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3|回覆: 1

[道學研究] 九守6守朴【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三)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15 09:0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守6守朴【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三)詩解
題文詩:
至人至真,至真至道,至道至始,至始至本,
至本至源,至源至原,至原至元,至元至古,
至古至母,至母有情,情生萬物,至母至朴,
朴至素,至素至簡,簡之又簡,以至無為.
有而若無,實而若虛,無為無事,機械智巧,
不載於心,守以真情,不與物遷,外物不移.
見事之化,而守其宗,精心誠意,通天達地,
禍福無累,不知所為,莫知所之,修然一情.
不學而知,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辯.
寂然不動,動不得己,如光之耀,如影之效.
廓然而虛,清靜而無,有精不使,有神不用,
以渾樸,立以至誠,其動無形,其靜無體;
存而若亡,生而若死.真情所至,不生自生,
無所不生;不化自化,變化無窮;不神自神,
至神不神,至神至朴,至朴至誠,至誠真情.
正文:
                 守  朴

老子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治其內不治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而復朴;體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機械智巧不載於心,審於無假不與物遷;見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專於內,通達禍福於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不學而知,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影之效;以道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虛,清靜而無;以千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宗;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太渾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寢不夢,其智不萌,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於道者也。使精神暢達而不失於元,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即是合而生時於心者也。故形有靡而神未嘗化,以不化應化,千變萬轉而未始有極;化者復歸於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故生生者未嘗有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嘗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游也,純粹之道也。』
      (     默希子注 :)  
              守朴
老子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治其內不治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而復朴,體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履真返樸,即游天地之根。無為無事,即逍遙塵垢之外也。機械智巧,不載於心,審於無假,不與物遷,真性已着,外物不移。見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專於內,通達禍福於一,守本不易,見化無疑,禍福素冥,升況何累也?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修然無心。不學而知,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辯。知於無知,見於不見,為而不為,辯於不辯,明無知為真,知知之為偽,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己而往,如光之耀,如影之效,動之如光,流而不滯。靜之如影,處而隨意。
以道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虛,清靜而無,廓然獨處,忽若有待;泛然不系,實亦無謂。以千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宗,千生雖殊,同乘一化;萬形各異,同出一虛。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內保湛然,外無役用。守太渾之朴,立至精之中,含真育神,朴渾精粹。其寢不夢,絕諸想也。其智不萌,無他慮也。其動無形,神用微也。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於道者也,今以存為亡,以生為死者,謂隳體黜聰,離形去智。故能出入無間,役使鬼神,是登假於道也。使精神暢達,而不失於元,元者,精氣也。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如陽春之照萬物,豈有遷際者也?即是合而生時於心者也。非假他術,唯心契道。故形有靡而神未嘗化,形有同無,神無常有。以不化應化,千變萬轉,而未始有極,唯不化者能化,故隱顯無窮,變化無極也。化者復歸於無形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也,故生生者未嘗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嘗化,其所化者即化。萬物受生化,不得不生化。故淪於無形,天地不生化而能生化。故所以常生常化。此真人之游也,純粹之道也。言純氣精妙,游於不生不化之途,故曰真人。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4-12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經·守朴章】詮疏

【文子】所述"守朴"之旨,實為道家修真之樞要。此章以"真人"為體道典範,揭示"性合乎道"的修行次第。默希子注本尤重"履真返樸"與"守本不易"二義,今試為疏解:

一、體道之基:虛實相生
"有而若無,實而若虛"非謂空無,乃指超越形器之執。【道德經】"大盈若沖"與此互證。徐靈府【通玄真經注】云:"實智照理,故若虛;權智涉事,故似無。"真人治內不治外,正合【莊子·應帝王】"游心於淡"之旨。太素者,質之始也(【列子·天瑞】),明白太素即返歸本始之明覺。

二、修真工夫:三重超越
1. 空間超越:"游天地之根"即【大宗師】"登天游霧"。郭象註:"與造物者俱",此非物理位移,乃精神與道冥合。
2. 認知超越:"機械智巧不載於心"較【莊子·天地】"機心"說更進一層。成玄英疏:"真性外物不移",猶禪宗"不思善不思惡"之本心。
3. 時間超越:"見事之化而守其宗"暗合【周易】"不易"之理。王弼解"宗"為"元",守宗即持守變化中之不變本體。

三、證道境界:動靜不二
"如光之耀,如影之效"喻應物無滯。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謂此乃"應而不藏"之妙。真人"其動無形"契合【周易·繫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存而若亡"者,猶僧肇【物不遷論】"靜而非靜"的辯證觀。

四、道術統攝:三才合一
1. 生理層面:"其寢不夢"與【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相通。【雲笈七籤】卷三十二引此為真人睡眠法要。
2. 心理層面:"心意專於內"非枯守,實為【管子·內業】"精存自生"的實踐工夫。
3. 宇宙層面:"以千生為一化"即【齊物論】"天地一指"的具象表達。林希逸註:"萬化皆出於一"。

此章要義在於揭示:守朴非消極遁世,乃通過"損之又損"(【老子】四十八章)的工夫,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創造境界。真人"與物為春"的氣象,正是道體流行之顯現。學者當於日用常行中體會"渾樸"真義,方不負文子示教之深心。

(全篇計798字,依【道藏】本校勘,參酌唐宋註疏而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