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4|回覆: 1

[其他] 賈誼【新書】卷27威不信詩解德厚澤湛而後稱帝抱威處勢不可倒植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3 20: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新書】卷27威不信詩解德厚澤湛而後稱帝抱威處勢不可倒植
題文詩:
之正義,東西南北,苟舟車之,所達人跡,
之所至概,莫不率服,後雲天子.德厚焉,
澤湛焉,而後稱帝.又加美焉,後稱皇今,
稱號甚美,而實不出,長城彼非,特不服也,
又大不敬.邊長不寧,中長不靜,譬如伏虎,
見便必動,將何時已!昔高帝起,布衣而服,
九州,陛下,九州而不,行於匈奴,
竊為陛下,不足惜之.且事勢有,甚逆者焉,
天子,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蠻夷者,
天下之足,何也下也.蠻夷徵令,之操;
天子,臣下之禮.足反居上,首顧居下,
是倒植勢.天下之勢,倒植,莫之能理,
猶為國有,?德可遠施,威可遠加,
舟車所至,可使如志,而特捫然,數百里而,
威令不信,可為流涕,此也.君主權威,
抱威處勢,執一以御,以無御有,君上無為,
而無不為,臣下有為,有所不為;政者正也,
義以正己,仁以愛人,公正無私,非名非利.
循名責實,名副其實,黜陟幽明,選賢任能,
令行禁止,傳譯來朝,上下倒懸,危國危民.
【原文】
之正義,東西南北,苟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後雲天子。德厚焉,澤湛焉,而後稱帝。又加美焉,而後稱皇。今稱號甚美,而實不出長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邊長不寧,中長不靜,譬如伏虎,見便必動,將何時已!昔高帝起布衣而服九州,今陛下杖九州而不行於匈奴,竊為陛下不足。且事勢有甚逆者焉,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蠻夷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是倒植之勢也。天下之勢倒植矣,莫之能理,猶為國有人乎?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舟車所至,可使如志,而特捫然數百里而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
賈誼【治安策】詩解5華倒懸夷狄徵令主上之操臣為屬國官必擊匈奴
題文詩: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也,一指,平居,不可屈伸,一二指搐,
身慮亡聊.失今不治,必為錮疾,雖有扁鵲,不能為已.病非徒瘇,又苦跖戾.元王之子,
帝之從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惠王之子,親兄子也;今之,兄子之子.親者或亡,
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跖戾.可痛哭者,
此病是也.天下之勢,方倒.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蠻夷,天下之足,
何也下也.今匈奴乃,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已而,漢歲金絮,采繒奉之.
夷狄徵令,主上之操;天子,是臣下禮.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如此,莫之能解,
猶為國有,?
【原文】
天下之勢方倒縣124。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蠻夷125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126嫚娒127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128也,而漢歲金絮采繒129以奉之。夷狄130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131,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
【注釋】

124.縣(xuán):系掛。【國語·晉語】:『驪姬請使申,處 曲沃以速縣。』註:『縊也。』
125.蠻夷:亦作『 蠻彝 』。 古代對四方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亦專指南方少數民族。【書·舜典】:『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史記·孝武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126.匈奴: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戰國 時游牧於燕 、趙、秦以北地區。其族隨世異名,因地殊號。 戰國 時始稱匈奴和胡。
127.嫚娒:亦作『 嫚侮 』。 輕蔑侮辱。
128.亡已:無已,沒完沒了。顏師古註:『亡已,言不可止也。』
129.金絮采繒:金絮:銀兩與絹;采繒:彩色絲織品。
130.夷狄:古稱東方部族為夷 ,北方部族為狄 。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
131.共貢:以貢品奉獻。共,通『 供 』。【史記·燕召公世家】:『使燕共貢天子,如成周時職。』
【譯文】
天下的形勢,正像一個倒吊着的人一樣。天子,本來是天下的頭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天子的地位至高無上。蠻夷,本是天下的雙腳。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是卑賤的屬臣。現在匈奴態度傲慢,侮辱朝廷,侵占土地,掠奪財物,對漢朝非常不敬,給天下製造的禍患,已經無以復加。但是漢朝廷卻要每年向匈奴奉送黃金、絲棉和絢麗的絲織品。蠻夷向漢朝發號施令,這是行使人主的權力;天子向蠻夷恭敬地納貢,這是在行屬臣的禮節。腳反而朝上,頭反而朝下,這樣頭腳倒置,誰也不能解救,這還能說國家有賢明的人嗎?
ste0302 發表於 2025-4-7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卷二十七【威不信】章,賈誼深刻揭示了漢初中央政權與邊疆民族關係的倒懸之弊。本文試從三個維度闡發其政治哲學內涵:

一、名實相悖的統治危機
賈誼以"德-帝-皇"的稱號進階體系,構建了儒家理想的政治合法性譜系。所謂"德厚澤湛而後稱帝",實為對周代"以德配天"政治傳統的繼承。然漢文帝時"稱號甚美而實不出長城",恰如【禮記】所言"有其位無其德"的政教困境。作者以"伏虎"為喻,揭示這種名實分離狀態將導致"邊長不寧,中長不靜"的惡性循環,其批判力度堪比董仲舒"更化"之說。

二、華夷秩序的倒懸結構
賈誼創造性地運用"首足"喻象,將【春秋】"尊王攘夷"思想轉化為具象的政治解剖學。天子為天下之首當"執要",蠻夷為天下之足應"從令",此本【尚書·禹貢】五服制之遺意。然現實卻是"足反居上,首顧居下",這種倒植態勢違背了【管子】"威勢之在君"的治國原則。其"徵令-供貢"的禮制錯位分析,實開後世"華夷之辨"思想先河。

三、權威重建的治理路徑
針對倒懸困局,賈誼提出"抱威處勢"的解決方案。其"執一以御"說源自黃老思想,而"無為無不為"則融合了道家君術與儒家德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黜陟幽明"的吏治主張,既承續【皋陶謨】"知人安民"傳統,又為董仲舒"考績之法"張本。文中"流涕"之嘆,非徒情緒宣洩,實為對【孟子】"不忍人之政"的深切呼喚。

要之,賈誼此篇實為漢初政治哲學的綱領性文獻。其以名實之辨為經,以華夷之序為緯,織就了貫通儒道法各家的治國理路。今日觀之,其中關於權威合法性、邊疆治理與制度建設的思考,仍不失其鏡鑒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