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卷51論勇詩解1大夫:內據金城外任利兵胡勢必降文學:道德爲胄仁義爲劍 題文詩: 大夫又曰:荊軻懷數,年之謀而,事不就者, 尺八匕首,不足恃也.秦王憚於,不意列斷, 賁育者介,七尺之利.向使專諸,空拳則不, 免於爲擒;要離無水,不能遂功.世言強楚, 勁鄭由有,犀兕之甲,棠溪之鋌.內據金城, 外任利兵,威行諸夏,強服敵國.孟賁奮臂, 眾人輕之;怯夫有備,其氣自倍.況以吳楚, 之士舞利,劍蹶強弩,以與貉虜,騁於中原? 一人當百,不足道也!夫如此則,胡無守谷, 貉無交兵,力不支漢,其勢必降.此商君之, 所以走魏,孫臏破梁.文學對曰:楚鄭國之, 棠溪墨陽,非不利也,犀胄兕甲,非不堅也. 然而其皆,不能存者,利不足恃.秦兼六國, 師據崤函,而御宇內,金石之固,莫耶之利. 然陳勝無,士民之資,甲兵之用,鉏耰棘橿, 以破沖隆,武昭不擊,烏號不發.所謂金城, 者其非謂,築壤高土,鑿地深池.所謂利兵, 者亦非謂,吳越之鋌,干將之劍.言以道德, 爲城又以,仁義爲郭,莫之敢攻,莫之敢入, 文王是也.道德爲胄,仁義爲劍,莫之敢當, 莫之敢御.湯武是也.今不建不,可攻之城, 不可當之,兵而欲任,匹夫之役,行三尺刃, 其亦細矣!兵不可無,德不可棄,修德強兵. 德義真情,懷遠柔邇,德主兵輔,義兵無敵. 【題解】本篇就關於抗擊匈奴戰爭的問題繼續展開辯論。大夫主張繼續使用武力,甚至仿效曹劌劫盟的做法,提出『誠得勇士,乘強漢之威,凌無義之匈奴,制其死命,責以其過』,『因以輕銳隨其後,匈奴必交臂不敢格』的辦法,以期克敵制勝。文學則重彈『以道德爲城,以仁義爲郭』,『以道德爲胄,以仁義爲劍』的老調,認爲這才是『不可攻之城,不可當之兵』。 【原文】 大夫曰:荊軻懷數年之謀而事不就者(1),尺八匕首不足恃也(2)。秦王 憚於不意(3),列斷賁、育者(4),介七尺之利也。使專諸空拳(5),不免於爲 禽(6);要離無水(7),不能遂其功。世言強楚勁鄭,有犀兕之甲,棠溪之鋌 也(8)。內據金城,外任利兵,是以威行諸夏,強服敵國。故孟賁奮臂,眾人 輕之;怯夫有備,其氣自倍。況以吳、楚之士,舞利劍,蹶強弩(9),以與貉 虜騁於中原?一人當百,不足道也(10)!夫如此,則胡無守谷,貉無交兵, 力不支漢,其勢必降。此商君之走魏(11),而孫臏之破梁也(12)。 【注釋】 (1)荊軻:戰國時齊人,歷游衛、燕,好讀書擊劍。燕太子丹客之,欲令劫秦王,返諸侯侵地。 不可,因而刺殺之。荊軻持秦亡將樊於期首,懷匕首及燕所獻督亢地圖以行。至秦,獻見秦王,圖窮而匕首見,軻以匕首擲秦王,不中,遂遇害。見【史記·刺客列傳】。 (2)尺八,原作『三尺』,今據盧文弨說校改。戰國時一尺約合今七寸,尺八約合現在一尺二寸。 (3)憚,【史記集解】引作『操』。 (4)『者』字原脫,據【史記·刺客傳·集解】引補。此文言秦王,與上文言荊軻,句法相儷,上文正有『者』字。列:同裂。裂斷,分成兩斷。賁:孟賁。育:夏育。都是戰國時衛國的勇士。 (5)專諸:春秋時吳勇士,曾替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使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即闔閭)。事詳【史記·刺客列傳】。 (6)禽:同『擒』。 (7)要離:春秋時吳勇士。公子光既弒吳王僚。僚子慶忌以勇聞,時在衛。光憂之,使要離往刺之。要離至衛,詭言請與慶忌俱渡江回吳,奪光之國。既至江中,拔劍刺之,中其要害而死。事見【呂氏春秋·忠廉篇】。 (8)棠溪:古地名,出利劍。見【史記·蘇秦傳·正義】:『故城在豫州偃城縣西八十里。』鋌:金屬鑄造的兵器,這裡指劍而言。 (9)蹶強弩:用腳踏強弩的機關。 (10)【戰國策·韓策】:『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還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史記·蘇秦傳】同,即此文所本。 (11)商君之走魏:商鞅在公元前340 年,用計戰勝魏軍,俘魏公子卬,迫使魏國割河西之地與秦講和。後魏國遷都到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故『魏』又稱『梁』)。 (12)孫臏之破梁:公元前341 年,齊國大將孫臏率軍和魏國作戰,用計引誘魏軍追擊,當魏軍到馬陵(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南)險要地帶時,立即加以包圍,一時萬弩齊發,全殲魏軍,俘虜魏將龐涓和魏太子申。 【譯文】 大夫說:荊軻多年謀算刺殺秦王,但沒有成功,因爲依仗一尺二寸的匕首是不行的。荊軻刺秦王時,秦王起初畏懼是因爲出乎他的意外,但他以裂斷孟賁、夏育的勇氣,憑著五尺長的利劍,殺死了荊軻。假使專諸赤手空拳去刺殺吳王僚,免不了被抓住;要離不憑藉江水,他也不能刺殺慶忌。那時人們都說楚國強大,鄭國也很有力量,因爲兩國有犀牛皮製的盔甲,有棠溪的利劍。兩國國內有堅固的城牆,對外打仗依賴銳利的兵器,因此威震中原,強迫敵國降服。所以大力士孟賁光是揮動空拳,大家都會輕視他;膽小的人如果有防備,他的勇氣自然倍增。何況以吳地楚地的勇士,揮舞著利劍,張開強弩,與匈奴廝殺在中原呢?一人抵擋百人,這是不消說了!如果這樣,那北方的匈奴就無可守之山谷,無可戰之兵,他們的力量是不能和我們對抗的,其結果必然是投降。這就像商鞅使魏國割地給秦國,孫臏戰勝魏軍一樣。 【原文】 文學曰:楚、鄭之棠溪、墨陽①,非不利也,犀䩜兕甲②,非不堅也。 然而不能存者,利不足恃也。秦兼六國之師,據崤、函而御宇內,金石之固, 莫耶之利也③。然陳勝無士民之資④,甲兵之用,鉏耰棘橿⑤,以破沖隆⑥, 武昭不擊⑦,烏號不發⑧。所謂金城者,非謂築壤而高土,鑿地而深池也。 所謂利兵者,非謂吳、越之鋌,干將之劍也。言以道德爲城,以仁義爲郭⑨, 莫之敢攻,莫之敢入。文王是也。以道德爲䩜,以仁義爲劍,莫之敢當,莫 之敢御。湯、武是也。今不建不可攻之城,不可當之兵,而欲任匹夫之役, 而行三尺之刃,亦細矣! 【注釋】 ①墨陽:韓地名,其地出好劍。見【淮南子·修務篇】及【史記·蘇秦傳】。今地未詳。韓都新鄭,爲故鄭地,故曰『鄭之墨陽』。 ②䩜(zhou):同『胄』,頭盔。 ③莫耶:好劍名。相傳吳王闔閭使干將造劍二把,一曰干將,一曰莫耶。見【吳越春秋】。 ④士民:奴隸制貴族最低層的人。這裡指軍隊。 ⑤鉏耰,見【和親篇】注釋。棘:通『戟』。橿(jiang):鋤柄。 ⑥沖隆,見【險固篇】注釋。 ⑦【漢書·楊胡朱梅傳贊】:『臨敵敢斷,武昭於外。』師古曰:『昭,明也。』則『武昭』爲漢人習慣用語,指裝備精良,旗幟鮮明,即所謂軍容甚盛之意。這裡是秦兵軍容甚盛,但不能出擊。 ⑧烏號:良弓名。見【漢書·郊祀志上】及【司馬相如傳】顏師古注。 ⑨郭: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 【譯文】 文學說:『楚國、鄭國的棠溪和墨陽造的兵器,不是不鋒利,他們犀牛皮的盔甲,也不是不堅實。但是,楚國、鄭國並沒有保存下來,可見,鋒利的武器是不能依靠的。秦國兼有六國的軍隊,依靠崤山、函谷關的險要地勢而統治天下,城池像金石般堅固,兵器像莫耶般鋒利。然而陳勝沒有什麼軍隊和裝備,只用劍戟鋤柄,就衝破了秦國的兵車。秦兵軍容甚盛,但不能出擊,兵器精良,但不起作用。所謂堅固的防禦,並不是用土把城牆修得高高的,把護城河挖得深深的。所謂鋒利的兵器,並不是說吳、越的刀槍,干將那樣的利劍。而是要用先王的道德造城,用仁義造郭,這樣,就沒人敢來攻打,沒有人敢來侵入。周文王就是這樣做的。以道德爲盔甲,以仁義爲劍戟,就沒有人敢阻擋,沒有人敢抵禦。商湯王、周武王就是這樣做的。現在不去建造攻不破的道德之城、不可抵擋的仁義之師,而想靠某個個人的勇敢去施展短短匕首的威力,真是太渺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