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56|回覆: 1

[醫藥資訊] 一個被嚴重低估的『新冠退熱』食療古方,退燒解毒!同時注意濫用西藥或將造成嚴重後果!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22-12-24 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現在買藥難啊,筆者想進點藥,發現也夠嗆,工作人員陽的陽、物流停的停,網上買吧,不是搶光沒貨了,就是物流不發不收了,估計這種情況,要隨著每個地區的感染高峰削減,陽康們逐漸回歸,才會逐漸正常。

徐文兵:北京1月8號左右將面臨死亡高峰,濫用西藥退燒、失治、誤治的後果將會凸顯。嬰幼兒會出現合併腦炎的 ...

徐文兵:北京1月8號左右將面臨死亡高峰,濫用西藥退燒、失治、誤治的後果將會凸顯。嬰幼兒會出現合併腦炎的 ...

這個時候,最痛苦的就是發著燒、手頭沒藥,或者吃了一些退燒藥結果都沒啥用的人了。

說到這,筆者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不論什麼方子方法,都有人有效,有人無效,你罵網紅清瘟沒用,就有人挺,說自己用了確實挺好;你說小柴胡管用,吃了不嘔不苦了,但也有人說吃了不行;

還有網上普遍反映比較好的怕冷無汗、用葛根湯退熱的,也有人說吃了沒效果,還有網紅西藥布洛芬,也一樣有人吃了不管用的,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不是藥好不好用,關鍵是大千世界,每個人體質千差萬別,要用對合適自己的藥和劑量,才是關鍵,筆者還是那句話,平時不提升一下自己的醫學知識、不了解自己的體質,關鍵時刻就會抓瞎,只能隨大流、把自己當小白鼠亂試了,所以學中醫,功在平時,這次就是個考試。

廢話不多說,退熱的方法越多越好,肯定對一些人是有效果的,比如筆者之前就說過的三豆飲,詳細的可以看看這個之前連結:被嚴重低估的一個食療古方,能退燒、能解毒、能養腎,可治百病!

這麼簡單好用的方子,很早之前就介紹過了,能記起來的人不多呀。

方法其實真簡單,黃豆、綠豆、黑豆各抓一大把,如果怕冷嚴重的就不要放綠豆(太涼)了,多放點黑豆(補補腎)、黃豆(補補脾肺),然後高壓鍋、或者普通鍋多煮個把小時,豆子煮爛,只喝豆汁就行;

有不少中醫愛好者又把它撿起來用了,有的人只有黃豆,煮湯吃了一樣解熱退熱,效果很好呢。

最絕的,有個老中醫讓病人吃黃豆來治肺病,補土生金,有個測試方法:如果病人嚼生黃豆,覺得香甜好吃,就說明對症,一直吃到覺得黃豆有土腥味、難以下咽、不想吃了,病就差不多好了!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4-7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豆飲之妙用與辨證施食要旨】
(按:本文依【黃帝內經】"藥以祛之,食以隨之"之旨,論食療古方應用之道)

一、辨證論治乃中醫精髓
觀今之疫病用藥亂象,恰印證【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三豆飲之效驗差異,實爲"五運六氣各有所主,九候九竅各有所通"(【素問·六節藏象論】)之體現。黃豆甘平入脾,綠豆甘涼入肝,黑豆甘咸入腎,三物配伍暗合"三才"之道,然用者當明:
1. 太陽表實證(惡寒無汗)當去綠豆加蔥白
2. 少陰虛寒證(脈微肢冷)當加生薑
3. 陽明腑實證(高熱便秘)可增綠豆至兩倍

二、三豆飲源流考辨
此方實脫胎於【本草綱目】"解百毒,殺百邪"之記載,經清代溫病學家化裁而成。考吳鞠通【溫病條辨】有"五汁飲"養陰,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重豆類解毒,皆與此方理法相通。現代研究證實:
黃豆異黃酮可調節免疫(【神農本草經】"主癰腫"之驗)
綠豆蛋白酶抑制劑能抗病毒(合【本經】"主丹毒煩熱"之說)
黑豆花青素可護腎(應【別錄】"逐水脹"之功)

三、施食禁忌須謹記
雖爲食療,亦有章法:
1. 中焦虛寒者(舌淡苔白滑)當加粳米同煮
2. 濕熱蘊結者(苔黃膩)可加赤小豆
3. 服後微汗乃"營衛和"之佳兆,若大汗當停服
4. 現代醫學之電解質紊亂者,當佐淡鹽水

四、藥食同源之現代啟示
【千金要方】云:"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三豆飲之妙,正在於:
1. 以谷氣助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2. 以五味調五臟("五穀爲養"之實踐)
3. 以平淡勝峻烈(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今人當悟:非藥無效,乃用不得法。建議發熱初起即服,配合"一尺三寸"(內關、合谷)穴位按壓,較之盲目囤藥,更合"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古訓。

(註:具體應用須結合四診,孕婦及特殊體質者請諮詢執業中醫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