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0|回覆: 1

[其他] 【逸周書】卷9大明武解詩解十藝十因靡敵不荒強轉明武既克和服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15 17: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9大明武解詩解十藝十因靡敵不荒強轉明武既克和服
題文詩:
畏嚴大武,四方,畏威乃寧.天作武,
修戎兵以,助義正違.順天行五,官候厥政,
謂有所亡.城郭溝渠,高厚是量.既踐戎野,
備慎其殃,敬其嚴君,乃戰赦否.十藝必明,
加以十因,靡敵不荒.陣若雲布,侵若風行,
輕車翼衛,在戎二方.我師,靡人不剛.
十藝也乃,大援明從,餘子長興,伐人刑餘
三疑閒書,用少,興怨.十因者為:
樹仁勝欲,賓客通旅,親戚無告,同事程巧,
能利事.藝因伐用,是謂強轉,應天順時,
時有寒暑,風雨飢疾,民乃不處,移散不敗,
農乃商賈,委以淫樂,賂以美女.主人若杖,
至城下,高堙臨內,日夜不懈.方陣並功,
云何能御.雖易必敬,是謂明武.城高難平,
湮之以土,開以走路,俄傳器櫓.因風行火,
障水下惠;用元元,文誨其寡.旁隧外權,
墮城湮溪,老弱單處,其辯乃離.既克和服,
使眾咸宜,竟其金革,是謂大夷.仁愛其民.
【原文】
畏嚴大武,曰維四方畏威,乃寧。天作武,修戎兵,以助義正違。順天行五官,官候厥政,謂有所亡。城郭溝渠,高厚是量。既踐戎野,備慎其殃,敬其嚴君,乃戰赦。十藝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敵不荒。陣若雲布,侵若風行,輕車翼衛,在戎二方。我師之窮,靡人不剛。十藝:一大援,二明從,三餘子,四長興,五伐人,六刑餘,七三疑,八閒書,九用少,十興怨。十因:一樹仁,二勝欲,三賓客,四通旅,五親戚,六無告,七同事,八程巧,九□能,十利事。藝因伐用,是謂強轉,應天順時,時有寒暑,風雨飢疾,民乃不處,移散不敗,農乃商賈,委以淫樂,賂以美女。主人若杖,□至城下,高堙臨內,日夜不解。方陣並功,云何能御。雖易必敬,是謂明武。城高難平,湮之以土,開之以走路,俄傳器櫓。因風行火障水,水下惠,用元元,文誨其寡。旁隧外權,墮城湮溪,老弱單處,其辯乃離。既克和服,使眾咸宜,竟其金革,是謂大夷。

【譯文】
威武神聖的戰事。只有畏懼它的威嚴,四方才能安寧。上天安排武事,整治軍隊兵器,以匡扶正義矯正不義來順從天意。設五官,為其有失,五官當恪守其職。
敵人的城牆護城河,要測量它的高度深度。已經進入敵人境要處處警戒可能發生的災禍。認真對待戰事,決定是戰還是不戰。十種作戰藝術要明白,再加上十種作戰的依靠,那就沒有敵人不敗逃的。布陣要像行雲一樣密實,進攻要像風行一樣迅疾。戰車如羽翼護衛在中軍兩旁。即使我們的軍隊走到困境,也沒有人不勇武剛強。
十藝是:一,告知外有大援;二,告知後有增隨;三,告知有庶子從軍;四,告知是為長久興盛;五,告知是討伐有罪;六,告知徒隸可立功贖罪;七,會使用三種疑兵之計;八,會使用反間之書;九,會指揮少而精的部隊;十,會給敵國製造怨恨。

十因是:一,樹立仁德;二,戰勝私慾;三,使臣游士;四,通旅商人;五,同姓姻親;,六,孤人寡婦;七,共事同僚;八,合於法式的技巧;九,身懷技能之人;十,精良的器物。
十藝、十因交互使用,這就叫有強大的輔助。要順應自然與季節,四季有寒有暑。遇上風災、水災、饑荒與疾病,百姓就會流離。如果百姓遷移流散不加制止,農民就會轉為商賈。
把淫蕩的樂傳給他們,把美女送給他們。如果敵國君主拒不接受,就把軍隊開到他的城下。用高堙窺視城內,日夜都不放鬆。兩列隊伍一同進攻,他又如何抵擋?即使容易攻下,也一定要認真對待,這才叫做明武。
城牆很高難於平視,就用土來填塞。把他們的逃路留出,手持兵器的士兵如蟻附壁地攻城。或順風放火用火攻,或障火決河用水攻。或從旁邊挖隧道,城外燃烽火,或拆毀城牆填塞護城河,讓他們的長輩與幼弱單獨居處,他們的計謀就不能完成。攻城之後,要柔和服人;役使民眾也要適當。仁愛地對待百姓,不欺侮他們的鰥寡。戰事到此終了,這樣才叫大夷。
湯勺 發表於 2025-4-14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大明武解】兵道義理髮微

【大明武解】一篇,實為周代兵學要典,其文雖簡而義理深邃。今就經文中"十藝""十因"之要旨,試為闡發。

一、兵道本源在於"助義正違"
經文開篇即揭"天作武"之奧義,明言武事乃"助義正違"之具。此與【司馬法】"以戰止戰"之說相通,皆強調軍事行動必須符合天道正義。鄭玄注【周禮】云:"武非黷也,所以禁暴戢兵。"正可與此互證。所謂"順天行五官",實指軍事建置必須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此乃先秦"軍政合一"思想之體現。

二、戰備之道的雙重維度
經文詳述戰前準備:"城郭溝渠,高厚是量"體現物質準備;"敬其嚴君,乃戰赦否"則強調精神準備。這種"形""神"兼備的戰備觀,與【孫子兵法】"道天地將法"五事之說遙相呼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十藝"體系:
1.大援(戰略支援)
2.明從(明確服從)
3.餘子(預備力量)
4.長興(持久作戰)
5.伐人(主動進攻)
6.刑餘(軍紀整肅)
7.三疑(疑兵之計)
8.閒書(情報工作)
9.用少(精兵策略)
10.興怨(瓦解敵志)

此十藝構成完整的戰術體系,較【六韜】所述更為系統。其中"閒書"一項尤值注意,當指軍事文書與情報傳遞,可見當時已形成專業化的軍事通信系統。

三、"十因"體現的戰爭倫理
"十因"之說尤為精微:
1.樹仁(施行仁政)
2.勝欲(克制私慾)
3.賓客(善待使節)
4.通旅(保障商旅)
5.親戚(和睦宗族)
6.無告(救濟孤寡)
7.同事(同僚協作)
8.程巧(重視技術)
9.技能(培養專才)
10.利事(完善制度)

此十因實為戰爭的道義基礎,與【吳子】"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之說相通。其中"樹仁勝欲"二因,直指軍事統帥的道德修養,與【孫子】"將者五德"之說可相印證。

四、戰術運用的辯證智慧
經文所述"強轉"之術,展現周人用兵之妙:"因風行火,障水下惠"體現自然力運用;"旁隧外權,墮城湮溪"顯示工程戰術;"老弱單處,其辯乃離"則是心理戰術。這種多維一體的戰術思維,較之【尉繚子】所述更為豐富。特別是"既克和服"的戰後處理思想,與【司馬法】"入罪人之地,無暴神祇"的記載完全一致。

要之,【大明武解】雖文字古奧,然其蘊含的軍事思想體系完整:以天道正義為根本,以完備準備為基礎,以道德倫理為約束,以靈活戰術為手段。這種"義利兼顧""文武並重"的戰爭觀,正是周代禮樂文明在軍事領域的集中體現,對後世中國兵學思想發展影響深遠。學者若能結合金文資料與先秦兵書互證,必能更深入把握其中精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