,其辩乃离。既克和服,使众咸宜,竟其金革,是谓大夷。

【译文】
威武神圣的战事。只有畏惧它的威严,四方才能安宁。上天安排武事,整治军队兵器,以匡扶正义矫正不义来顺从天意。设五官,为其有失,五官当恪守其职。
敌人的城墙护城河,要测量它的高度深度。已经进入敌人境要处处警戒可能发生的灾祸。认真对待战事,决定是战还是不战。十种作战艺术要明白,再加上十种作战的依靠,那就没有敌人不败逃的。布阵要像行云一样密实,进攻要像风行一样迅疾。战车如羽翼护卫在中军两旁。即使我们的军队走到困境,也没有人不勇武刚强。
十艺是:一,告知外有大援;二,告知后有增随;三,告知有庶子从军;四,告知是为长久兴盛;五,告知是讨伐有罪;六,告知徒隶可立功赎罪;七,会使用三种疑兵之计;八,会使用反间之书;九,会指挥少而精的部队;十,会给敌国制造怨恨。

十因是:一,树立仁德;二,战胜私欲;三,使臣游士;四,通旅商人;五,同姓姻亲;,六,孤人寡妇;七,共事同僚;八,合于法式的技巧;九,身怀技能之人;十,精良的器物。
十艺、十因交互使用,这就叫有强大的辅助。要顺应自然与季节,四季有寒有暑。遇上风灾、水灾、饥荒与疾病,百姓就会流离。如果百姓迁移流散不加制止,农民就会转为商贾。
把淫荡的乐传给他们,把美女送给他们。如果敌国君主拒不接受,就把军队开到他的城下。用高堙窥视城内,日夜都不放松。两列队伍一同进攻,他又如何抵挡?即使容易攻下,也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才叫做明武。
城墙很高难于平视,就用土来填塞。把他们的逃路留出,手持兵器的士兵如蚁附壁地攻城。或顺风放火用火攻,或障火决河用水攻。或从旁边挖隧道,城外燃烽火,或拆毁城墙填塞护城河,让他们的长辈与幼弱单独居处,他们的计谋就不能完成。攻城之后,要柔和服人;役使民众也要适当。仁爱地对待百姓,不欺侮他们的鳏寡。战事到此终了,这样才叫大夷。
汤勺 發表於 2025-4-14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书·大明武解》兵道义理发微

《大明武解》一篇,实为周代兵学要典,其文虽简而义理深邃。今就经文中"十艺""十因"之要旨,试为阐发。

一、兵道本源在于"助义正违"
经文开篇即揭"天作武"之奥义,明言武事乃"助义正违"之具。此与《司马法》"以战止战"之说相通,皆强调军事行动必须符合天道正义。郑玄注《周礼》云:"武非黩也,所以禁暴戢兵。"正可与此互证。所谓"顺天行五官",实指军事建置必须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此乃先秦"军政合一"思想之体现。

二、战备之道的双重维度
经文详述战前准备:"城郭沟渠,高厚是量"体现物质准备;"敬其严君,乃战赦否"则强调精神准备。这种"形""神"兼备的战备观,与《孙子兵法》"道天地将法"五事之说遥相呼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十艺"体系:
1.大援(战略支援)
2.明从(明确服从)
3.余子(预备力量)
4.长兴(持久作战)
5.伐人(主动进攻)
6.刑余(军纪整肃)
7.三疑(疑兵之计)
8.闲书(情报工作)
9.用少(精兵策略)
10.兴怨(瓦解敌志)

此十艺构成完整的战术体系,较《六韬》所述更为系统。其中"闲书"一项尤值注意,当指军事文书与情报传递,可见当时已形成专业化的军事通信系统。

三、"十因"体现的战争伦理
"十因"之说尤为精微:
1.树仁(施行仁政)
2.胜欲(克制私欲)
3.宾客(善待使节)
4.通旅(保障商旅)
5.亲戚(和睦宗族)
6.无告(救济孤寡)
7.同事(同僚协作)
8.程巧(重视技术)
9.技能(培养专才)
10.利事(完善制度)

此十因实为战争的道义基础,与《吴子》"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之说相通。其中"树仁胜欲"二因,直指军事统帅的道德修养,与《孙子》"将者五德"之说可相印证。

四、战术运用的辩证智慧
经文所述"强转"之术,展现周人用兵之妙:"因风行火,障水下惠"体现自然力运用;"旁隧外权,堕城湮溪"显示工程战术;"老弱单处,其辩乃离"则是心理战术。这种多维一体的战术思维,较之《尉缭子》所述更为丰富。特别是"既克和服"的战后处理思想,与《司马法》"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的记载完全一致。

要之,《大明武解》虽文字古奥,然其蕴含的军事思想体系完整:以天道正义为根本,以完备准备为基础,以道德伦理为约束,以灵活战术为手段。这种"义利兼顾""文武并重"的战争观,正是周代礼乐文明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对后世中国兵学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学者若能结合金文资料与先秦兵书互证,必能更深入把握其中精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