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9|回覆: 1

[道學研究] 譚峭【化書】卷6儉化詩解2食象不足所自不廉所始民情杜漸儉化慳號知儉富家國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28 21: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譚峭【化書】卷6儉化詩解2食象不足所自不廉所始民情杜漸儉化慳號知儉富家國治
題文詩:

觀食象者,食牛不足,觀戴冕者,戴冠不足.

不足所自,不廉所始.王好奢則,臣不知足;

臣好奢則,士不知足;士好奢則,民不知足;

民好奢則,天下不足.夫天下物,十以分之,

王好其一,民亦好一;王好其五,民亦好五;

王好其十,民亦好十.以十論之,則是十家,

以為一家,十國一國,十天下為,一天下何,

不弊之有!好飲酒者,其妻必貧.子好臂鷹,

其家必困.剩養一仆,日飯三甌,歲計千甌.

以一歲計,可享千兵.王者歲率,是享則必,

告勞聚怨,病在於增,不在於損.王駕牛車,

民驕於行;王居士陛,民恥於平.杜之於漸,

化之於儉.所以見葛,藟不足者,則樂然服,

布素之衣;見窳杯而,食乃欣然,用陶匏器,

民之情也.世有慳吝,之號者人,以為大辱,

殊不知始,得為純儉,之道也於,己無所與,

於民無取.我耕我食,我蠶我衣.妻子不寒,

婢僕不飢.人不怨之,神不罪之.一人知儉,

則一家富,王者知儉,則天下富.治國有常,

利民為本,聖君真情,儉樸至治,無所不治.

化書之97:食象
【原文】

觀食象者食牛不足,觀戴冕者戴冠不足。不足有所自,不廉有所始。是知王好奢則臣不足,臣好奢則士不足,士好奢則民不足,民好奢則天下不足。夫天下之物十之,王好一,民亦一;王好五,民亦五;王好十,民亦十。以十論之,則是十家為一家,十國為一國,十天下為一天下,何不弊之有!
【譯文】

看到吃大象的,就對自己吃牛感到不滿足,看到戴王冕的,就對自己戴的官帽不滿足。不滿足的心理滋生,不廉潔的事情就開始了。於是可以知道,君王喜好奢侈,則下面大臣就會對自己的生活滋生不滿足;大臣喜好奢侈,則下面士大夫就會對自己的生活滋生不滿足;士大夫喜好奢侈,則下面百姓就會對自己的生活滋生不滿足;百姓喜好奢侈,則天下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會發生匱缺。比如將天下的東西分為十種,若君王喜好其中一種,百姓也喜好這一種;若君王喜好其中五種,百姓也喜好這五種;若君王喜好十種,百姓也喜好十種。還是用十來比方,則是十家為一家,十國為一國,十個天下為一個天下,還會有什麼地方沒有弊端的呢。

化書之98:民情
【原文】

其夫好飲酒者,其妻必貧。其子好臂鷹者,其家必困。剩養一仆,日飯三甌,歲計千甌。以一歲計之,可享千兵。王者歲率是享,則必告勞而聚怨,病在於增不在於損。王駕牛車,民驕於行;王居士陛,民恥於平。杜之於漸,化之於儉。所以見葛藟不足者,則樂然服布素之衣;見窳杯而食者,則欣然用陶匏之器,民之情也。
【譯文】
丈夫好飲酒,妻子必然貧窮。孩子喜好架鷹隼的,家裏必然困苦。家中多養一個僕人,每天需要三缽飯食,一年下來就是一千餘缽飯食。按一年計算,就可以夠千名兵士一餐。君王每年都率領許多這樣的人消耗飯食,就必然會有人訴苦從而聚積民怨,其毛病在於花費的增加而不在於人數的減少。君王駕着牛車出行,百姓就會對自己步行自豪;君王居住豪宅,百姓就會為自己居住平常而羞愧。防範弊病要從微小的事情開始,最後轉化落實到節儉上。看見穿着藤葛衣服的,就會對自己粗布衣服感到欣然,見到用粗劣器物來飲食的,就會對自己的陶器感到高興。這就是民情。

【注釋】

藟(lěi):藤;葛類蔓草
窳(yǔ):粗劣
化書之99:慳號

【原文】

世有慳號者,人以為大辱,殊不知始得為純儉之道也。於己無所與,於民無所取。我耕我食,我蠶我衣。妻子不寒,婢僕不飢。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故一人知儉則一家富,王者知儉則天下富。


【譯文】

世上有人外號吝嗇,人們都以為對他是很大的侮辱,殊不知他已經得到純正的節儉之道。對自己一無所給,對他人一無所求。自己耕作自己獲取飯食,自己養蠶自己織布穿衣。妻子有衣服穿不會寒冷,僕人婢女有飯食不會飢餓。別人不對他抱怨,神仙不對他降罪。因此可知,一人懂得節儉則一家富裕,君王懂得節儉則天下富裕。
【注釋】

慳,漢字,讀作qiān,指小氣,吝嗇,缺欠。
oppyz 發表於 2025-4-1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譚峭【化書·儉化】義疏:論奢靡之弊與儉樸之道

【化書】卷六【儉化】篇以『食象』為喻,深刻揭示了社會奢靡風氣的蔓延機制及其危害。譚峭指出:『觀食象者食牛不足,觀戴冕者戴冠不足。』此句直指人心攀比之弊——見他人享用超常之物,則自身本分所得頓顯寒酸,進而滋生不滿。此『不足』之念,實為貪慾之始,亦為不廉之端。

一、奢靡之弊:自上而下的連鎖反應
譚峭以遞推邏輯闡明奢靡的擴散路徑:『王好奢則臣不足,臣好奢則士不足,士好奢則民不足,民好奢則天下不足。』統治者若崇尚奢華,必引發階層效仿,逐級向下傳導,終致全民競逐物慾,天下資源匱乏。其核心在於『欲求』與『供給』的失衡:君王若獨佔『十物』之五,民眾亦爭相效仿;若君王盡取十物,則天下資源將被徹底瓜分,形成『十家為一家,十國為一國』的惡性循環,社會必然崩壞。此論與【老子】『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遙相呼應,皆警示統治者的示範作用關乎治亂。

二、儉樸之功:杜漸防微的治本之策
面對奢靡之害,譚峭主張『杜之於漸,化之於儉』。他以日常生活為例:見葛藟(粗布)而知足者,自安於素衣;見窳杯(粗陶)而欣然者,不慕金玉之器。此即『民之情』——人心本可因儉樸而安,唯待教化引導。更進而提出『慳吝』之號(被譏為吝嗇)實為『純儉之道』的極端表現:不奪民財,不縱己欲,自給自足,『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此說雖似偏激,實為對貪婪世風的矯枉過正,意在重塑『知足常樂』的價值觀。

三、儉以治國:從個體到天下的邏輯
篇末點明儉樸的政治意義:『一人知儉則一家富,王者知儉則天下富。』個人節儉可足衣食,君主節儉則能均平資源、厚生利民。譚峭將『儉化』上升為治國常道,與【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異曲同工,但更強調統治者當以身作則,以『無所取於民』的克制實現『無所不治』的秩序。

結語
【化書】此篇以『不足—奢靡—匱乏』為鏈條,剖析社會矛盾的根源,其思想兼具道家『見素抱樸』的哲學底色與儒家『節用愛人』的實踐指向。今日讀之,猶可警醒世人:儉非吝嗇,實為惜福;化奢從儉,方為長治久安之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