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17|回覆: 1

[其他] 【鹽鐵論】卷54論災詩解2大夫:陰陽五行迭廢迭興文學:道德為母甲兵兇器以母制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2 19: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54論災詩解2大夫:陰陽五行迭廢迭興文學:道德為母甲兵兇器以母制子
題文詩:
大夫:文學,剛柔之類,行相,
相代.易明陰陽,書長於,五行學說.
春生夏長,故火生於,寅木春夏,屬陽類也;
秋生冬死,故水生於,申金秋冬,屬陰物也.
四時五行,迭廢迭興,陰陽異類,猶如水火,
不同器.金得土成,得火而死,金生於巳,
於此何說,何言然乎?文學:兵者兇器,
甲堅兵利,為天下殃.至道至德,至德至母,
以母制子,故能久長.聖人法之,厭而不陽.
經有:載戢干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
肆於時夏.衰世不然,逆天道,以快暴心,
殭屍血流,以爭壤土,牢人之君,災人之祀,
殺人之子,若絕草木,,肩靡於道.
以己所惡,而施於人.國家破滅,身受其殃,
秦王是也.德本兵末,道體器用,隆德重法,
隆禮重兵,不可偏廢,道德永恆,兵不可無,
不得已兵,有備無患,兵用一時,伐必正義.

【原文】
    大夫曰:文學言剛柔之類,五勝相代生①。【易】明於陰陽,【書】長於五行。春生夏長,故火生於寅木,陽類也;秋生冬死,故水生於申金,陰物也。四時五行,迭廢迭興,陰陽異類,水火不同器。金得土而成,得火而死,金生於巳,何說何言然乎②?【注釋】
①五勝:古以五行生剋為帝王嬗代之應。【史記·曆書】:『是時,獨有鄒衍,明於五德這傳,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而亦因秦滅六國,兵戎報煩,又升至尊之日淺,未暇遑也。而亦頗推五勝,而自以為獲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集解】:『【漢書·音義】曰:'五行相勝,秦以周為火,用水勝之。」』【漢書·律曆志】同。
②『何』疑為『可』之誤。
【譯文】
大夫說:『文學談了陰陽的變化和五行相生相剋的事情。【易】對陰陽變化講得很明白,【尚書】對五行說闡述得很清楚。春天草木出生,復天草木成長,所以春天之後是夏天,春、夏屬於陽類;秋天植物成熟,冬天植物死亡,所以秋天之後是冬天,秋、冬屬於陰類。一年四季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時衰時興不斷更替,陰陽是相互對立的,就像水火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裏一樣。金遇到土才能生成,遇到火就會死亡,但秋天(金)偏偏生於夏(巳火),對此你們又如何解釋呢?
【原文】
   文學曰:兵者,兇器也,甲堅兵利,為天下殃。以母制子①,故能久長。聖人法之,厭而不陽②。【詩】云:『載戢干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③。』衰世不然。逆天道以快暴心,殭屍血流以爭壤土,牢人之君④,災人之祀,殺人之子若絕草木,刑者肩靡於道⑤。以己之所惡而施於人。是以國家破滅,身受其殃,秦王是也。【注釋】
①母:這裏指儒家所謂的根本道德。子:這裏指打仗。
②之:代詞,指『以母制子』。厭:抑制。不陽:不使陰變為陽(『以母制子』則指以陽制陰)。
③這是【詩經·周頌·時邁】篇文。載:乃,於是。戢(ji):聚集,收藏起來。橐(tuo):古時裝弓箭的袋子。這裏是裝起來的意思。懿(yi):美好。肆:佈滿。時:即此。夏:即中原,指周統治下的黃河中、下游地方。
④牢:牢獄。這裏作動詞用,是囚禁的意思。
⑤靡:同『摩』。『肩靡』,肩與肩互相摩擦,形容人很多。
【譯文】
文學說:兵器是兇器,堅實的盔甲,鋒利的戰刀,是天下的禍殃。只有使用道德制止打仗,國家才能長久存在。聖人效法這種主張,抑制打仗,不使陰變為陽。【詩經】上說:『收藏兵器,裝起弓箭,追求美德,恩滿中原。』而衰落的朝代卻不是這樣,他們違反上天的旨意,去滿足殘暴之心,以人們的死亡和流血去爭奪疆土,把別國的君主囚禁在牢獄之中,毀滅別人的祖廟祭祀,殺害別人的後代就像砍伐草木一樣,道路上受過刑罰的人成群結隊。把自己所厭惡的東西強加於別人。因此造成國家滅亡,自己遭殃,秦始皇就是這樣的人。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7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五十四【論災】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廷治國方略之爭鋒。大夫持陰陽五行之說,以證兵革之不可廢;文學則本道德仁義之旨,申甲兵乃兇器之誡。二者立論雖異,然皆深契先秦學術之要義。

大夫援引【易】【書】之文,闡發五行相勝之理。其謂"火生於寅木屬陽,水生於申金屬陰",乃本鄒衍五德終始之說,以證陰陽異類不可同器。此論實承戰國陰陽家遺緒,將兵刑之事納入天道運行之軌,為鹽鐵官營張目。然其"金得土成,得火而死"之辯,已流於術數之辯,失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之宏旨。

文學之對答則直指根本,引【詩】"載戢干戈"之句,申明"以母制子"之道。其說有三重深意:一則揭櫫兵者乃道德之末,當為德所統攝;二則斥衰世之君"以快暴心"之非,暗諷武帝用兵之弊;三則以秦亡為鑑,警示"身受其殃"之禍。此論實熔儒道兩家精義於一爐,既含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之誡,又具孟子"仁者無敵"之思。

細究此辯,可見漢儒治國之兩難:既需"甲堅兵利"以御外侮,又當"我求懿德"以安民心。桑弘羊輩重器械之用,文學之士明道德之體,二者看似相悖,實則互補。太史公所謂"世異變,成功大",正此之謂也。後世治國者,當鑒此"隆禮重兵"之平衡,既不可如秦王專恃暴力,亦不可效宋襄空談仁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