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05|回覆: 1

[其他] 【逸周書】卷66殷祝解詩解天下唯有道者有之理之紀之宜久處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2 21:0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66殷祝解詩解天下唯有道者有之理之紀之宜久處之
題文詩:
湯將放桀,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
扶老攜幼,奔國中虛.桀請湯曰:所以,
為國者,以有家也;所以,為家者,
以有人也.吾之,無家無人,君有人請,
致國君有.湯曰否,作道,明教士民,
今君滅道,殘政士民,惑矣吾往,為王明之.
士民復致,於桀:以薄之居,濟民之賤,
何必君更?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千里,
止於不齊,民往奔,湯於中野.桀復請湯,
君之有.湯曰否,為君明之,士民復重,
請之讓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
民復奔湯.桀又曰國,君之有也,吾則外人,
有言彼以,吾道是邪,我將為之.湯曰此,
君王之士,君王之民,之何?不能止桀.
湯曰欲從,者從君王.桀與其屬,五百人者,
去居南巢.湯放桀而,三千,諸侯大會,
取天子璽,置其座左.湯退再拜,從諸侯位.
: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
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可以之,
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
唯有道者,宜久處之.湯以此讓,三千諸侯,
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與諸侯誓,
曰陰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勝雄,
即謂之亂,而人弗行.諸侯之治,政在諸侯,
之大夫受,治與.至道真情,真情利民.
題解:殷,殷商。祝,祝願。殷祝,就殷商之事所發的祝願。殷商之事,指湯放桀而就君位的事。此篇在於告誡周天子,願其在位久長。即『陳古以刺今』。
【原文】
湯將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桀請湯曰:『國所以為國者,以有家;家所以為家者,以有人也。今國無家無人矣,君有人,請致國君之有也。』湯曰:『否。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今君王滅道殘政,士民惑矣,吾為王明之。』士民復致於桀,曰:『以薄之居,濟民之賤,何必君更?』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千里,止於不齊,民往奔湯於中野。桀復請湯,言:『君之有也。』湯曰:『否。無為君王明之,士民復重請之。』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復奔湯。桀又曰:『國君之有也,吾則外。人有言,彼以吾道是邪,我將為之。』湯曰:『此君王之士也,君王之民也,委之何?』湯不能止桀。湯曰:『欲從者,從君。』桀與其屬五百人去居南巢。湯放桀,而復薄三千諸侯大會,湯退,,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太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湯以此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與諸侯誓曰:『陰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雌勝雄即謂之亂,而人弗行。』故諸侯之治,政在諸侯之大夫,治與從。 【譯文】
商湯放桀以前,住在郊野之中。夏桀的士民百姓聽說湯在郊野,紛紛丟棄財物,扶老攜幼投奔他,夏桀都城變得空虛無人。夏桀請求商湯說:『國之所以是國,因為有家;家之所以是家,因為有人。現今我國中無家,家中無人了。您有了人,讓我把國交給您,歸您所有啊。商湯說:『不!從前大帝禹制定大法,公開教化士民百姓。今君王毀滅大法,傷害國政,士民百姓迷惑了。我替君王開導他們。』士民百姓只好又回到夏桀那裡,說道:『我們以亳地的湯為君王,補充那裡百姓的不足,何必又調換桀為君王呢!」」
夏桀與其下屬五百人向南遷徙一千里,停在不齊。不齊的士民百姓又奔往商湯居住的郊野之中。桀又請求商湯,說:『國家歸您有啊!』湯說:『不。我替君王開導他們。』齊地士民聽從商湯回到齊地,再次請求夏桀讓國給商湯。
夏桀與其下屬五百人遷移到魯,魯地士民百姓又投奔商湯。
夏桀又向商湯請求說:『國家歸您有啊!百姓視我是外人。有人說,『只有他們認為我的道理對,我才能繼續干。』商湯說:『這些都是君王的士民,君王的百姓,拋棄他們幹什麼?』

商湯最終不能幫助夏桀停下來。湯說:『想隨君王的隨君王!』夏桀與其下屬五百人就離開了魯,住在南巢這個地方。
湯放逐夏桀以後回到亳都,約集三千諸侯大聚會。湯取來天子的印璽,放在天子座位的左邊。商湯退下,兩拜行禮,然後到諸侯的位次上。商湯說:『這是天子的位置,有道的人可以坐上去。天下,不是一家獨有的,而是有道的人所有的。所以,天下只有有道者治理它,只有有道者經紀它,只有有道者應該長久占有它。』
湯因此多次推讓,三千諸侯沒有誰敢去即位,然後商湯才坐到天子的位置上。還與眾諸侯相約束說:『陰勝陽,就叫做變,一變上天就不佑助;雌勝雄就叫做亂,一亂人們就不依從。所以諸侯治理國政,在於他的大夫的受治與順從。』
蔡去 發表於 2025-4-9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殷祝解】王道更迭與天命所歸析義

【逸周書·殷祝解】所載湯放桀之事,實為上古政權轉移之典範案例。其文雖簡,然深蘊王道更迭之精義,可析為三重維度:

一、民心向背為政權合法性之本
文中"士民委貨扶老攜幼奔"的連續場景,構成極具象徵意義的政治圖景。桀三徙其都(不齊、魯、南巢),而民三奔湯於中野,此非偶然。【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之理,於此得到生動詮釋。桀所謂"國以有家,家以有人"的統治邏輯,恰與其失民心的現實形成反諷。湯"吾為王明之"的回應,實為以道統正治統的宣言,彰顯"王道之端在正民心"的治理智慧。

二、權力讓渡中的政治倫理
文本細緻記載了"三請三讓"的儀式過程:桀先後以"請致國君之有""君之有也""國君之有也"三次讓位,湯皆以"否"堅決推辭。這種看似形式化的禮儀,實為上古權力交接的核心程序。【論語·堯曰】載"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正是此種政治傳統的延續。湯最終即位的合法性,正源於這種嚴格的權力讓渡倫理。

三、天命觀與共治秩序
"天下非一家之有"的宣言,打破了"家天下"的狹隘觀念,確立"惟有道者可以處之"的政治原則。此與【孟子·萬章下】"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的天命觀相通。值得注意的是,湯"置天子璽於座左"而先就諸侯位的舉動,以及"三千諸侯大會"的共治場景,暗示早期中國的政治實踐實為"天命-共治"的雙重結構,遠非後世絕對君權可比。

篇末"陰勝陽謂之變""雌勝雄謂之亂"的誓詞,表面觀之似為性別秩序之論,實則隱喻政治生態的平衡之道。【周易·泰卦】"內陽而外陰"的治理智慧,於此獲得政治哲學層面的展開。所謂"諸侯之治政在諸侯",恰是封建制度下權力制衡的原始表達。

此篇雖託名"殷祝",實為周初政治家對理想政治秩序的構畫。其以史為鑑的深意,在"陳古刺今"的筆法中昭然若揭。今日讀之,猶見上古賢聖對權力本質的深刻認知,對政治倫理的執着堅守,此中華政道之精髓,歷千年而彌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