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濟南日報
洪範池鎮摩崖石刻拓片
記者 趙曉林通訊員 生偉偉
記者今天從平陰縣洪範池鎮得到消息,該鎮文化部門在對張海村黑風口二股山摩崖石刻進行保護時,挖出了石刻原來被土埋住的邊緣部分,上面寫着『清河元年造』幾個字,清晰地向人們展示了該摩崖刻經的刻制年代為距今已1500年左右的『清河元年』。據有關專家講,這是在山東境內泰安、鄒縣、汶上等8處北齊刻經中發現的紀年最早、北齊名僧安道一題名最多的摩崖刻經,為同類摩崖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洪範池鎮摩崖石刻已發現5處
記者採訪了解到,平陰縣洪範池鎮近日對黑風口二股山的摩崖石刻進行保護性清理,在清理中發現其邊緣處有『清河元年造』幾個字跡,於是進行妥善保護,並報告了文物部門。據初步研究,『清河元年』屬於北齊時期,距今約1500年。
洪範池鎮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鎮內有北齊摩崖石刻5處,除了黑風口二股山外,雲翠山、天池山西麓東流泉北和東兩處、大寨山山崖上也有,均系北齊高僧安道一所寫。他所寫的『大空王佛』在洪範池鎮以扈泉為中心,東南西北4座山上都有,其中以張海村西黑風口二股山附近頂部,在近乎水平的石崖上所刻的『大空王佛』規模最為宏大,4個字用筆大起大落,端莊雄渾,末一豎筆呈『飛白』狀,又使其多了幾分『飄逸灑脫』韻味。4個字長度為6.5米,寬度為2.3米,在佛字兩側分別題刻『比丘僧太』、『僧安一』、『程伯仁』等,雖歷經千餘年,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此外,洪範池鎮雲翠山天柱峯西,所刻『大空王佛』4字高約1.6米,寬約0.5米,旁邊刻有『比丘尼、安道一、崇業禪』等字跡。天池山西麓東流泉北側和東側刻的『大空王佛』4字高約2.4米,寬約0.7米。大寨山昧心橋上刻的『阿彌陀佛』長約1.5米,寬約0.4米。
為研究同類石刻提供重要信息
有關專家介紹,洪範池鎮的5處北齊摩崖石刻,書法風格、雕刻技法大致相近,也是『二武滅佛』後,僧人為宣揚佛法,使之永留不滅而刻制的。
據介紹,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到南北朝達到空前絕後程
度,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卻不信佛並毀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二武滅佛法』。竹卷多毀,此後,僧眾為防破壞,認為『縑竹易銷,皮紙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滅』,當時全國出現的規模不等的摩崖刻經。安道一為北齊名僧,是當時我國主要刻經書法大家,被尊為『大字之鼻祖』。
洪範池鎮摩崖石刻與泰山經石峪石刻為同時期的石刻精品,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對泰山經石峪石刻作出推斷,『此字定出於北齊高僧之手』。安道一雖在佛史上沒有記載,但西至河南、河北,東至山東東部多處有他的刻經。山東境內泰安、鄒縣、汶上等地有8處,平陰縣洪範池鎮的摩崖石刻發現的時間雖然較晚,但是在同類北齊刻經中發現的紀年最早、安道一題名最多的摩崖刻經,為同類摩崖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專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珍品
有關專家稱,洪範池鎮的摩崖石刻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珍品,兼有漢字篆、隸、楷的技法,是『隸篆』向楷書過渡時期的一種書體,是兼有隸書韻味的代表作,是一種書體向另一種書體轉變的承接點。
專家稱,還有一點也應引起注意,就是平陰縣洪範池鎮摩崖石刻填補了史學家們認為西起河北響堂山、東到山東泰山、嶧山等的中軸線上,中間無刻經的空白。所以,平陰洪範池鎮摩崖石刻不僅是佛教傳播歷史的重要文物,也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珍品,而且對於研究漢字的進化有重要價值。
『大字之鼻祖』 安道一
安道一,也做安道壹,北齊時高僧、大書法家。大約在北齊天寶四年(553年)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間,安道一進行了近30年的刻經活動,被尊為『大字之鼻祖』。他先於東平一帶進行了摩崖刻經活動,開山東北朝摩崖刻經之先河,進而又於鄒城、泰安、新泰和河北響堂山等地山川摩崖上書刊了眾多的經文,足見他對佛教刻經弘法事業的執著。
在平陰刻經發現以前,在河北省的響堂山、中皇山,河南省的鱉蓋山以及山東的泰山、徂徠山、鄒城玉山、汶上水牛山等處均發現北朝刻經,但只有鄒縣的岡山、鐵山刻經有安道一的署名。中外專家認為,安道一的書藝甚高,開一代新域。他的擘窠大字,巨筆榜書,更是把書法藝術在摩崖上表現的至善盡美,時人豪門望族匡哲兄弟及其安道一弟子稱讚他的書法是『精跨羲誕,妙越英繇(『羲』指晉王羲之、『誕』指魏韋誕、『英』指東漢張伯英、『繇』指魏鍾繇,皆書法家),如龍蟠霧,似鳳騰霄』,日本立正大學桐谷征一先生說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康有為、郭沫若都曾給予極高評價。日本書道協會曾建議中國書協應立安氏為『書仙』,以與王羲之『書聖』並駕齊驅。
雖無確證,但多數專家認為,安道一應是平陰縣東阿鎮或東平縣一帶人氏。
來源:濟南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