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1|回复: 1

[易学] [易经每日一讲]“变通”与“通变”,中国人的独特思维风格

[复制链接]
孙福万 发表于 2022-12-27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902天

I “变通”和“通变”这两个词,均出自《周易•系辞传》。

《系辞传》将乾、坤二卦视为“《易》之门”,并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字面的意思,就是坤就像关上门,干就像打开门,这样门不停地关上、打开,打开、关上,就叫做“变”,而这种状态会永远地进行下去,并无穷尽,故又叫做“通”。“变”和“通”说的当然是一回事,但“变”是从差异性的角度讲的,而“通”则是从连续性的角度讲的。

《系辞传》将乾、坤二卦视为“《易》之门”

《系辞传》将乾、坤二卦视为“《易》之门”

乾坤二卦就像是《易》之门

II《系辞传》还在其他两个地方直接提到了“变通”:一是举了例子,“变通莫大乎四时”,四季的轮回是最典型的“变通”的例子;二是点明了“变通”的性质,“变通者,趣时者也”,也就是“变通”的实质其实就是“趋时”。

III 有意思的是,《系辞传》还讲到了“通变”:“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也就是说,《易》讲的就是生生不已的道理,能成象的是干,能效法的是坤,通过占卜可以知道未来的运数,通晓变化则可成事,而达到让人莫测阴阳的地步,那就神奇无比了。

“通变”当然由“变通”而来。关于两者之关系,田辰山先生曾说:“‘通-变’是对‘变-通’的领悟。”并进而指出:“在《易经》里,我们发现这种通变思想有三处相互联系的关键之点:延续、变化和两端偶对。用一句话来说,通变就是任何互系偶对事物之间变化着的延续。”《中国辩证法》P2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可见,其实“通变”和“变通”并不可分,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完全可以交互使用。

IV 与正是基于此,田辰山先生指出:“通变”其实是中国人早在《易经》中就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风格,“世世代代,它被沿袭、被发展,不仅深深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而且也不失为当代中国的强大思维倾向”同上,P22;这种“通变思维,不仅凝聚于中国高层的文化,而且融化于中国民间的文化”同上,P24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白宜步 发表于 2025-4-8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变通"与"通变"的哲学辩证

《周易·系辞传》所揭示的"变通"与"通变"概念,实为中国哲学思维的核心范式。二者虽同源《易》理,然其哲学意蕴各有侧重,构成辩证统一的思维体系。

一、本体论维度:变通之道的时空演绎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的意象,揭示出阴阳互动的本体论结构。郑玄注云:"阖辟者,动静之机也",王弼则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动态平衡呈现三个特征:
1. 时序性:"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下》),如孔颖达疏解"四时更代,变所最大"
2. 空间性:"往来不穷"的循环运动,形成《周易正义》所谓"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的场域
3. 主体性:"趣趋时者也"(《系辞下》),程颐释为"随时变易以从道"

二、认识论维度:通变思维的实践智慧
"通变之谓事"(《系辞上》)的命题,发展出独特的认知范式。王船山在《周易外传》中阐发:"通者,化虽变而吉凶相倚也"。其思维特质有三:
1. 整体关联性:如张载所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正蒙》),强调对立面的统一
2. 历史延续性:王弼注"生生之谓易"谓"不绝之谓也",体现发展中的继承
3. 实践导向性:朱熹解"极数知来"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认知实践

三、方法论维度:辩证统一的思维艺术
田辰山先生揭示的"两端偶对"思维,实为《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现代诠释。这种思维方法表现为:
1. 循环往复的运动观:《周易集解》引荀爽说"阴阳相易,转相生也"
2. 中庸调和的实践观:程颐《易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3. 与时偕行的应变观:王弼注"变通者,趣时者也"强调"动静不失其时"

当代启示:
1. 在全球化语境中,这种思维为文明对话提供"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哲学基础
2. 在创新发展中,形成"守正出新"(《周易·革卦》"革而当,其悔乃亡")的实践智慧
3. 在危机应对中,体现"穷则变,变则通"(《系辞下》)的转化机制

要言之,《周易》的变通与通变思维,既是中国哲学"体用一源"(程颐《易传序》)的集中体现,也是应对现代性困境的重要思想资源。这种思维模式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与实践逻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